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3月30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试点工作在重庆市渝中区收官。重庆市渝中区文物局局长李嘉婧在接受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作为全国13个试点县(区)之一,渝中区是重庆唯一入选的试点单位,主要承担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普查工作。
在此次试点工作中,重庆在大溪沟街道、两路口街道两个普查试点确定的行政区域中,共调查上报59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进一步丰富了重庆市乃至全国的文物资源库,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更多的保护对象。
“我们在摸清试点区域文物资源底数的同时,还探索了数字化在文物普查、文物保护中的应用,为进一步谋划数字赋能文物工作,促进文旅融合等打下了基础。”李嘉婧说,从创新组织架构到“数字赋能”文物普查,重庆在试点工作中探索出了一条创新路径。
▲重庆“四普”数据已全部上传至“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综合管理系统”。
创新组织架构
多部门共同参与
3月29日下午5点,随着最后一个数据被上传至“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综合管理系统”,重庆渝中区承担的“四普”试点任务正式收官。
59个小红点,层层叠叠地铺满了电脑上的渝中区数字地图。
“这就是我们的‘成绩单’。别看它就是一堆小红点,但是这里面包含了多个部门及单位工作人员的心血。”李嘉婧说。
在许多人心中,文物普查仅仅是文物部门的工作。
但在此次试点中,重庆却打破一贯思维,在普查领导小组的统筹下,搭建起了普查专班,包括文旅、规自、住建、城管、各街道办事处等20余个部门及单位联手参与其中。
同时,在重庆市文物局的指导下,渝中区还建立了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市考古研究院、重庆市勘测院等市级专业机构、高校的协作机制,邀请重庆市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等专业技术力量加入普查队伍,配合参与普查工作。
▲重庆市渝中区“四普”试点野外调查工作。
为何要如此兴师动众?
答案,在一张张三维建模图和测绘图上。
重庆在探索,探索通过此次文物普查试点,提前为文物的保护与利用打下基础。
于是,在文物普查队员开展实地调查,对文物基础信息进行录入采集、审核提交的同时,文物建筑坐标定位、测量测绘、三维建模等数字探索工作也在同步进行。
目的很明确, 为下一步数字赋能文物保护管理、活化利用等打下基础。
▲重庆市渝中区“四普”试点野外调查工作。
“数字赋能”相关工作
多科技综合运用为普查插上数字“翅膀”
摸清文物“家底”,并不是简单登记文物名字,算清文物年龄就完事。更多地是要找准文物真正的价值所在。
于是,在试点工作开始之初,重庆就专门搭建起了“四普”的文物专家团队,对近现代文物历史价值充分挖掘、研究,弘扬文物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及时代价值,精确评估最能反映文物的核心价值,并根据文物的核心价值开展认定、登记、定名等工作。
文物普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散落在重庆山水之间的珍宝。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文物保护早已不是“一圈了之”。
如何才能在未来做得更好?详尽和精确的数据和资料是不可或缺的保障。
于是,重庆开始为这些古老建筑插上数字科技的“翅膀”——
▲重庆市渝中区“四普”试点野外调查工作。
在“四普”试点中,利用大数据、智能化、无人机技术,邀请专业力量,开展文物坐标定位、测量测绘等普查工作,准确采集文物相关数据。
多种科技手段齐齐上阵助力,让重庆通过此次“四普”试点,探索形成了文物普查的数字化成果:在两路口、大沟溪街道形成区域文物三维立体图,以数字化方式展现历史母城文化特色传承;积极谋划试点区域文物保护单位三维实景数字孪生底座,融合渝中区GIS空间数据“一张图”统筹应用,形成文物数据互联互通,部门协同多融多跨。
重庆的这份文物“四普”答卷,正在为全市、全国普查工作摸索经验,趟出路子。(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李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