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为印证周总理的一句话 他苦苦追寻40余年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重庆> 文化·旅游 > 正文

为印证周总理的一句话 他苦苦追寻40余年

来源:重庆晨报2024-03-09 12:00

为印证周总理的一句话 他苦苦追寻40余年

▲1943年5月22日,重庆《新华日报》发表宋平同志撰写的《同流而不合污》。

为印证周总理的一句话 他苦苦追寻40余年

▲红岩村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遗址(渝中区红岩村)

  3月5日,纪念周恩来总理126周年诞辰座谈在重庆曾家岩50号周公馆举行。会上,重庆市重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周勇以《发生在红岩村的思政教育“精彩一课”》为题,讲述他40多年来苦苦追寻周恩来一句话的事情。

  一

  “周恩来在红岩村工作期间,曾经多次告诫南方局和大后方从事秘密工作的党员,要多读周敦颐的《爱莲说》,要学习‘六月风荷’的精神,努力做到‘出淤泥不染,同流不合污’。这些年来我一直在追寻周恩来讲话的原文,始终未能如愿。”

  周勇曾经担任过重庆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目前是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大学毕业后,他就开始研究周恩来在重庆的历史。2004年,他成功申报并主持了国家社科规划项目《红岩精神研究》,得到了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周恩来原政治秘书、原南方局学习秘书宋平同志的亲自指导。

  2004年4月,宋平和夫人陈舜瑶在北京的家里亲切接见他们。他专门就周恩来倡导读《爱莲说》一事请教宋平同志。宋平明确地告诉他,确有其事。抗战时期,周恩来作为中共代表、南方局书记住在重庆红岩村,他多次要求南方局和从事秘密工作的同志学习荷花身上所体现的“出淤泥不染,同流不合污”精神。这些讲话所形成的文献,目前可能还在档案馆里,尚未公布。

  宋平还告诉周勇,延安整风时期,在重庆的南方局也开展了整风运动,他本人就曾根据周恩来“出淤泥不染,同流不合污”的教导写过一篇心得体会,得到周恩来的肯定,随后发表在《新华日报》上。这个消息让周勇大喜过望。

  回到重庆后,周勇把延安整风时期的《新华日报》原始报纸找出来,一页一页翻,一版一版找,一条一条读,终于在1943年5月22日第4版上找到了宋平同志的文章《同流而不合污》。后来再去宋平家中,周勇向他报告了这件事,宋平非常高兴。“文章所体现的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思想境界、工作方法和为民情怀深深地打动了我”,周勇说。

  周勇把在宋平同志指导下形成的认识,凝练成“‘出淤泥不染,同流不合污’的政治品格”,作为红岩精神的科学内涵的一个内容写入了书中,得到了宋平同志的首肯。经过五年努力,他们完成了《红岩精神研究》课题,2009年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宋平知道后非常高兴,于当年7月25日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纪念中共南方局成立70周年暨这套丛书的首发仪式。

  二

  “在周恩来同志126周年诞辰的时候,重温这段历史,我以为,这种‘六月风荷’的政治品格,是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国统区恶劣艰险的政治环境下开展党的工作的显著特点。”周勇饱含深情地说,正是在周恩来的带领下,南方局走出了一条在国统区的险恶条件下,把我党“建设成为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塞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的新路。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在党的建设上的重大创新,是红岩精神又一独具风采之所在。

  周勇认为,周恩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达到润物无声、润物无形的最好的效果。这是思政教育的最高境界。宋平在周恩来教导下写就的《同流而不合污》,是周恩来教育党员干部的“精彩一课”,是诠释红岩精神的一个科学内涵“‘出淤泥不染,同流不合污’政治品格”的经典文献,也应当成为今天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必读书。

  座谈会上,重庆红岩精神研究会、重庆市重庆史研究会、新时代红岩精神育人价值研究课题组的专家、学者,围绕“周恩来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贡献”主题,纷纷进行深入细致的发言和讨论学习。

  周勇还希望红岩村的专家学者们,按照宋平同志指引的路子,努力挖掘周恩来关于“出淤泥不染,同流不合污”的讲话原文,为党的思政教育增添一份珍贵文献。

  (文/向军 作者系重庆市新闻媒体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图片由周勇提供)

  

[ 责编:黎奎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二十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

  •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