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凿山劈石的浩荡长江已经流淌千年,这不光创造出了雄奇壮丽的三峡,更留下了一段段堪称华彩乐章的灿烂文明和悠久历史。
长江三峡也因此成为了长江上游人类文明的重要源头。在迄今世界最大的文物保护工程——三峡文物保护工程中,重庆三峡库区出土文物18.3万件。它们中的相当一部分精品,今天都焕然一新出现在了我们面前——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之际,5月17日晚,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代表性展览《壮丽三峡》改陈后的开展仪式如约举行。
在现场,巴渝先民们繁衍生息的浓浓烟火气穿越历史而来;透过一件件镇馆之宝,我们可以清晰地“触摸”到熠熠生辉的巴渝文脉像浩荡长江一样奔腾至今……
在这里 “壮丽三峡”触手可及
众所周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建成开馆已有近20年。
自2023年开始的这次改陈将“根植巴山蜀水,传承长江文化”作为了叙事主基调,通过丰富多样的文物将三峡文化起源、形成、衍生、交融及其时代变迁等等,都生动、详实地呈现到了广大观众面前。
本次《壮丽三峡》的改陈共使用文物展品321件/套(703单件),其中一级文物37件/套,二级文物27件/套,三级文物93件/套。珍贵文物占比约50%,展品更新率达60%。
走进序厅,光是廊道的构成就大有来头。看上去黑乎乎的石头其实是在三峡工程蓄水前就在瞿塘峡切割来的瀑石和黑石。置身其中,“天开一线、峡张一门”的壮丽景观仿佛就在身边。
目光再稍稍往前,“自然奇观”部分中的大型三维数字展项“三峡形成”可以说是扑面而来。巨型的液晶显示屏连同延伸到顶层的天幕,逼真地还原出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巫山云雨”“巴山夜雨”“雾都重庆”等三峡代表性气候特征,好像在现场就触手可及。
镇馆之宝 尽显三峡儿女豪情壮志
对更多的普通市民来说,《壮丽三峡》展厅的本次改陈更亮眼的标签无疑是可以一次把三峡博物馆的六件镇馆之宝看个过瘾。
三峡博物馆馆藏十大镇馆之宝中的六件汇集在本展厅,分别为旧石器时代“巫山人”左下颌骨化石、商三羊铜尊、战国铜虎钮錞于、战国铜鸟形尊、东汉“偏将军印章”金印、汉代景云碑。
这些宝贝之所以能被称作“镇馆之宝”,稀罕固然是重要原因。更加不容忽视的是透过它们,传承千年的巴渝文脉已经清晰地展现到了我们面前:
旧石器时代“巫山人”左下颌骨化石
翻开东亚两百万年人类史新篇章
在《壮丽三峡》展厅的“历史长卷”部分,观众们看到的第一件镇馆之宝就是1985年发现于巫山龙骨坡遗址的旧石器时代“巫山人”左下颌骨化石。它是目前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巫山猿人也翻开东亚两百万年人类史的新篇章。
更为重要的是,在和巫山龙骨坡遗址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及古人类研究员黄万波看来,“巫山人”是重庆史前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和巫山玉米洞、奉节兴隆洞等等遗址一同证明了早在远古时期,重庆就已经是长江上游史前人类的乐园。
战国青铜虎钮錞于
见证古代巴人的骁勇善战
紧随其后闯入眼帘的战国青铜虎钮錞于同样不容小觑。
从表面上看,很多人以为这是一只罐子。其实它是一件巴人特有的军乐器。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超过28万件藏品中,虎钮錞于一直被视为巴文化最杰出的代表。
据史料记载,巴人当年处在大国的包夹之中,生存环境险恶,因此全民皆兵,长期征战。虎钮錞于敲击时声震如雷,威慑敌胆;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振奋精神,威慑鬼神。它一直是巴人天性劲勇、质直好义的英雄本色的体现。
更为重要的是,包括虎钮錞于在内的诸多巴蜀式青铜器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青铜文明的重要样式,丰富了华夏文化的“多元”成分。
商代三羊尊、战国鸟形铜尊
彰显浓郁的地方特色
云雷纹、夔纹和兽面纹全都精致如初……就在距离虎钮錞于不远的展柜里,同为镇馆之宝的商代三羊尊的身世也相当不俗。从它的身材看,其口径达到了43厘米、通高也有41.2厘米。据介绍,这件于1980年在巫山县大昌镇大宁河畔李家滩出土的铜尊是巴人在商文化强烈影响下的一件自制重器,它也是迄今所见巴人故地最早的一件大型青铜容器。
整个三羊尊的器身以云雷纹为地,上饰夔纹和兽面纹,造型与纹饰总体呈中原文化商代末期的特征,而模糊的地纹,粗犷的铸造风格,又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对于研究古代巴人的矿冶技术、文化进程以及商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在三峡博物馆的诸多馆藏宝贝中,要论观众最熟悉的,那战国鸟形铜尊一定可以排到前列。
整个鸟形铜尊具有鱼嘴、鹰喙鼻、兽耳、凤冠、鸽身、鸭脚等特征。其造型、纹饰极其精美,其体轻、壁薄、中空,铸造难度极高。因出土于涪陵小田溪巴人贵族墓地,所以它对研究巴人的审美情趣、工艺水平和铸造技术等均是难得的艺术精品。
东汉“偏将军印章”金印
古代官印制度的见证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东汉“偏将军印章”金印发出的金灿灿的光芒又足以让观众侧目。
这枚金印印面篆刻有印文“偏将军印章”五字,呈三行排列。据文献记载,偏将军系将军的辅佐,此官制始设于春秋,通常由帝王拜授,也有由大将军所拜授。金制官印流行于汉晋时期,全国发现的数量不多,偏将军金印形制完整、成色足,甚为珍贵。
景云石碑
为研究三峡地区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在本次改陈后的《壮丽三峡》展厅中,最后和大家见面的镇馆之宝就是2004年云阳旧县坪遗址出土的东汉巴郡朐忍令景云石碑。
整个景云碑造型古朴,仔细看可以发现碑额正中雕刻有妇人倚门像,左右为朱雀和兔首人身像,碑侧浮雕青龙、白虎。隶书碑文,共13行367字,记述了景云的祖先由楚地迁入汉中、广汉等地,景云为官“政化如神”,深得人民爱戴等情形。该碑是东汉朐忍(今云阳)令雍陟于熹平二年(公元173年)为纪念70年前的朐忍令景云而立。
据了解,它不仅是目前三峡地区唯一出土的汉碑,且品相极佳,在全国汉碑中也极为少见。其碑文内容为三峡地区的政治、地理、移民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且书法美、雕刻精,是汉碑中的精品,又极具艺术价值。
一个时辰 还你李白笔下的壮美三峡
而在展厅的“人文古迹”部分,种种地面文物古迹的加入,又揭开了三峡儿女的内心世界。他们崇尚英雄、寄情山水、和谐包容。涂山寺、黄陵庙、张飞庙,承载了人们对历史英雄的敬仰;白帝城、点易洞、三游洞留下了无数文人的足迹,也抒发了他们的万丈豪情;巍巍神女峰早已被赋予了浓烈的人文色彩,代表了神秘而浪漫的巫文化,其内涵也有着与世界大河文明的诸多共性。
有意思的是,如果大家看得仔细,逛完展厅大约刚好在古时的一个时辰内。换句话说,走进《壮丽三峡》壮丽的自然风光迎面而来,壮丽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壮丽的人文古迹一一再现;李白笔下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就在你的面前。
(文/记者 裘晋奕 摄影 张锦旗 实习生 张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