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两展同开、扩容23家,以“新现场”激活传统基因,以“新未来”重构艺术生态,以“新格局”书写中华美学的时代篇章……7月8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美术馆联盟年会在四川美术学院举行,川渝美术馆人携手致力于为中国美术馆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双城智慧。
举办各类展览近1000场次
自古以来,川渝两地,山水相依,文脉相连,共同孕育了璀璨耀眼、底蕴深厚的巴蜀文化。
在美术领域,川渝两地更是始终保持着辅车相依、不可分割的血脉关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高峰。为促进川渝两地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2023年2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美术馆联盟应运而生。
该联盟本着“平等友好、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致力通过互相输送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整合资源,对优质的藏品和艺术IP资源进行推介,并通过开展线上线下交流会等方式,建立有效联系机制,加深各馆之间的凝聚力,推动馆藏资源、学术研究、科学管理的交流合作,以公众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依托,不断创新合作模式,拓展合作领域,深入推进各美术馆务实合作,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联盟各单位齐心协力、互通有无,通过展品互借、藏品互赠、文献交换、联合策展、项目巡展等方式,共同呈现出了很多具有影响力的艺术项目,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提升了公众美学素养,也切实促进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文化艺术交流。”会上,该联盟2024年度轮值主席单位——四川美术馆馆长吴晓东做了联盟年会工作报告。
据介绍,该联盟成立一年多,各成员单位就一共举办各类展览和学术活动近1000场次,涵盖绘画、书法、装置艺术、多媒体艺术等各种艺术类型,为川渝两地的观众献上了一场场视觉盛宴和文化大餐;开展公共教育活动超过3000场次,涵盖讲座、工作坊、导览等多种形式,为受众提供了丰富的艺术体验和美育学习机会。
据不完全统计,联盟各单位还新增藏品5000余件,不仅丰富了馆藏,更为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出版学术刊物30多册,为学术研究和艺术交流提供了重要的载体。
此外,去年,该联盟还推动成立了由11家国有、高校、民营美术馆组成的联盟主席团,共同负责联盟的重大决策和管理工作,为下一步联盟工作更加有序、有力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两展同开、扩容23家,见证联盟力量
“接下来,我们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开放合作的姿态,深化交流,共促发展,积极搭建平台,推动成渝两地美术馆在展览策划、学术研究、公共教育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会上,该联盟2025年度联盟轮值单位——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何桂彦表示。
具体举措包括,深化交流,促进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创新机制,激发活力,探索更多灵活、高效的联动模式,为联盟注入新的活力,打造更具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品牌;服务公众,普惠民生,推出更多高品质、惠民生的艺术活动,让艺术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助力两地文化繁荣。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会议上,根据该联盟章程,经各馆申请以及主席团审定,达州美术馆、通江县美术馆、四川文理学院美术馆、徐悲鸿美术馆(重庆馆)、张大千美术馆、泸州市文化馆、四川师范大学美术馆、西南大学美术馆、重庆长江当代美术馆等23家美术馆,正式加入该联盟。
这些新成员的加入,不仅为联盟注入新鲜的活力和血液,也为联盟带来了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发展空间。
除了扩容外,当天,该联盟的两大展览更在重庆当代美术馆同步开展,进一步彰显了联盟的力量。
这两大展览分别是“双城潮涌·美术馆之眼”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美术馆联盟提名展、“复合光谱:成渝地区民营美术馆与非营利性艺术空间生态报告”文献展。
其中,“双城潮涌·美术馆之眼”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美术馆联盟提名展,展出了联盟38家成员单位提名的103位艺术家的120余件(组)作品,通过5个单元分别呈现了成渝艺术对于时代变迁的写照,传统艺术的继承,形式语言探索,家园意境的营造,以及在多媒体、新材料方面的创作实验,展现了川渝地区美术馆各自不同的艺术特色,彰显了美术馆的功能及馆际交流的意义与价值。
“复合光谱:成渝地区民营美术馆与非营利性艺术空间生态报告”文献展,聚焦于2000年以后川渝地区民营美术馆与非营利性艺术空间的崛起与发展,通过对这些艺术机构的展览、项目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展览,呈现了川渝地区当代艺术生态的生动图景。
为中国美术馆事业贡献双城智慧
“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如火如荼推进。联盟的成立与发展,正是响应国家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社社长冀鹏程表示。
在他看来,该联盟立足国家战略,担当了文化使命。尤其是,联盟成立短短两年多时间,就已凝聚起川渝地区80多家美术馆,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是区域文化共同体构建的鲜活注脚。
发挥了学术纽带作用,搭建了传播桥梁、促进了经验共享,形成了可推广“成渝模式”;强化理论支撑,为美术馆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学术引擎。
该联盟还深化“在地性”探索,充分发挥川渝地区“一馆一策”特色,让美术馆成为城市文化基因的放大器;构建起“无边界”生态,突破地域限制,形成多层次协同网络,并激活“未来型”功能,推动美术馆从现在向未来转型。
“回望中国的美术馆事业百余年来的发展轨迹,可以清晰地看见一条主线:美术馆从‘藏品的仓库’蜕变为‘文明的客厅’——它不仅是艺术品的栖身之所,更是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学术与大众的纽带。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美术馆联盟的创新探索,意义显得格外深远。”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焦兴涛表示。
他称,多年来,四川美术学院持续探索“艺术赋能城市”的创新路径,推动美术馆从“实体空间”向“文化共生场域”蝶变。近期落幕的川美“开放的六月”毕业展,吸引了超百万观展人次,其价值已远远超越“学业汇报”“校园展览”的层次和范畴,成为了高等艺术教育与社会公众生活双向奔赴的重要平台,成为了极具社会影响力的文化IP,让川美这张重庆文化“金名片”愈加熠熠生辉。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美术馆联盟,以美术馆事业为媒,以‘新现场’激活传统基因,以‘新未来’重构艺术生态,以‘新格局’书写中华美学的时代篇章,让艺术成为滋养心灵的灯塔,照亮更多人的精神原乡;让美术馆成为连接世界的窗口,传递中国的美学话语,为中国美术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双城智慧’。”焦兴涛说。
(文/记者 韩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