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光明乐龄”今日上线 点亮山城银发新生活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重庆> 乐龄> 要闻 > 正文

“光明乐龄”今日上线 点亮山城银发新生活

来源:光明网2025-04-15 11:49

  岁月沉淀智慧,银发蕴藏星河。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的今天,如何让老年群体从“被关怀者”转化为“价值再创造者”,是文明社会的重要课题。今天,光明网重庆频道创新打造的“光明乐龄”栏目正式上线,以媒体融合之力搭建智慧养老新范式,让“老有所为”照进现实。

  光明乐龄栏目践行“文化养老”,突破传统养老服务的物质供给层面,构建起“智慧服务+精神滋养+价值再造”三维体系。在老龄化与数字化交织的时代浪潮中,光明乐龄栏目将书写着养老命题的光明答卷——这里不仅是服务的提供者,更是文明火种的传递者;不仅关注生命的长度,更拓展着精神的宽度。当银发群体在社会中重新找到人生新坐标,一个更有温度的老龄化社会图景正徐徐展开。

  ——重庆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 王雨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在老龄化的今天,如何构建起更加和谐、更加健康的银发生活?如何让更多银发群体打破年龄束缚,与时代共舞,让晚年生活自由驰骋,让生命尽情绽放,成为生活的主角?如何从银发群体切入助力重庆文化强市建设、助推超大城市治理效能?围绕这些时代大课题,光明网重庆频道精心打造的“光明乐龄”栏目正式启航,不仅仅专注于银发人群精神文化生活,更是一座城市对银发群体的深情告白——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打破年龄的桎梏,在巴渝大地上继续书写生命的华章。

  “光明乐龄”秉持“乐龄生活、乐享人生、乐在其中”美好内涵,旨在通过专注银发人群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更多银发朋友提供发光发热、实现自我价值展现的大舞台,通过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引领银发人群健康的生活方式,传播银发人群的正能量。

  在“光明乐龄”栏目筹备阶段,光明网重庆频道多次开展走访调研、座谈会等活动,得到了老专家、老学者及职能部门、社会团体等高度认可。​

“光明乐龄”今日上线 点亮山城银发新生活

  “‘光明乐龄’扬帆起航,成为我们每一个老年人的精神家园。”“开国将士”勋章获得者、95岁的万众一老人寄语“光明乐龄”,一定要把“光明乐龄”办成深受银发人群喜爱、引领银发人群的特色栏目。重庆市人民政府原副秘书长贾培基、叶贵本,原重庆市旅游局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张向等高度赞扬“光明乐龄”栏目的及时推出,让银发朋友有了自己的阵地,也将为重庆文化强市建设、超大城市治理等作出应有贡献。

  同时,“光明乐龄”栏目的上线在重庆专家学者、文化艺术界、老年艺术团体等群体中引起强烈反响。原西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王有超,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武辉夏、重庆大学教授敖依昌、吴应骑,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鲜于煌、重庆市新闻媒体作协名誉主席许大立,重庆印社社长李书敏,重庆人文美术馆名誉馆长古月,评书表演艺术家、一级演员吴文,著名书画家徐小龙,重庆市孔子儒学研究会党支部书记丁华乾,重庆传媒职业学院文旅演艺学院院长刘云华,重庆弘道国学研究院院长杨芝虎,2024年度“重庆好人”等数十名重庆知名专家学者、文化艺术名家大腕为栏目“打Call”,二十余名重庆老年艺术团团长为栏目建设献言献策。

  “‘光明乐龄’是银发朋友的精神家园,希望栏目成为重庆高辨识度的文化名片。”重庆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周万利表示,她积极肯定“光明乐龄”的上线,也希望“光明乐龄”成为服务银发人群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宣传阵地。周万利介绍,面对人口老龄化趋势,重庆惠老举措落实见效,“老有所养”实现全面升级,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建成,社会参与老龄事业也更加积极。截至目前,重庆市60岁以上老年注册志愿者超98万人,组建老年志愿服务队伍8000多支。

  与此同时,“光明乐龄” 栏目的推出,展现出强大的活力与潜力。目前,栏目联合重庆超过500支艺术团,将通过这些艺术团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老年朋友的精神生活。未来,“光明乐龄” 将进一步围绕银发人群在精神、文化、康养等方面的多元需求,持续致力于为银发人群健康的晚年生活探索和赋能,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光明乐龄”的陪伴下,真正实现“乐龄生活、乐享人生、乐在其中”,在山城的每一个角落绽放幸福光彩,用文化软实力化解超大城市的养老治理难题,探索可复制的“精神养老”重庆方案。(华官林)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访问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

  • 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对服装面料而言,防水和透气本是矛盾体,但我们采用高分子膜贴合技术,做到了既防水又透气。包括上述小程序在内,柯桥织造印染产业大脑已集成190多个应用,入驻企业4000多家,注册工程师11万多人,接入生产核心设备3万多台套。
2025-04-30 09:00
轻舟,顾名思义,以个头小、重量轻为最大特点。轻舟货运飞船副总设计师吴会英告诉记者,轻舟重量约5吨,目前的上行运力为1.8吨以上,下行为2吨。装载容积约9立方米,货物舱的体积为27立方米,可搭载航天员生活物资、科学实验设备、科学载荷等。
2025-04-30 05:10
4月29日4时1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4-30 05:10
近日,我国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在国际上首次打破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仅能在夜晚作业的时间限制,标志着我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2025-04-30 05:10
搭载该模型的AI手机、智能屏幕、陪伴机器人“AI智伴小熊”等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生活体验。
2025-04-30 09:04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青春才会绽放绚丽光彩。
2025-04-29 09:28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高级载体。
2025-04-29 09:14
基本建成国家语言文字大数据中心,初步建成国家关键语料库和国家战略语言资源信息库。
2025-04-29 09:13
“让学生在自然中领悟生命科学的魅力,在实践中锤炼强农兴农的本领。”
2025-04-28 16:42
雨水浸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氧气骤减,蚯蚓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大雨过后枯枝落叶、微生物等有机物增加,也为蚯蚓提供了更多觅食机会  这几天,南方多地降雨。蚯蚓因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雨水浸入土壤后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
2025-04-28 10:08
2011年初,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周何乐子参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项目研发。周何乐子和年轻的团队成员没有因此退缩,历经5年攻关,最终攻克了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的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
2025-04-28 10:02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
2025-04-28 10:01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195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在广东肇庆建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保护区。
2025-04-28 10:01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025-04-28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