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北京市文物局联合中国文物报社共同开展的2024年 “北京最美文物守护人”宣传推介活动,经过专家评议,已于近日揭晓名单。接下来,让我们走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革命文物部,了解他们的事迹吧!
近年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革命文物部积极拓展职工业务技能提升途径、立足文物工作,成立文物复仿制创新工作室,创建专业团队。团队成员在传统中寻求创新,把传统工艺与现代数码技术有机结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做好原件文物预防性保护。在创新工作室的建设过程中,小组成员立足岗位钻研技术,实干创新提质增效,主动担当,带头作为,在推动抗战馆文物工作发展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守正创新,预防性保护珍贵文物
2023年初,抗战馆首次向文物主管部门申请珍贵文物的复制申报工作。由于对流程与复制方式缺乏了解,团队积极研究讨论,尝试了多种方法却未能取得明显进展,工作遇到瓶颈,如果问题再得不到解决,就会影响到全年工作。在关键时刻,革命文物部发挥部门团结协作、不怕困难的优良传统,多次联系咨询相关部门,梳理等级品文物复制的申请程序,了解评审流程及准备相关材料,多次组织专家修改完善项目方案,最终获得文物主管部门对项目的同意批复,也为抗战馆日后的文物复制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2023年的文物复制项目中,团队共复制文物116件/套,其中一级品6件、二级品2件。复制流程包含公司遴选、价格分析、专家评审、合同签订、付款手续及等级品上报、复制品验收等相关工作,过程比较繁琐复杂。团队成员克服各种困难,数次与专家学者、第三方联络沟通,共同编写并审读复制方案,履行上报手续,使得项目顺利进行,有些已经用于原件藏品保护与替换,有效保护了文物。
压实责任,开展重点文物修复保护工作
2023年,革命文物部对馆藏4件不同质地的文物展开修复。其中,《1945年9月3日中国民报》《支那事变画报》第二十六辑、第二十八辑为纸质文物,新四军射阳独立团供给处军需股文书倪介夫保存的公文包为皮具。文物修复前,修复人员反复论证研究,制定了严谨翔实的文物保护修复方案,本着修旧如旧、安全可逆的原则,针对文物损坏状态的实际情况,严格遵照修复方案对文物残破、污渍、酸化等病害对症进行补全、去污、脱酸等,克服时间紧、任务重,依托传统工艺完成了全部待修文物的工作。其中,皮具修复对于文物修复复制组是全新的课题,修复人员在工作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补齐自身短板,按照清洗除尘——皮质软化——皮具整形——手工缝制等工艺,以极大的耐心、恒心,完成了公文包的修复。
《1945年9月3日中国民报》分为4版,其中一、四版为朱红墨印刷,二、三版为黑墨印刷。在修复过程中,感觉报纸年代久远,不易出现跑墨现象,拟直接润湿实施修复,但考虑到修复方案中制定的文物修复步骤,还是优先对文物进行了固色处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经过固色处理后的朱红墨也出现了轻微的“跑墨”现象(影响忽略不计,已及时处理),充分体现了按照步骤流程实施修复的重要性,如果事前未进行固色处理,后果不堪设想。
投入经费,不断加强文物修复场地建设
在革命文物部盘点文物修复室相关设备器材过程中,发现与国家标准《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室规范化建设与仪器装备基本要求》(GB/T30238—2013)还有一定的差距,团队立即作出反应,对比文物修复室内实际情况,对现有仪器装备进行梳理,查找缺项,列出清单,及时申请资金,先后补充了所缺设备器材,增强了修复室的检测能力,弥补了文物检测方面的不足,为文物修复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培养人才,不断提高团队的专业能力
近年来,抗战馆先后引进文物博物专业博士生1名、硕士生2名,均通过专业培训、岗位历练,在不同文物保护利用岗位上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先后组织选派人员参加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协会组织的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分享业内动态,团队成员个人能力明显提升。2022年12月,革命文物部胡亚参加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总工会举办的北京市职工技能大赛——文物修复师(纸张书画类)比赛,经过紧张角逐,最终获得二等奖。
在新的起点上,团队将履职尽责、勇于担当,不断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安全工作,筑牢文物安全底线。
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作者:孙曼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