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第三次荣获国家级“金字招牌” 解码重庆十八梯的流量密码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重庆> 文化·旅游 > 正文

第三次荣获国家级“金字招牌” 解码重庆十八梯的流量密码

来源:光明网2025-05-14 15:48

  近日,重庆十八梯再度迎来高光时刻——获评第四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这是十八梯继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级非遗旅游街区之后,第三次获得国家级“金字招牌”。

  这片承载母城记忆的旅游休闲高地,目前正聚焦十八梯传统风貌区的建设,依托得天独厚的历史人文资源,融合地域特色、历史文化、互动场景等多维度创新,进一步彰显重庆母城的国际范、重庆味、巴渝韵,推动文旅产业成为城市经济增长新引擎。

  展现“天生重庆”示范空间

  十八梯所在的母城区域,自古以来就是重庆的商业和文化中心。因为其阶梯式的独特山地空间布局,烘托出重庆码头文化孕育的独特地域品牌,形成烟火气与历史感交织的天然秀场。

  在规划之初,十八梯便展现出惊人的文化整合力。传统风貌区的建设,就是新时期十八梯对自身深厚历史人文积淀和文化基因的现实传承。

  在旧城改造中,十八梯并未止步于建筑修复,而是通过街区的整体打造,依托城市地域文化资源集群,让游客在人文氤氲中触摸活态历史,体味到“时空折叠”的设计智慧。

  焕新归来,重庆十八梯除了最大程度还原历史景象,还引入了许多文化味浓、体验性强的新业态。

  十八梯老茶馆的原址复建,就是一处极具代表性的现实案例。

  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十八梯老茶馆,曾不幸毁于战火。如今,人们闲暇之余聚集在此惬意谈天,一边沉醉于传统品茶的韵味悠长,一边欣赏精彩纷呈的非遗说唱。老茶馆也再次成为十八梯温暖的人文港湾。

  在重庆母城纵横交错的梯坎深处,另一个品牌陆稿荐的故事,也同样温润动人。

  相传清末民初,一位陆姓匠人以竹刀为笔,将厚实的豆干雕琢成舒展的兰花状,独创“三卤九煨”古法。这就是陆稿荐把十八梯兰花豆干刻进山城脉络的滋味。

  如今,在复建的十八梯巷陌间,老师傅仍守着青石灶台,让每一刀落下的花瓣纹路,都成为打开山城往事的时间密钥。

  打造文商旅融合发展“金名片”

  蛇年春晚,十八梯以梯坎为舞台,以人文历史、在地文化为基底,让城市记忆变成活化的场景,收获了满屏惊叹。十八梯也再次出圈,成为承接春晚流量的一大赢家。

  “没想到,如今的十八梯,更干净敞亮了,也更热闹了!”近日,作为老渝中人的金先生,和家人故地重游,看着如织的人流,连连感慨。

  在十八梯于记老铺子老店门前,不少游客自觉排起了长队。

  八十七年风雨,于记老铺子印着“重庆市老字号”烫金标识的牛皮纸匣,装着六代人守护的甜香。于记老铺子从市井摊档成长为“重庆文化名片”,变的是一层层叠加的“非遗”“老字号”金匾,不变的是当年那口井水润透的初心。

  如今,十八梯的吸金能力不容小觑。最新数据显示:十八梯年度客流已达2400万人次,成为重庆文商旅融合发展的一张“金名片”。

  十八梯屡创消费佳绩的背后,首先得益于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在时代的浪潮中,十八梯如何发掘街区的现实价值,并在保持街区活力的同时,与主城其他热点文旅街区实现差异化、强化辨识度,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春江水暖鸭先知。目前,十八梯流量效应的外溢让入驻商家,信心倍增。

  “一半为情怀买单,一半则是看好渝中母城的深厚底蕴和历史文脉。”在渝里火锅徐一强总经理认为,十八梯坐享母城人文光辉,既是地理上的独特优势,又与重庆主城其他网红景点形成了天然的差异化。

  重庆十八梯的成功,还在于其笃定的创新基因,并巧妙地将传统与现代实现深度融合。

  以渝丹凤银楼等领衔的国家级非遗文创品牌,便是国潮兴起的典型代表。

  渝丹凤品牌起源于百年前渝帮金银手作人创建的“丹凤银楼”。

  2021年,渝丹凤银楼重回十八梯,老重庆记忆被唤醒。新生代匠师们继续坚守古法手工银艺,频频推出创意新作,鲜活再现了丹凤的强大品牌生命力。

  为了撬动街区的消费流量,十八梯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差异化突围,构建了城市街区流量飙升的底层逻辑。

  据悉,在街区目前引入的品牌中,非遗项目占比达35%,形成从原料到技艺的完整展示链。同时,街区还举办了各种主题活动,如美食节、音乐节、机车赛事等,吸引年轻消费者的打卡。

  夜幕降临,十八梯灯火辉煌,热闹非凡。街区内的酒吧、夜市等场所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消费,创造出白天看非遗,晚上吃江湖的消费卖点,让街区整体消费生态形成完美闭环。

  构建城市消费超级IP

  联结重庆的历史繁华,多维度复兴街区,打造高辨识度的消费场景,让古韵与潮流持续共振,以场景力撬动消费力。

  十八梯激起的文化涟漪和商业模式冲击,远比单一的数字更打动人心。

  目前,十八梯正结合街区的持续打造,借助“地域文化”“休闲文化”“消费文化”的深入细分,正力争重塑重庆文旅的话语体系。

  “我们将在持续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挖掘老重庆文化的同时,加强对商户文化的提炼和宣传,加深品牌的文化记忆点,重构城市文化认同与产业生态。”谈及对街区的持续打造,十八梯运营方负责人表示,除了全力营造文化赋能的沉浸式体验场景,还将挖掘十八梯的码头文化、抗战历史等元素,通过“人文+故事”的组合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焕然共生。

  据悉,十八梯在超级IP的运营中,各大区域还将通过场景创新、业态联动与文化赋能,构建文餐旅一体化的城市消费新生态。

  同时,聚焦沉浸式体验与互动场景的升级,十八梯将推动主题化节庆活动与IP深度联动,依托传统节日,打造“+节庆”的沉浸式娱乐场景。

  依托都市建筑形态,各种历史街区、街巷生态,通过夜景、非遗、美食、演艺等,实现文旅深度融合,实现多维文旅消费场景迭代升级。

  以文化为基、商业为魂、创新为翼。在沸腾的城市烟火与霓虹交织的光影中,十八梯正昭示着城市商业进化的另一种可能。(华官林)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云南盐津: 小竹子做成大产业

  •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