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莆田市秀屿区东峤镇霞西村:
古老盐田焕发新活力
图为盐工正在“扒盐”。全媒体记者 蔡昊 摄
8月26日,记者走进莆田市秀屿区东峤镇的莆田盐场,航拍下的晒盐池纵横交错,色彩斑斓,宛如一块巨大的七彩“调色盘”。
莆田盐场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彭建辉告诉记者,莆田盐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海岸线总长243公里,盐田面积达1020万平方米,周边无工矿企业,为盐业生产提供了优质环境。盐场产盐历史悠久,自元代开始置场产盐,沿用传承千年的“天然日晒法”,通过纳潮、蒸发、结晶等多道古法工序制成海盐。
据悉,福建海盐蕴含70余种微量元素,其外观洁白、质地细腻,远销日本、韩国等国家。经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严格审核,贡晶盐、福晶盐等7个产品荣获绿色食品A级标准,并获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此外,莆田盐场的“贡晶盐”“天然海晶盐”“原盐”等产品,更是成为G20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世界佛教论坛等高端会议的指定用盐。
记者了解到,在盐场的乌屿纳潮口,盐工们需精准掌握潮汐规律,以确定最佳的纳潮时机。当潮位高出内沟时,他们便开闸引水,将海水引入盐田,开始晒盐之旅。制造结晶海盐,要遵循“七步走水法”。卤水从低浓度蒸发池逐步引入高浓度蒸发池,经过层层沉淀净化和蒸发浓缩,最终达到理想的结晶浓度。随后,引入结晶池进行进一步蒸发浓缩,海盐便得以析出。卤水转化为海盐,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步被称为“扒盐”,这也是制盐过程中最为艰辛的环节。走进盐田,盐工们在其中忙碌。在一处晒盐池旁,盐工林秀琴正熟练地进行“扒盐”。她已在盐场工作30余年,见证了盐场的历史变迁。
林秀琴告诉记者,食用盐生产不同于工业盐,不能机械收盐,只能人工收集。为了确保盐的品质,盐工们需要在日出之前将盐收集完毕,为此,他们通常需要在凌晨1、2点便开始工作。
在莆田盐场,从纳潮到制卤、扒盐、赶混,每一步工序都融入了古老盐工的深厚智慧。如今,莆田盐场借助自身独特优势,积极发展文旅产业,利用2000多平方米的石头厝旧仓库打造莆盐文化园,收藏千余种老物件,展示制盐的历史演变,成为传承盐文化的重要基地。彭建辉表示,盐场计划建设扒盐技艺体验基地,吸引游客参与,体验工业旅游的乐趣,通过文旅融合,让古老盐场焕发新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全媒体记者陈沛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