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3月6日,记者从市乡村振兴局获悉,去年全市公益性岗位安置11万余名脱贫人口就业,占全市弱劳动力、半劳动力的一半以上,有效解决了他们的就近务工问题。
3月6日清晨7点,垫江县白家镇静峰村村民白巨明吃过早饭后,便出门清扫村道。过去,白巨明在重庆中心城区做木工,一个月可以挣到近4000元。但天有不测风云,老伴前年髋关节骨折,儿子又在去年得了脑梗。年近花甲的他,吃不消工地上的繁重工作,选择返乡照顾家人。村里的干部为他申请到公益性岗位,工作内容主要是清扫公路,每个月有600元工资,而且空闲时可以到附近的果园打工,加起来一个月可以挣到2000多元。
公益性岗位,兜底和救急是题中之义。我市有21.88万余名弱劳动力和半劳动力,他们的生活需要扶持,而公益性岗位起到的就是这个作用。
近年来,重庆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提出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优先安置弱劳动力、半劳动力和无法外出、无业可就的脱贫人口。在此基础上,去年市乡村振兴局会同市人力社保局、市财政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的通知》,要求发挥乡村公益性岗位兜底作用,综合考虑脱贫人口数量、就业困难程度等因素,科学设定公益性岗位数量和类别。
这两年,我市不断加大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开发出公路养护、河库巡管、助残服务等领域公益性岗位,带动了一大批脱贫人口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仅去年,我市就新开发公益性岗位1708个,全市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人口就业超过11万人。
“随着脱贫群众的年龄逐渐增长,我市会有越来越多的半劳动力和弱劳动力,未来我们将科学设定更多的公益性岗位数量和类别,帮助他们就近就业,从而为其兜底。”市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说。
苏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