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非遗里的闽人智慧 | 质朴灵秀、与时偕行的柘荣剪纸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福建> 要闻 > 正文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 | 质朴灵秀、与时偕行的柘荣剪纸

来源:学习强国2022-05-16 21:55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但各地的剪纸艺术风格却有所不同。

    柘荣剪纸历史悠久,上溯唐代,随中原移民迁入而流入,盛于清、民(国),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最早由民间刺绣的底样而得以发展起来。民间巧女得祖辈传授,八、九岁便学抠花样、习针作线。在农事家务之余,用一把剪刀、几层薄纸,以自己周遭的生活为意象,把对美好生活的期冀,寄托于一刀一剪之间。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 | 质朴灵秀、与时偕行的柘荣剪纸

    《百子图》|袁秀莹 第三届国际剪纸艺术节获终生成就奖。柘荣县非遗保护中心 供图

    柘荣剪纸在当地城乡广为流传,围绕节日、民俗等活动,从婚嫁、小孩满月到“大生大礼”,或装饰窗户,或为饰嫁妆,覆盖于箱、笼、枕、被和坛口上,柘荣剪纸在群众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更具有扎实的群众基础。特别是春节来临之际,腊月廿三祭灶神,这天柘荣的民间巧女们剪好的福、禄、寿、喜等花样,贴于碗橱和灶边及陶瓷器皿上以祈福驱邪,农村更有贴在耕锄上以盼来年五谷丰登的传统。

    由于柘荣地处闽东内陆山区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和相对固定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当地剪具业发展,使中原剪纸艺术在本地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因此柘荣剪纸有“中原剪纸文化活化石”的美誉。

    在创作手法上,柘荣剪纸保留了中原剪纸以剪为主、以刻为辅的创作手法。创作时不打草稿、不用粉本,先剪外形,再进行图案内部镂空处理。这种创作手法往往使剪纸的图案造型概括简练、质朴粗犷、大胆夸张,多以块面的造型语言进行形象表现。与漳浦剪纸幅面占据较满不同,柘荣剪纸布局轻松写意,外形不求对称、随意挺劲,内部镂空、剔透鲜明,阴阳变化大小不一,黑白美显而易见,与黄河流域出土的陶俑极为相似,具有远古艺术之美。在其他地区剪纸中常见的锯齿纹、月牙纹等装饰语言,在传统柘荣剪纸中比较少见,有些甚至直接舍弃,体现出浑然一体,简单淳朴的艺术风格。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 | 质朴灵秀、与时偕行的柘荣剪纸

    柘荣老艺人民间剪纸作品,左上为王描眉老艺人的《虎鹿图》。柘荣县非遗保护中心 供图

    受南方社会文化浸润,柘荣剪纸亦不乏细腻灵秀之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柘荣剪纸受到南方剪纸写实风格影响,在细节处理上精细、翔实、严谨而秀丽。所以说柘荣剪纸艺术体现了南北方剪纸艺术的融合,这在当代中国剪纸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柘荣剪纸作者往往不刻意追求每一个具体的物象到底像不像,也不管描绘的世界是否符合真实世界的逻辑,而采用一种类似现代艺术中超现实主义手法,把情理上相关的物象进行自然的艺术再造,以简明的画面表达了自己的情绪表达。

    作品有的表现日常生活,有的表现节日习俗,有的表现民俗信仰,稚拙的造型,展现了柘荣多文化、多族群融合汇聚而成的民间生活风貌,达到了中国传统艺术效果中“似与不似”的境界。

    老艺人们用剪刀把心中的期盼和欢喜,自然流淌到一张张廉价的纸上。虽身处艰难困苦的传统农耕社会生活中,但从她们的作品上看不到悲苦,只看到她们对生命的热烈歌颂和对美好的向往。如老艺人王描眉的作品《虎鹿图》,虎背上骑着娃娃,在追逐一只奔跑的小鹿,想象奇特,作品旨在祝愿娃娃像虎一样的壮实。

    在没有经过专业美术训练的背景下,老艺人们凭借着口传心授的技艺,在经历了经年累月对祖传老花样的临摹训练之后,他们逐渐掌握了用剪纸表达生命体悟的创作方式,随心所欲地进行纯粹自我的本真表达,这是中国民间艺术产生与存在的经典模式,也是柘荣剪纸的独特艺术魅力所在。

    20世纪70年代末,柘荣县委、县政府强化了对柘荣民间艺术的发掘、抢救和保护工作,开展民间艺人普查,发现众多乡村剪纸能手。从80年代起,柘荣剪纸就多次参加省民间美术展览、晋京展演,并曾10多次赴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埃及、丹麦、巴基斯坦、美国、巴西等国家以及台港澳等地区交流,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福建省博物馆以及海外一些博物馆收藏。

    2000年柘荣县被原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剪纸)”;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作为中国剪纸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8年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 | 质朴灵秀、与时偕行的柘荣剪纸

    袁秀莹,1927年出生。民间剪纸艺术家,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剪纸(柘荣剪纸)项目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剪纸协会名誉副会长,“中华剪纸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陈伟凯/摄

    “剪纸不仅需要动手,在创作过程中,还需要开动脑筋思考,手和脑同时都得到了锻炼,而且在剪纸的过程能使人心态平和,忘记烦恼。”即便九十多岁高龄,经历过眼部手术,也未离开方桌,放下手中剪刀,她就是剪纸(柘荣剪纸)项目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剪艺大师袁秀莹。

    “小时候弟弟吵闹,祖母便剪剪纸哄他,我想学,祖母便手把手地教我,那年我才八岁” 她第一次拿起剪刀和红纸,尝试着模仿,或许是天生的悟性使然,竟一剪成功了。自此,开始了她一生的剪纸生涯。在80多年的时光中,袁秀莹女士始终平静地守着方桌剪纸。用一幅幅具有生命力的剪纸作品绽放出柘荣剪纸艺术的精彩,也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延续着剪纸艺术的传承。

    作为柘荣剪纸重要代表性人物的袁秀莹,其作品不仅承袭柘荣剪纸风格,同时,在艺术表现形式和题材内容上融入了不少现代创作元素。一改过去剪纸以动、植物题材为主的做法,在创作中融入大量的故事情节,使其更为生动。袁秀莹对剪纸的另一突破性贡献在于,她把民间工艺与现代艺术理念相结合,推动剪纸艺术更好融入现代生活。

    随着柘荣剪纸受到国内外的赞誉和重视,袁秀莹女士大受鼓舞,九十多岁高龄的她仍坚持每天从事剪纸创作6到8小时,一直不遗余力地宣传剪纸。袁秀莹女士编写剪纸教材,将自己的技艺倾囊相授,她最大的心愿便是让更多人爱上剪纸、学习剪纸,使柘荣剪纸艺术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在她的传授下,教导出了一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三位省级工艺美术名人,两位柘荣剪纸非遗省级传承人。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更新,民间剪纸也必然要与时俱进。为继承发扬柘荣剪纸这一传统民间文化,使柘荣剪纸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产业,增加城乡群众的经济收入,柘荣县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对剪纸文化产业进行了挖掘和保护。先后建设了柘荣剪纸之窗、柘荣民间艺术馆、柘荣剪纸特色产业馆等,吸纳剪纸企业入驻,发展壮大剪纸产业;举办剪纸艺术骨干培训班,重点组织中小学美术教师、中青年妇女及剪纸爱好者学习和开展创作,以形成一批稳定的人才队伍;在校内设立剪纸培训基地,开设剪纸兴趣班,将乡土教材《柘荣剪纸》列入教学计划,培养民间剪纸新生力量……

    如今,柘荣剪纸不仅有“中华巧女”袁秀莹这样剪纸技法炉火纯青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弟子游晓卿、郑平芳、孔春霞、吴秋凤、金素清等一批技能大师也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剪纸传承群体,让艺术传承与创新未曾间断。

    创新是最好的继承和保护,除了注重剪纸人才的培养外,在“新”字上下功夫成为柘荣发展壮大剪纸产业的又一大利器。在继承传统刀工精细、色彩红艳的基础上,柘荣剪纸大师们突破了原有形式,采用民间工艺与现代艺术文化相结合的手法,在保持传统风格技法的同时,打破传统阳剪、阴刻手法,借鉴油画、影雕、摄影、素描、白描等艺术,在色彩上大胆运用点色、衬色、套色手法,丰富剪纸的色彩。

    材料选用方面,应用铜版纸、蜡纸、绒纸、布、树叶等,使剪出的作品保持长久、不变色。还有题材的丰富、应用领域的拓展、产品的开发等也在日益创新之中。经过几年的发展,柘荣剪纸文创产品衍生出了剪纸服饰、剪纸灯具、剪纸陶瓷等100多个品种,探索开展主题定制业务,在创新与传承相互交融中,开拓出了一条产业化道路。

    “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创新和发展都要看年轻一辈。”袁秀莹看好柘荣剪纸的未来发展,将剪纸的传承发展寄希望于年轻一辈,寄希望于新的时代。(陈伟凯 陈景 袁芸菁)

    (福建画报、福建省非遗保护中心、柘荣县委宣传部、柘荣县文体和旅游局联合撰稿)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发布

  • 我国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九号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5月8日,第27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开幕。
2025-05-12 10:02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