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摘猕猴桃、捕鱼、种小米……去三峡博物馆看长江两岸先民生活图卷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重庆> 文化·旅游 > 正文

摘猕猴桃、捕鱼、种小米……去三峡博物馆看长江两岸先民生活图卷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2024-03-09 11:28

  摘猕猴桃、捕鱼、种小米……3月8日,“碧水江河——长江生态风情展”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一楼大厅举行。一件件珍贵文物,再现了长江两岸先民的生活场景。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3月31日,免费对公众开放。

  小米是主食,河鱼是美肴

  展览现场,一件件长江两岸新石器时代先民使用过的器物,现身展柜中。

  这些穿越数千年时光而来的器物,将彼时人们的生活场景忠实地记录下来,让我们得以一窥他们以渔猎采集为主的生产生活画面。

摘猕猴桃、捕鱼、种小米……去三峡博物馆看长江两岸先民生活图卷

▲新石器时期的红陶钵。

  其中,一件红陶钵来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它的造型,类似于我们今天所用的碗。你知道它究竟装过什么好吃的吗?

  此次展览策展人杨曼妮介绍,首先是主食。

  数千年前先民的主食主要是黍,它是小米的一种,一年生粮食作物,成熟以后呈金黄色,这种如今并不常现身餐桌的粮食,在数千年前,是重庆长江两岸先民的主要食物。

  为什么当时的人们会选择黍作为自己的主要食物呢?杨曼妮说,这和先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有着非常大的关系,由于三峡地区山地较多,土壤饱水性能较差,容易干旱,所以更适合黍的生长。

  除了各种农作物之外,先民们还会采集各种各样的季节性食物,包括藜、葡萄、猕猴桃、南酸枣以及少量的栎果和柿。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靠江生活的两岸先民,自然不会忘记大江给予他们的馈赠。

  在展览中出现的石网坠,就充分证明了当时的先民除了采集,还会通过渔猎来捕肉食用。

摘猕猴桃、捕鱼、种小米……去三峡博物馆看长江两岸先民生活图卷

▲新石器时期的石网坠。

  数千年前的人们吃些什么鱼?

  考古工作者们在先民们留下的“垃圾堆”里,找到了大量的鱼骨,这些鱼骨分别来自青鱼、鳡鱼、鲫鱼、草鱼等各式各样的江河鱼类。

  同时,“垃圾堆”里还有麂、猪獾、熊的残骨,说明先民经常捕猎这些动物作为自己的食物。

  14米长画卷再现清代三峡先民生活

  奔腾不息的长江是历代画家偏爱的题材之一,将如此秀美的山河表现在画卷中,展现出长江“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宜居风光与自然之美。

摘猕猴桃、捕鱼、种小米……去三峡博物馆看长江两岸先民生活图卷

▲长江万里图局部:捕鱼、拉纤、山行、独坐、相聚、送别

  一幅长达14米的清代无款青绿山水画卷现身展览现场。整个画卷被分为三段进行装裱,展现了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区长江及沿岸的生态美景。

  当你走近这幅画作,会发现上面不仅绘有深壑、丘陵、浅滩、江河,也有城池、庙宇、村屋、渔船。画面既表现了山势绵亘、水天一色的浩瀚气象,又刻画了深岩邃谷、高峰缓坡、流溪飞泉、苍波烟霭等自然界变幻无穷的状态,让万里长江既开阔无垠,又曲折入微,充分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

  同时,众多生活在长江两岸的人物,也被画家融入画作之中,表现了人们在这繁忙而幽静的世界里捕鱼、拉纤、山行、独坐、相聚、送别……

  画面中最为有趣味的,是清代人拉纤的场景。只见画面上一艘木舟逆流而上,长长的纤绳系在船的桅杆顶端,一头是站在船上固定纤绳的人;另一头的河滩之上,佝偻着身形的纤夫用力地拖动着木船涉水而上。

  这幅珍贵的画面,展示出当时的拉纤不是只拉船头的,纤夫要根据水流特点在船上找几个固定点,通过角度的计算和船上船工的配合,船只才能在激流中前进。如果其中一个固定点出现问题,船只倾斜沉没的危险系数就会大大增加。

  (文/李晟)

[ 责编:黎奎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科技范儿”十足的2025上海车展

  • 湖北宣布推出“神武峡”“赤黄红”两大文旅主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