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日前,重庆市大渡口区八桥镇工作案例《“双网格”同向发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获评重庆市“双网格”镇街优秀案例。近年来,以“双网协同”为引擎,八桥镇开启了一场基层治理变革,重塑城市社区的公共空间与社会关系,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科技赋能、群众共治的现代化基层治理新路径。
“云端 + 地面”双驱联动:治理单元“颗粒化”
“双龙桥下面道路不平整,能不能整修并增加儿童游乐设施?”一位居民在网格群里提出建议。丽景社区双龙桥下,一条居民留言让荒芜的角落发生了蝶变。从微信群提议到“桥下公园”建成,仅用时45天。这种高效治理得益于八桥镇创新的“12351”闭环机制,实现“小事不出群、大事不出社区”。
据了解,八桥镇将149个实体网格与217个线上网格全域覆盖,构建起了“3 + 2 + N”力量体系,即社区干部、网格员、志愿者三支骨干队伍,楼栋长、单元长两支神经末梢,叠加N类社会组织力量。这种“数字化 + 社会化”治理架构,使社区治理单元从“块状管理”升级为“颗粒化治理”,让治理更加精准、高效。
“众筹式”协商:公共空间生长社区共识
“大家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既能清理垃圾,又能让这片地方变得美观实用?”八桥镇双城社区的网格员在群里抛出了议题。当小区旁垃圾带引发线上热议,社区迅速启动“围炉议事”机制,通过线上议题众筹、线下圆桌协商,将其转型为绿色空间。浪潮体育公园的诞生,是双城社区“数字协商民主”的范本,这种“议题众创——方案众包——建设众筹”治理模式,也让居民从社区治理的旁观者变为设计者。
现今,八桥镇通过打造“连心桥”“小院 +”等议事品牌,构建起“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的协商闭环。2024年,全镇通过网格议事机制解决民生问题387件,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2.6%。居民从公共事务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社区凝聚力不断增强。
数字积分激活自治动能:从“要我管”到“我要管”
在八桥镇,“德分宝”公益积分平台成为撬动居民自治的关键杠杆。通过参与社区巡逻、报事议事等自治行为,居民可以积累积分,并在“德商联盟”兑换生活服务,形成良性循环。截至目前,平台8.2万注册用户累计兑换服务1.2万次,社区志愿服务时长同比增长213%。
在半岛逸景公租房小区,针对高空抛物和停车乱象,居民众筹自费安装了400组智能监控,实现可追溯、智能化管理。这种“技术 + 自治”的解决方案,消除安全隐患,重塑社区公共精神,让居民从“要我管”转变为“我要管”,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中。
“分类处置”:民生诉求的“加急通道”
八桥镇组建90余人的信息快速感知专项队伍,通过网格微信群广泛收集居民意见建议,同时对受理事件进行分类处置。2024年以来,网格员网上收集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2196条,发现安全隐患321起,及时进行办理反馈,真正实现“小网格”保障“大安全”。
从收集民情、汇集民智到疏导民情,八桥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多元化的方式搭建起居民之间的“连心桥”。这种“双网驱动、多元共治”的治理密码,为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八桥经验”。
八桥镇镇长龙春介绍,未来,随着更多社会组织的嵌入、数字场景的拓展,八桥镇的“智”治图景将持续生长,为重庆建设基层治理现代化标杆提供更多样本,让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更加灵活。(戴立坤 雷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