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福建石狮,三面临海,一座拥有68公里海岸线的半岛型精美小城。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这座全国唯一以“狮”命名的城市,除拥有鲜明产业特色外,在“吃”的方面也很有自信。因为这是一座既能实现海鲜自由,又能饱尝各种闽南古早味的“美食大都会”。
说起有口福,“福狮”名副其实。这里的年味可以证明。
老街里的年味(颜华杰 摄)
人间烟火处,最是年味时。
关于石狮的年味,必须从那人间烟火寻起。或许是家家户户都在灶台前忙着煎炸蒸炊,或许是老街里的那些甜的、咸的糖饼与糕粿,或许是大家围炉尝鲜的那份团圆之乐……
沿海线上的祥芝渔港——大海的馈赠,有点咸却很鲜
祥芝,石狮的一个沿海渔村,这里的渔港是全国五大中心渔港之一。
临近年关,祥芝国家中心渔港里,一艘艘渔船载着满满的渔获陆续归来。
石狮祥芝渔港,渔船满载而归(颜华杰 摄)
如归家的游子一般,渔民们也赶着在年前将最后一网渔获运回渔港,让市民备齐年货。
在渔民开启过年模式时,渔港附近的一家家冻库则有另一番景象,年的临近冻库反而热闹了起来。一边忙着将刚上岸的海鲜以最快的速度保鲜起来,以备节日与节后的需求;一边迎来一波波来买海鲜的市民、商家。
对于滨海城市的人们来说,餐桌上无“鲜”不欢,过年就更不用说了。过年之前,家家户户都会备足各样海鲜。
清蒸海鱼,主要食其鲜味。(李荣鑫 摄)
在石狮过年,海鲜至少以三种方式登场。
油锅里,带鱼、马鲛鱼是主角。油锅里滋滋作响。
焦香炸带鱼(李荣鑫 摄)
经过油的洗礼之后,它们褪去了腥味,取而代之的是焦脆鲜香,每个人都是吃上一块就还想再来一块。围炉时,虾兵蟹将们、鱿鱼乌贼们争相“上场”,给年夜饭多了一份鲜美。
石狮人年节桌上必有海鲜(李荣鑫 摄)
当然,在年节时出场的还有,那些经过去骨剁泥之后重新塑造而成的海鲜小吃:鱼羹、鱼丸、鱼卷……煮汤、做菜或是火锅,它们都是大家的常用之材。
大海的馈赠,有点咸却很鲜。年年有余,这是海鲜被赋予的美好寓意。
祥芝港晨晖(蔡祥山 摄)
城乡接合部的塘头村——享誉盛名的老字号,传承百年的甜
塘头,一个城乡接合部的村落,因位于泉州“七首塘”中的龟湖塘北侧而得名。地处海陆交界处、龟湖塘边,这里自古鱼米丰饶、名人辈出。
大江南北,有一样共同的年味——年糕。当然,不同地域,年糕以不同的样式、不同的味道出现。在闽南,甜味的年糕被称为“甜粿”。
最为出名的要数塘头甜粿,这是石狮的一张小吃名片。
石狮甜粿也叫糯米年糕,形似满月,质地软嫩,气味芳香,清甜可口。(资料图片)
塘头甜粿之所以盛名,就得从已有16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义兴甜粿说起。
相传,清朝咸丰年间,义兴甜粿的创始人王公侯在年底得了一笔意外之财,他亲自下厨制作年糕,遍请乡邻。王公侯的年糕风味独特,大受乡邻喜爱。此后,王公侯应乡邻之请,年年做年糕,也就有了“义兴”这一名号的甜粿。
义兴甜粿正在制作中。(郭劲松 摄)
改革开放后,王公侯玄孙王金田继承祖业,成为义兴甜粿第四代传人。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义兴甜粿就经厦门贸易公司出口,成为泉州地区最早出口东南亚的食品之一。
2016年,以义兴甜粿为代表的石狮甜粿被确定为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甜粿之所以能够打动大家的味蕾,正是它的味道:甜而不腻,富有弹性而又润滑不粘牙。
炸甜粿。(资料图片)
将甜粿切块,沾上蛋清,油锅里小火慢煎至金黄色即可食用,这样的做法最为美味。
每一样让人口口相传的地域小吃,都经历过时间对于坚守与传承的考验。义兴甜粿,就是坚守出来的“古早味”,有点甜,这是美好的滋味。
老城区中的八卦街——千年古街,烟火气里的“半咸甜”
八卦街,石狮核心城区里的老街巷纵横交错。
这里藏着历史,更散发着石狮特有的味道。石狮地名的由来源于此。
隋唐以来,一尊威武雄壮的石狮子就静静地蹲坐在石狮市凤里庵前。千年来,石狮人离乡出行常常约定在凤里庵“石狮”这个地方会合。久而久之,一个彼此信守的约定演化成地名,转化成一座城市诚信为先、拼搏进取的精神象征。图为凤里庵前的石狮。(石狮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霓裳天堂”诞生于此,最齐全的“古早味”同样也汇聚于此。
八卦街传统业态市场卤煮摊前热闹非凡(颜华杰)
凤里庵前的石狮子,见证着石狮的商贸繁荣,这里流传着隋代至今的千年史话。因位于沿海各地与泉州往来的通道中心,凤里庵一带自古就是商贸往来的枢纽、交易的集散地,运盐贩鱼鲜者终日络绎不绝。
商贩们常常相约在凤里庵前的石狮子旁碰头、交易,久而久之,“石狮子”也就成为了一个地名。
人的流动与汇集,带来的是商品的流通和各地美食的交汇。咸的、甜的,蒸的、炸的,全部聚集到了八卦街。时至今日,这里依然散发着那最抚人心的烟火气,已不知让多少游子魂牵梦绕。
到八卦街传统业态市场置办年货(颜华杰 摄)
近年来,八卦街进行修缮改造,街巷里的“古早味”临时搬到了“八卦街传统业态市场”。改变了地点,但改变不了大家对于“古早味”的追寻,现在的八卦街传统业态市场同样是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甜粿、发糕、煎粿、炸枣……由糯米、地瓜粉等普通食材转化而来的这些小吃,总是最能打动人心,在很多人家的年货清单里榜上有名。
煎粿(郭小青 摄)
石狮发糕。(资料图片)
蒜蓉枝、寸枣、花生糖、桔红糕、蜜饯……各种地域特色的小食、茶点琳琅满目,成为了一代代人儿时过年的回忆。鱼羹、鱼卷、五香卷……虽然这些早已是日常小吃,但过年时也是少不了的。
石狮蒜蓉枝。(资料图片)
这就是最为正宗的“古早味”,烙在一代代石狮人的心田。
此时,或许我们已经找到了“石狮的年味是什么味”的答案:“半咸甜”。这是大自然馈赠与勤劳人们双手创造,一番辛劳、一份坚守后的滋味。
海蛎煎(来源:石狮文旅集团)
坐标四:小城里的家家户户——延续传统,对美好的纯朴期盼
石狮人敢创敢拼,但不管走到哪,不管离开多久,对于传统习俗无不执着。过年也是如此。
不管是来自大海的馈赠,还是百年传承的甜粿,或是老街里的种种“古早味”,最终汇聚到的是每户人家里。
炸春卷(郭小青 摄)
与各地的人们一样,石狮人在年前都会忙碌一番,筅尘、贴春联,早先家家户户还会“炊糕做粿”。大人们按照从小耳闻目染学来的手艺,忙着煎煮蒸炸,孩子们则在一旁打下手,很是期待地等候着。过年也因此让人感到隆重。
炸菜粿(来源:石狮文旅集团)
当然,这番忙碌,这般认真,大家为的并不是犒劳自己,而是表达一份敬意。
石狮的年是充满仪式感的。祭拜先祖是大年三十少不了的环节,也是过年时最为重要的仪式之一。一大家族的人将精心筹备的年节美食,整齐地摆放在案桌上,告知先祖年节已至,祈求新的一年平平安安。
在石狮,过年时的食物清单里并不只有大鱼大肉,很多平日里普通而朴实的食材也是不可或缺。大年三十晚,在案桌上摆放一碗满满的米,插上春花,这就是“饭春”了。
“饭春”(颜华杰 摄)
闽南方言,“春”与“剩”同音,“饭春”寓意来年丰衣足食、岁有余粮,有更多的收获。
因名称在闽南语的谐音而寄予美好祈盼的还有萝卜,代表的是“好彩头”;豆腐,则是多福、富足之意。因形状而具有美好寓意的则有丸子,代表一家人团团圆圆;芥菜、韭菜等因叶子长,而寓意为“平安长寿”……
炸醋肉(郭小青 摄)
所有仪式之后,石狮人才会真的“犒劳”自己。全家人一起“围炉”,吃年夜饭。
从各地归来的家人团聚一起,陪长辈聊聊天,与兄弟姐妹分享一年来的见闻与收获。此时,饭桌上不管是咸的,还是甜的,都是最香的。
团圆之乐,这也是一年到头,大家最为期待的,也是最温馨的。
石狮特色美食“牛头狮”(来源:石狮文旅集团)
专题策划:“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林智杰 张镒琛 颜华杰 李荣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