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日前,重庆市渝中区枇杷山书院(原中共重庆市委旧址)内,一场抗战主题讲座温情开讲。原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副院长、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敖依昌教授以《抗战重庆战时首都的构建、贡献及其现代启示》为题,系统梳理重庆作为战时首都的战略价值与历史细节。
“重庆在抗战中的贡献,贯穿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等多个领域,是中国坚持抗战的‘生命线’,成为中国从‘抗战’走向‘胜利’的关键枢纽。”敖依昌教授在讲座中介绍,重庆战时首都的构建,是中国在抗战中“以空间换时间”战略的成功实践。其间,全国大量工厂内迁至重庆,支撑了战时军需生产,生产的抗战军需物资产量超过60%,为正面战场提供了关键补给;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等国家金融机构迁至重庆,统一货币(法币)发行,调控金融市场,稳定了大后方的经济秩序;民用工业(如纺织、机械、化工等)也保障了大后方的民生需求,避免了经济崩溃。
同时,面对日军的空袭和封锁,重庆始终未被占领,成为“不屈服”的象征: 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签署,重庆与华盛顿、伦敦、莫斯科等同为反法西斯战争的关键城市与指挥中枢,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国际反法西斯阵营中的地位。
除此之外,重庆人民团结一心,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当讲到普通百姓节衣缩食、自发捐赠物资支援抗日的场景时,敖依昌教授数度哽咽,真挚情感令在场者动容。
重庆史研究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场讲座既是对历史的缅怀,也让更多人读懂重庆在抗战中的担当,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传承红色基因。(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