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9月3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由重庆市重庆史研究会、重庆大学历史系、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的抗日战争研究重大学术成果发布交流活动在重庆大学顺利举行。重庆史研究会党支部及理事会班子成员、研究会会员、学术委员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抗战历史研究成果展开深入交流,共同缅怀抗战先烈,传承抗战精神。
活动现场,多位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研究成果,从不同维度解读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守广教授以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为引,回顾了从甲午战争到抗战胜利的百年历史变迁,着重阐述了重庆作为战时首都的重要地位。他指出,十四年抗战期间,重庆在日军大轰炸中坚守不屈,人口从三四十万增长至一百二十万,现代工业跻身全国前六,实现了从区域性城市到国际性大都会的“凤凰涅槃”,其“坚韧、忠勇、开放、争先”的重庆城市精神正是抗战精神的生动体现,而纪录片《苦干》则为后人直击抗战时期的重庆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视角。
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洪富忠教授聚焦中共中央南方局在抗战时期的作用,深入剖析了南方局对中国共产党在大后方形象建构的重要贡献。他强调,全民族抗战爆发前,国统区民众对中国共产党了解有限,南方局以周恩来“三勤”“三化”理念为指导,通过公开层面的积极作为,有效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软实力,为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指出当前相关研究需加强历史学支撑,以更丰富的史料还原历史真相。
重庆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原常务副馆长黄晓东提出以伟大抗战精神推动重庆抗战大后方历史研究的方向。他建议,重庆学术界应秉持“持久战”理念,围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线,深入挖掘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抗战精神特质,将抗战历史研究与宣传推广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讲好重庆抗战故事,为强国建设注入精神动力。
此外,活动中还发布了多项重要学术成果,其中由重庆三峡博物馆馆员刘婧雨主编的《美国主流媒体视野下的中国抗战大后方史料译编》一书备受关注。该书系统搜集、整理并翻译了1937-1945年美国《生活》《亚洲》杂志、《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对中国抗战的报道,多数内容聚焦以重庆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从西方视角全景记录了战时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情况,为还原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提供了关键史料。该书将于今年年底正式出版。
重庆史研究会党支部书记、名誉会长周勇表示,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庆学术界完成了《中国抗战大后方海外文献译编》,完成了《苦干》这部电影的修复并且在美国进行了放映和学术交流,拍摄了动画电影《火凤冲天》。希望将这些成果融入到全民抗战纪念活动之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重庆学术界的力量。
(曹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