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0月17日,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美术学院召开。来自全国美术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重庆,围绕“新时代语境下美术创作中的多元叙事与表达”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为中国美术事业高质量发展凝聚思想共识。
10月16日,作为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子活动之一,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作品聚焦时代主题、植根火热生活,以丹青之韵、金石之趣、光影之美,传递真善美、传播正能量,为广大观众献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视觉盛宴。其中,重庆供带来美术作品30件。
研讨会上,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二级巡视员王皞在致辞中表示,重庆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美术始终是这座城市文化脉络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载体。新时代以来,重庆文艺界深耕巴渝文化沃土,成功承办了十三届全国美展的油画展、雕塑展,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的艺术设计作品展,落地了红岩先锋、时代之光、陆海之约等国家级美术展览品牌,推出众多彰显城市精神,呼吁时代脉络的美术精品,展现出新时代重庆美术创作的蓬勃力量与时代气象。“期待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搭建高规格学术交流平台,推动美术事业焕发新光彩。”王皞说。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高度肯定了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美术作品的创作水准。他表示,本届艺术节走进了城市街区,融入了美丽乡村,来到了普通百姓的身边,让艺术不再遥不可及,而是变成了群众可观、可感、可参与的体验。这种深度的融合极大激发了全民的艺术热情,切实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和审美享受。国家画院将以此次艺术节为基础,组织全国艺术家开展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90周年写真创作,持续聚焦火热的中国建设,用艺术温暖人心。
在主旨发言环节,专家学者们围绕主题各抒己见,贡献真知灼见。中国美术家协会公共艺术艺委会主任吕品昌从“新时代语境的核心动力”“多元叙事的核心内涵”“多元表达的形式革新”三个维度展开论述,指出全球化与在地性交织、科技发展、社会议题凸显是驱动美术多元叙事的关键,同时提醒警惕叙事碎片化与过度技术依赖的问题。
清华大学教授代大权提出以“大小多少”的辩证关系把握美术创作方向。他表示,“大”指向创作精神的丰盈与视野开阔,“小”强调对个体经验的细腻体察与艺术语言的精炼,“多”追求艺术风格多元与创造信念的坚定,而“少”体现减法美学智慧,主张通过立意大切口小,方法多杂念少的创作,构建具有中国话语的当代表达,在多元共生的艺术创作中贡献具有精神厚度与时代温度的扛鼎之作。
湖北美术学院原馆长冀少峰梳理了新时代文艺政策脉络,提出美术创作需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他认为,当前作品在观念、语言、题材上呈现多元特征,但也存在写实作品占比过高、写意与抽象作品偏少的问题,他呼吁坚持百花齐放的表达路径,推动艺术表达更趋丰富。
此外,四川美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学术院长黄宗贤聚焦中国当代美术范式创新,提出新时代美术需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承担构建民族精神图谱、提供全球艺术创新智慧、服务社会发展的核心功能。他认为,当前中国美术呈现“主旋律与多样性共生”“视野下沉关注日常”“媒介跨界融合”“美术空间转向介入城乡”“智能媒介重构艺术图景”等新趋势,未来需进一步提升回应现实能力、推动传统资源当代转换、强化艺术传播力。
(记者 吴礼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