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依海图兴 向海求新——福建加快建设“海上福建”,为新福建建设注入强劲“蓝色动能”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福建> 要闻 > 正文

依海图兴 向海求新——福建加快建设“海上福建”,为新福建建设注入强劲“蓝色动能”

来源:“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2024-07-30 10:14

  奋楫逐浪,向海而歌。悠远绵长的福建海洋文化,流淌着闽人与海洋相拥逐梦的故事。

  耕海谋强,向海而兴。放眼碧波万顷的大海,“海上福建”建设正劈波斩浪,扬帆远航。

  30年前,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极具前瞻性地提出“海上福州”战略,在我国沿海城市率先吹响了“向海进军”的号角。从“海上福州”到“海上福建”,从“靠海吃海念海经”到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大省,福建始终牢记向海发展的嘱托,坚持向海图强不放松,着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奋力追逐建设海洋强省的“蓝色梦想”。

  近日,福建省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会议召开,会议推出一批有特色、具实效的举措,掀起加快“海上福建”建设热潮,为新福建建设再添强劲“蓝色动能”。

在平潭北部生态廊道,一座座巨大的白色风机耸立其间。(平潭融媒体中心 供图)

  科技兴海 壮大海洋创新动能

  日前,福建船政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福建省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为交银金融租赁建造的首艘7500车位双燃料汽车滚装船“闽江口”顺利交付,在福州港引航站的引领下缓缓离港。

“闽江口”轮离开福州港前往上海。(福建省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据悉,该船具备智能化和低碳等特点,采用多项先进绿色环保技术,运行过程中将大幅节能减排,与传统燃料油汽车船相比,可节省约20%的能耗;同时,实现对运载车辆全链条实时可视化、可追踪。

  “这是马尾造船首次承建的大型双燃料汽车运输船,船只整体建造质量与速度达国内先进水平。”福建省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该船的建造过程中,单船项目组克服了首制船的种种困难和挑战,成功攻克了薄板制作和结构变形控制等技术难题;在艉门的施工安装中,在9层到14层甲板分段未搭载的情况下实现艉门的吊装及电动展开,其施工方式为全国首创,且实现国内首次艉门在坞内遥控操作开关使用,整体完整性创新高。

  科技创新是经略海洋的核心要素。聚焦海洋经济重点领域,福建健全多层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打造100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国家级创新平台——厦门大学“海洋碳汇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基础科学中心获批建设,建成全球最大的海洋微生物资源库,船用动力电池等关键核心技术产品占国内市场40%。

  种质是渔业的“芯片”,对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中国是世界第一养鲍大国,其中福建的鲍鱼年产量达19.6万吨,占全国的80%,年产值约200亿元,这个辉煌成就的背后,便是良种的培育与应用。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厦门大学科研团队便着力开展鲍鱼的遗传育种研究。“我们构建了国内外规模最大的鲍种质资源库,首创鲍远缘杂交育种技术体系,先后推出国审新品种绿盘鲍和西盘鲍,并实现大规模推广应用。”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柯才焕介绍,这些新品种从生长快、耐高温和规格大等方面解决了我国鲍鱼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打破了高端大鲍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同时催生出高端溏心干鲍和鲍鱼珍珠2个新产业,有力推动了我国鲍鱼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绿盘鲍新品种入选2020年中国农业农村重大科技新成果十大新产品和农业农村部2023年农业主导品种。

连江定海湾分布着多个深远海养殖平台。(杨柳州 摄)

  “闽江口”轮的投用与厦大科研团队的育种推广,是福建协同推进海洋领域科技创新,深化产学研合作的缩影。

  放眼八闽大地,全国首个国家级海上风电检测基地开工建设,全球最大18兆瓦直驱海上风电机组下线,建造全球首艘深海2500米采矿船,研制生产全球首个以废弃牡蛎壳为原材料的医用骨填充材料……众多海洋科技创新成果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福建孵化落地,催生一批海洋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产业强海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港口是推动海洋产业集聚的关键所在。

  漳州古雷半岛,三面临海,东、南临台湾海峡,区位得天独厚。古雷港水位最深可达38米,港口年吞吐能力可达2亿吨。近年来,福建利用这个天然良港,大力发展临港产业,上马一批重大石化项目。

  7月16日,总投资711亿元的福建古雷炼化一体化工程二期项目取得福建省发改委批复核准,标志着福建省迄今投资规模最大的产业项目正式落地古雷开发区。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600万吨/年炼油、150万吨/年乙烯、200万吨/年芳烃等30余套炼化装置,建成后将为古雷石化基地“烯烃-塑料”“芳烃-聚酯”两条千亿能级产业链条提供充足稳定优质的原料,助力古雷石化基地加快建设集聚两岸资源要素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基地。

  总投资420亿元的中沙古雷乙烯项目和总投资711亿元的古雷炼化一体化二期项目,这两个龙头项目建成后,可拉动中下游产值超3000亿元。

  福建跻身全国石化大省。如今的古雷半岛已成为全国七大石化基地之一、全国唯一的台湾石化产业园区,正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生态石化基地。

古雷石化基地航拍图。(李晋泰 摄)

  7月15日,伴随着最后一件沉箱精准平稳着落基床,莆田罗屿港区8号泊位工程28件沉箱安装圆满完成,标志着项目建设取得关键性节点胜利,为后续上部结构施工创造了有利条件。

  “沉箱安装完成是整体项目主体形成的重要环节,为推动项目码头主体及陆域形成部分在今年底完工打下扎实基础。”罗屿港口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4年1月17日,40万吨级铁矿石船舶“远谊海”轮靠泊罗屿港口9号泊位。(黄国民 摄)

  作为福建首个、全国第六个可停靠40万吨级船舶的码头,罗屿港巨轮高频往来,已成为大陆对台最大铁矿石中转港口和储运基地。从港口远眺湄洲湾,沿岸石化基地清晰可见,周边临港产业集群渐次铺开。

  当前福建已初步形成绿色石化、海洋旅游两个5000亿级海洋产业集群,以及海洋渔业、航运物流、海洋信息三个千亿级海洋产业集群,海上风电装机规模居全国前列。2023年,福建海洋经济总量近1.2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约22%,规模连续9年居全国第三位。

  眼下,福建正持续向海进发,打造具有福建特色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充分激发海洋“聚宝盆”潜能,壮大海洋经济发展新引擎。

  生态护海 呵护海洋良好生态

  福建是山海画廊、人间福地。

  夏日时节,沿着漳州市东山县苏峰山环岛路行进,随处可见前来拍照打卡的游客,临海远眺,碧海与蓝天连成一线,“东山蓝”尽收眼底。

东山县苏峰山环岛路。(陈石 摄)

  再驱车二十多分钟,便可抵达国家级海滨浴场——马銮湾海滨浴场,这里沙滩流畅舒缓、湾面宽阔清澄、水质清澈洁净,每年在此常态化举办的马拉松、帆船帆板、风筝冲浪、旅拍摄影、沙滩音乐节等旅游活动及节庆赛事,吸引着八方来客。

  这幅人海和谐、相生共融美丽画卷的背后,是东山县统筹陆海整治,高标准推进“美丽海湾”创建的积极作为。“我们坚持修复和保护双轮驱动,使得海湾‘生态绿’与‘海洋蓝’交相辉映。”漳州市东山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东山海景。(叶勇 摄)

  青山苍翠,碧海泛波。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是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

  在海上天湖三都澳,碧波万顷的海面曾因养殖业盲目扩张面临生态难题。宁德市蕉城区探索开展“蓝色土地革命”,通过海域权属分配的“四权”“两证”改革,当地推动海上养殖从“竭泽而渔”向“生态养殖”转变,走出了一条依法用海、规范养殖、多方共赢的改革之路。

整齐划一的宁德三都澳白基湾渔排。(余汕康 摄)

  “我们坚持‘全面清’‘规范养’‘依规管’,推进海域综合治理,大面积海漂垃圾基本绝迹,海域生态景观明显改善,总体‘颜值’更高更靓。”宁德市蕉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从空中俯瞰三都澳,蓝黄相间的新型渔排点缀海面,蔚为壮观,实现了由“海上棚户区”到“海上田园”的转变。销声匿迹近30年的中华白海豚频繁出现在三都澳海域,小天鹅、东方白鹳等珍稀濒危候鸟又回来了。

  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海洋。福建积极营造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浓厚氛围,实施“碧海”工程,打造“水清、滩净、岸绿、湾美、岛丽”的美丽海洋,为子孙后代留下碧海蓝天。建立源头至末端的全链条海洋治理体系,生态开发和保护并重,海洋生态持续向好,2021年至2023年及2024年春季,全省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持续高于85%,海水水质稳步提升,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开放活海 深化海洋交流合作

  海洋是连接世界的“大通道”。福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着衔接贯通东南沿海大动脉的重要作用。

  2018年底,首条以“丝路海运”命名的集装箱航线在厦门起航,短短几年间,这个以航运为主题的“一带一路”国际综合物流服务品牌和平台飞速发展。

2024年5月8日“丝路海运”海铁联运“天天班”第1000列成功开行。(福建丝路海运运营有限公司 供图)

  今年5月,往返于厦门和江西向塘国际陆港的“丝路海运”海铁联运“天天班”班列解锁“1000列次”成就;“丝路海运”首条联结海合会国家沙特阿拉伯的多式联运通道开启常态化运行……

  “目前,‘丝路海运’的联盟成员已达330家,其中不乏互联网、金融、科技、科研等行业‘独角兽’和权威机构。”福建丝路海运运营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丝路海运”命名航线已达122条,通达46个国家和地区的135座港口。

  港口是联通陆海、走向世界的重要支点。

  近日,一列满载55个集装箱名优特色产品的班列从福州江阴港站发出,经由满洲里前往俄罗斯电煤站。自2022年7月15日福州正式开行首列中欧国际货运班列以来,中欧班列(福州)实现了西线、东线、中线3大主要通道出境线路全覆盖运营,班列腹地货源从原来的福州、厦门、泉州等城市群在内的直接经济腹地,不断拓展至闽赣两省。运载货物从最初的日用百货、服装产品拓展至机械设备、纺织品、家电、电子配件、冻品等。两年来共有6.77亿元货物搭乘班列出口。

  “中欧班列(福州)开通以来,为本地及周边外贸企业提供了全新的陆路运输通道,也对周边外贸出口货物产生了明显的集聚辐射作用。”福州国际班列服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去年开拓海铁联运业务以来,公司还积极探索实践国际联运新模式,开辟海铁联运物流新通道。

  近年来,福建港口集疏运体系日益完善,沿海港口腹地范围不断拓展,内陆和周边省份的通道作用日益明显。2023年,内陆和周边省份通过水水中转、海铁联运方式经福建港口进出的省外大宗货物3041.6万吨,同比增长38.5%。

“鑫龙996”货轮停靠在马尾青州码头,准备驶往马祖南竿福澳港。(林双伟 摄)

  福建主动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长江口-杭州湾、环渤海湾等对接,实现优势互补、差异化发展;做深做实新时代山海协作,促进山区与沿海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平潭在全国率先实现与台北、台中、高雄等主要港口客货运直航全覆盖;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中印尼、中菲“两国双园”加快建设……福建正充分发挥多区叠加优势,高扬海洋交流合作之帆,不断拓宽对内联结、对外开放空间。

2024年5月2日,厦门港嵩屿作业区,远洋巨轮“地中海伦敦”“河内快航”和内贸集装箱船“中谷重庆”列队同靠。(王协云摄)

  当前,海洋领域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海洋产业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持续推进,人类开发利用海洋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到局部质的跃升、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从浅近海走向深远海的新阶段。

  扬帆满舵,蔚蓝可期。福建正坚定不移向海洋进军,把建设“海上福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摆在重要战略位置,努力在新一轮海洋经济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向海图强的新篇章,推动福建从海洋大省蝶变成为海洋强省。(“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记者陈澍欧东亮 张红秀 陈楠)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库布其沙漠治沙进行时

  • 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在武汉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要为“年纪尚小”的新职业破解“成长的烦恼”,不仅要完善新职业的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还要有能跟上步伐的教育培训和职业培训,为新职业从业者提供支持政策,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更好的保障制度、更强的身份认同感、更完善的培养体系为新职业就业者提供更广阔、更精彩的发展舞台,让他们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也为创新创造的活力涌动持续贡献力量。
2025-09-11 09:39
宋美珍是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的棉花研究专家。2012年起,她和团队将目光瞄准新疆的棉花种植,成为当地棉花研究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
2025-09-10 10:09
“十四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总体规模稳居全球制造业首位。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印证着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2025-09-10 09:47
9月9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前夕,记者跟随首钢媒体探营团,走进北京首钢园,提前探访服贸会的精彩内容。
2025-09-10 09:40
9日10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10 09:39
光明日报北京9月9日电 记者李春剑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1年全国机器人标委会成立以来,我国已发布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126项,另有41项正在研制。近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火爆“出圈”,相关产业发展引起各方热议。
2025-09-10 09:36
在科学研究上不断革故鼎新的同时,钟义信始终坚守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追求,在信息论、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潜心躬耕育人。
2025-09-10 09:35
9月9日10时0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09 11:03
在中药房里,有这样一些“扫地僧”——它们价格低廉,常被忽视,却有着出人意料的疗效。
2025-09-09 10:15
近日,河南一名女童出现咳嗽、呕吐、嗜睡等症状,被家人误判为普通感冒,不料竟是暴发性心肌炎,且病情发展极为迅速,在转院治疗途中不幸离世。程翔提醒,当身体发出以下信号时,一定要引起重视,警惕并排查暴发性心肌炎:  一是胸痛、胸闷、气短。
2025-09-09 10:14
随着关键研发方向不断取得新突破,通用智能体在多任务处理方面,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完成度也会更高。
2025-09-09 10: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