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最强大脑”掀起“头脑风暴”,重庆脑中心打造一流科学高地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重庆> 科技 > 正文

“最强大脑”掀起“头脑风暴”,重庆脑中心打造一流科学高地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2024-04-25 12:16

  近期,“科技狂人”埃隆·马斯克旗下的脑机接口公司,给一名四肢瘫痪的男子植入脑机芯片后,他就可以通过“意念”操控光标下国际象棋。此举在全球引发热议。

  前不久,中国科学家也宣布,因车祸引起颈椎处脊髓完全性损伤的患者,在四肢瘫痪14年后,用“意念”重新实现了“用手喝水”。

  如今,脑机接口已成为“出圈”的科技热点,随着科学家们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人们对“科幻照进现实”有了新期待。

  事实上,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一直是大国博弈的科技战略重点,发达国家相继出台相关计划,“中国脑计划”(国家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也于2021年9月正式启动。

  在国内外掀起“头脑风暴”之时,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庆,也展开了战略布局——2022年3月,南山之麓,长江之滨,在广阳湾智创生态城迎龙创新港,重庆脑与智能科学中心(以下简称重庆脑中心)启动建设。2023年6月,中心正式揭牌投用。

  致力于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脑与类脑创新策源地,重庆脑中心正在掀起一场怎样的“头脑风暴”?蕴藏着哪些新质生产力?记者进行了探访。

  聚焦多方面全链条融合,形成“四脑”研究布局

  走进重庆脑中心,一件名为《知觉烟火》的艺术作品,立即引起记者注意——微观世界中的神经元,被放大了数万倍,通过智能交互技术,神经信号传输的轨迹在光电之中得到艺术性的表达,灿若烟火。

  或许,这就是科学家眼里的“大脑之美”,深深为之着迷,犹如探索宇宙一般,去探索大脑的奥秘。

  “大脑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物体之一,是人类智慧的来源。脑科学研究就是要阐明大脑的工作原理,理解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就像理解宇宙的各种奥秘一样,是人类科学探索的重大挑战。”中国科学院院士、重庆脑中心科学顾问委员会主任蒲慕明说。

  作为我国脑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蒲慕明见证了“中国脑计划”从酝酿到诞生的全过程,也一直致力于让中国在“群雄逐鹿”的脑科学界占有一席之地,从跟跑到并跑,甚至在一些领域达到领跑。

  据悉,“中国脑计划”包括“一体两翼”,“一体”即以研究脑认知的神经原理为基础,理解人类大脑认知功能是怎么来的。“两翼”即对脑科学基础研究的应用,一是研发重大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二是如何利用脑科学研究来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当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纷纷发力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时,正在加快建设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区的重庆,也启动了相关布局。

  重庆南岸区、重庆经开区整合全市创新资源,牵头成立重庆脑中心,并明确发展方向——立足“四个面向”,结合重庆实际,聚焦觉醒和认知机理等基础研究,以此推动探索老年痴呆、卒中、癫痫等重大疾病发病机理和防治策略,建立生物脑启发的人工智能技术。

  同时,聚焦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发展、国际交流、科学普及等多方面全链条融合,打造集“解读脑、康复脑、调控脑、模拟脑”为一体的综合性一流科学中心。

  这“四脑”,分别对应的是解析脑智能前沿生物学原理、研究脑损伤前沿干预策略、研究脑功能增强和限制等调控技术以及研究类脑智能先进技术,由此形成重庆脑中心的研究布局。

  重庆脑中心下辖“六院多平台”

  “大脑中的神经细胞,掌控着我们的认知、记忆、情绪等,同时,这些细胞活动异常,会警示我们身体出现了问题,比如癫痫。”在重庆脑中心神经感知与智能调控研究部,科研人员雷娅正坐在显微镜前进行细胞观察。

  她告诉记者,认知障碍是癫痫患者常见的伴随症状,主要表现为注意力、记忆力、判断能力下降等。目前,在研究部负责人、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神经外科杨辉教授的带领下,团队正在开展PVH的CRH神经元在癫痫中的作用研究,解析癫痫的病理机制,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和策略。

  神经感知与智能调控研究部是重庆脑中心设立研究部之一,像这样的研究部,目前有10个,研究领域涉及觉醒睡眠与认知、记忆原理、神经损伤与修复、智能认知、神经光子等,共同构成重庆脑中心的脑与智能前沿研究院。

  每一个研究部,都由一位细分领域的国家级领军人才担任PI(“首席研究员”或“项目负责人”),如今,正陆续迎来科研团队入驻,重点开展前沿的科学研究。蒲慕明院士领衔的科学顾问委员会,将构成重庆脑中心的“最强大脑”。

  “目前,重庆脑中心一期规划近5万平方米的实验载体,下辖‘六院多平台’,包括脑与智能前沿研究院、临床研究医院、脑与智能学院、脑与智能转化院、健康技术工程师研修院、交流服务综合院,以及实验动物中心、公共仪器中心、脑科学数据与神经计算中心等。”重庆脑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按照计划,到2035年,重庆脑中心将建成实验室50个,聚焦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300名,逐步构建一支年龄梯度与知识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专业覆盖面广、技术力量雄厚的学术队伍,全力争创觉醒睡眠与认知全国重点实验室。

  近1000亿个神经元和100万亿个连接,作为人体中最复杂的器官,大脑有太多谜团待解开。这片自然科学研究的“无人区”,需要更多“探险家”,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去展开集智攻关。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在前沿重大问题上做出引领性的成果。”对于重庆脑中心,蒲慕明院士表示:“要坚持‘打破砂锅问到底、不找到真理不放弃’的探索精神,在‘中国脑计划’中的原始创新方面取得新突破。”

  脑机接口产品将有“重庆造”

  脑科学的进步,关系到一系列困扰人类的脑疾病的诊疗,同时也是人工智能、脑机接口、仿生科学等前沿科技发展的基础,将为产业带来变革性影响,形成新质生产力。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教授高天明就表示,率先实现基础研究和产业融合发展,是抢占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战略制高点的决定性因素。

  对此,重庆脑中心已有清晰的发展方向——全面融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加快打造生命科学“新星”产业集群,围绕脑机接口、类脑芯片、先进计算、智慧诊疗等领域,探索未来产业应用场景,发掘和培育未来产业高成长性企业,为重庆脑与智能产业发展提供动力源和新引擎。

  目前,首批10余家企业签约入驻重庆脑中心,重庆云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脑医疗)便是其中之一。

  戴上非侵入式脑电采集器,脑子里想着做出握拳的动作,脑电采集器就能解码瘫痪患者的运动意念,然后驱动电刺激仪,刺激瘫痪肢体,完成握拳的动作……在云脑医疗的产品展示区,一台脑机接口康复训练系统,让“意念控制”在记者面前呈现。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为患者搭建了外部神经通路,刺激瘫痪肢体运动,帮助患者进行肢体康复。”云脑医疗总经理张哲毅介绍。

  云脑医疗隶属于山东海天智能工程有限公司,作为国内最早从事脑与类脑研究的高新技术企业,海天智能自主研发的脑机接口康复训练系统,是世界首台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的脑控机器人产品,也是工信部认定的首台套核心技术装备。目前,其脑机接口系列产品在400余家医疗机构进行临床应用。

  “选择入驻重庆脑中心,是因为这里聚集了脑科学领域顶尖的科研团队,建立了专业的公共实验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张哲毅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已与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达成合作意向,对现有的脑机接口系列产品进行迭代升级。

  另外,他们与重庆脑中心的科研团队正在联合开发儿童专注力提升训练系统,并在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进行临床试验。

  “在这样一个开放合作的生态圈里,能明显感受到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对于未来的发展,张哲毅十分看好。

  为这样的“生态圈”感到兴奋的,还有新辉润(重庆)光学仪器有限公司CEO兼首席科学家李晔。曾在高校任职的他,选择了“下海”创业,公司落户在重庆脑中心。

  “我们团队致力于将光电技术创新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已经有十几年的技术沉淀。”他介绍。目前,他们研发的双光子显微镜、宽场荧光显微镜等产品,已在美国、德国、日本等高校,以及国内顶尖高校院所应用,销售额超过4000万元。

  李晔告诉记者,先进的科研仪器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支撑。他们研发的科研仪器,主要与脑科学研究相关,为了“近水楼台”更好地服务用户,团队一致决定入驻重庆脑中心。

  得益于这样的“近水楼台”,他们能在“一杯咖啡的距离”中,解决技术难题。

  “你看,我们公司在二楼,我们正在与一楼的科研团队合作。”他笑着说,飞秒激光器是双光子显微镜的核心部件,但目前他们只能采用进口产品。如今,双方开展产学研合作,正在推进这一核心部件的国产替代。

  “最强大脑”掀起的这场“头脑风暴”,不仅将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脑与类脑创新策源地,还将加速推进迎龙创新港脑与类脑智能产业园建设,打造西部脑与智能产业聚集区。

“最强大脑”掀起“头脑风暴”,重庆脑中心打造一流科学高地

▲相关精彩视频 扫一扫 就看到

  (记者 张亦筑)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香港“非遗月”处处有“非遗”

  • 江苏南通:“第二现场”观赛区 城市“全域”看“苏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热衷文化艺术的学生:材料学院研究生庄英赞受邀参加《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节目;
2025-06-30 04:50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这项调查系统查清了我国东北典型黑土区地表基质资源“家底”,实现了东北黑土地地表基质层的首次系统调查与深度解剖。
2025-06-26 09:41
记者邱玥25日从中国海油获悉,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全面投产。 目前,“深海一号”大气田已经达到最高产能设计状态,年产气量有望超过45亿立方米。
2025-06-26 09:40
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能源部支持的薇拉·C·鲁宾天文台,首次捕捉到的太空景象呈现出一场由恒星“托儿所”及邻近星系的密集星团构成的粉蓝视觉盛宴。鲁宾天文台的科学团队还开发了面向公众的工具“天空查看器”,用户可通过平移和缩放功能探索这些超高分辨率图像中的恒星和星系。
2025-06-25 09:46
中国海油25日宣布,公司在南海水域的“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全面投产,标志着我国最大海上气田建成。“深海一号”大气田分一期和二期开发建设(一期于2021年6月投产),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1500亿立方米,最大作业水深超1500米,最大井深达5000米以上,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6-25 09:33
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为新一代草地植被图的绘制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共识别出65种主要草地类型,其中高山嵩草草甸、紫花针茅草原、矮生嵩草草甸、垂穗披碱草草甸和线叶嵩草草甸这5个群系分布最广。
2025-06-25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