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重庆“最凉爽的地铁口”在哪儿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重庆> 文化·旅游 > 正文

重庆“最凉爽的地铁口”在哪儿

来源:重庆晨报2024-09-18 11:09

重庆红岩村地铁站2号出入口纳凉火爆

苏爷爷(左二)和老伴儿(左一)在此纳凉

  罗阿姨带的午饭,包里还有月饼、香蕉、糍粑。

  肖大爷穿着外套在此纳凉

  持续高温,凉爽的轨道交通车站成为不少市民纳凉的好去处。其中,重庆市渝中区红岩村地铁站2号出入口被许多纳凉市民称为“最凉爽地铁口”,大家带上午餐、靠椅、毯子,从四面八方来到这儿,一待就是一整天。红岩村地铁站2号出入口为何这么凉爽?专家表示跟这里特殊的地形有很大关系。

  记者探访 穿短袖久站甚至有点冷

  红岩村地铁站2号出入口到底有多凉爽?昨日上午10点过,记者来到9号线红岩村站,从该站4号出入口进站,一路往下,越下到站厅越凉爽,而从站厅到2号出入口处,凉爽程度更为明显,比4号出入口、站台、站厅都凉爽不少。

  记者继续往2号出入口外走去,出入口通道内是3段长电扶梯,整个通道里凉风阵阵,两旁坐着一些纳凉的市民。来到2号出入口处,转身面对车站,吹出来的风更加明显,站在此处手臂有凉飕飕的感觉。记者穿着短袖在此处站了不到半个小时,甚至感觉有点冷。

  临近中午12点,红岩村地铁站2号出入口约有20位市民在此纳凉。“这里凉快,很多人从大渡口、江北、南岸等地赶过来纳凉,今天因为是中秋,所以很多人都没来。”家住附近的李先生说,这里上午更多是从远处赶来纳凉的市民,住在附近的市民很多午饭后才来。李先生告诉记者,十多天前,他在此纳凉没事干,还专门去数了数,红岩村地铁站仅2号出入口通道内外就有264人纳凉。

  市民声音

  带上午饭毯子待一整天

  记者观察到,在红岩村地铁站2号出入口纳凉的市民,多数都自带了靠椅,有的市民怕冷带了外套和毛毯,还有人带了午饭,等夜晚天气凉了才回家去。

  家住重庆市九龙坡区石桥铺的肖大爷告诉记者:“这里非常凉快,不穿外套的话还有点冷,因此在这里纳凉的人很多都带了外套。”江北区溉澜溪的罗阿姨坦言自家附近的地铁站没这里凉快:“我老伴儿一个多月前发现这里比其他地铁站都凉爽后,我就每天都来这里纳凉。我儿子在红岩村站附近上班,每天儿子上班时我就来此纳凉,晚上等儿子下班后再一起回去,午饭用保温盒带来这里吃。今天过中秋节,我带得有糍粑、月饼、海带鸭子汤,还有炒菜和米饭。”

  “我们是从大渡口过来的,中途转了3次车,箱子(行李箱)里面有午饭、毛毯,还有外套。”今年80岁的苏爷爷称自己已经是第54天来此纳凉,“我和老伴儿去过很多地铁站纳凉,今年7月来到红岩村站2号出入口后,感觉这里是最凉爽的,且空气好、风景好,便喜欢上了这里。我们每天早上9点左右从家中出发过来,晚上8点多钟回家。”

  专家释疑

  更凉爽是因其地形特殊

  红岩村地铁站2号出入口为何这么凉爽?据该车站工作人员介绍,车站每个出入口通风、空调设备都是一样的,但2号出入口确实要比其他出入口凉爽很多,每天都有许多市民从各个地方赶来纳凉,这可能是因车站特殊的地形所决定的。

  记者走访发现,红岩村地铁站2号出入口位于嘉陵路,4号出入口位于经纬大道,两个出入口一个在山脚,一个在山顶,高低落差达141米,两个出入口通过站厅相连接。

  重庆大学物理探索科技馆刘辉老师在了解了红岩村地铁站的地形和车站出入口布局后解释,因为冷空气密度高,导致冷空气会向下沉。红岩村地铁站2号出入口正好比站厅低,所以有更多的冷空气从2号出入口出去,而4号出入口比较高,冷空气很难从上面出去,因此2号出入口就凉爽很多。

  (记者 张春莲)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苏州南站站房外立面亮相

  •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启动火炬传递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十年的一线临床经历让张丽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她看来,孩子学习困难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焦虑的家庭。自学习困难门诊开诊以来,汤欣舟时常有种无力感,孩子学习困难问题并不能在门诊治好,很多问题出现在门诊之外。
2024-10-10 10:40
《自然》9日发表的最新论文中,美国科学家团队探索了量子回路的复杂性。这些实验展示了两个阶段之间的转变:在第二个阶段即所谓“低噪声阶段”中,研究团队证实了量子计算机的计算复杂性,足以超越经典超级计算机。
2024-10-10 10:39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和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的量子物理学家们,利用量子纠缠在原子和电子尺度上再现了一个充满不同滴答声“房间”的场景。
2024-10-10 10:37
戴维·贝克(左)、德米斯·哈萨比斯(中)和约翰·江珀(右)因在蛋白质设计和蛋白质结构预测领域作出的贡献荣获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为预测蛋白质结构,贝克团队2021年开发出“Rosetta折叠”模型,并被《科学》杂志评为2021年年度突破。
2024-10-10 10:33
徐纯福也表示,AI在生物、化学、医药等健康领域的潜力才刚刚崭露一角,未来还大有发展空间。徐纯福同时认为,AI对科学研究重要性日益凸显,科学家一方面要积极拥抱新的研究范式,同时也要尽量规避AI的局限性。
2024-10-10 10:32
近日,塞尔维亚与金砖国家合作组织创始人左兰·约万诺维奇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高度评价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发展成就,并表示中国的先进技术让塞尔维亚获益匪浅,
2024-10-09 04:20
细胞衰老在胚胎发育、损伤再生、癌症和机体衰老等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4-10-09 04:5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周宗权、柳必恒等人,基于多模式固态量子存储和量子门隐形传送协议,在安徽合肥市区实现跨越7公里的非局域量子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上。
2024-10-09 04:55
当前,各地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注重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切实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让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引导现代化产业体系健康有序构建。
2024-10-09 04:55
美国科学家约翰·霍普菲尔德(左)和英裔加拿大科学家杰弗里·辛顿(右),因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实现机器学习而作出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获得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霍普菲尔德和英裔加拿大科学家杰弗里·辛顿,以表彰他们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实现机器学习而作出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
2024-10-09 09:25
记者8日从宁夏农林科学院获悉,福建、宁夏两省区农业科研人员经过共同努力,成功培育出适合在西北地区种植的水稻新品种“闽宁1号”。2018年,福建、宁夏农业科技专家针对宁夏引黄灌区水稻抗病品种不足、种质资源遗传基础狭窄等问题,着手水稻新品系育种技术合作。
2024-10-09 09:25
此后,胡志晋开始研究中尺度数值模式,类似天气预报,不久后,创建了中尺度大气云分辨及催化模式,形成了CAMS云降水模式系列。这些研究成果推动了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的发展,胡志晋也因此两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气象局科学奖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一次。
2024-10-08 09:29
维克托·安布罗斯(左)和加里·鲁夫坎(右)因发现微小核糖核酸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作用而获得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瑞典卡罗琳医学院10月7日宣布,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维克托·安布罗斯和加里·鲁夫坎,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作用。
2024-10-08 09:26
绿色低碳发展是国际潮流、大势所趋。在我国,一场关于建筑的绿色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从北国的冰封之城到南方的热带岛屿,绿色建筑的身影随处可见,
2024-10-08 05:05
北斗产业的发展历程,既是一部我国实现高精尖技术突破和国产化替代的奋斗史,也是推进全面自主创新和原创性产业发展的探索史。
2024-10-08 04:00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在不断扩展和深化,也在不断适应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2024-10-08 04:00
经过为期10个月的发掘,重庆武隆关口一号墓出土了漆器、木器、竹器、铜器、玉器等多种质地类别的文物680余件套,考古专家还在其中发现了国内迄今为止最早的告地下书和木板船模型。
2024-10-08 04:00
坚持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把自身比较优势发挥好。
2024-09-30 10:00
作为信息通信业“风向标、晴雨表”,2024国际信息通信展日前在京落下帷幕。
2024-09-30 09:58
相信随着各项改革举措落细落实,全社会尊重和关爱妇女儿童的氛围将更加浓厚,广大妇女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将不断提升。
2024-09-30 09:5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