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这种你以为健康的食物,实则让人血糖飙升!很多人可能每天都在吃
首页> 地方频道> 卫生 > 正文

这种你以为健康的食物,实则让人血糖飙升!很多人可能每天都在吃

来源: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2025-10-21 14:39

  说到大米粥,在健康饮食的争论里,它的处境很微妙:它既是很多人早餐、生病、没胃口时的首选,又因为“升糖快”“缺乏营养”的标签而饱受质疑。

  有人可能会说:“老祖宗喝了几千年粥,怎么到我们这大米粥就成了‘升糖高手’不能喝了?”

  那么,大米粥到底是不是血糖的“隐形刺客”?我们还能不能愉快地喝粥了?

  白米粥真的是“升糖高手”

  要了解白米粥升血糖的快慢,就需要了解一个概念——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 Index,简称 GI)。

  1

  什么是血糖生成指数(GI)?

  现代营养学评价食物对血糖影响的核心指标之一是“血糖生成指数”,它衡量了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在摄入后对血糖水平影响程度的相对指标[1]。

  简单来说,GI 值越高的食物,进入肠胃后消化越快,吸收越完全,葡萄糖释放得越快,导致血糖迅速升高。

  国际通行的标准是:

  ● 高 GI 食物:GI >70

  ● 中 GI 食物:55<GI ≤70

  ● 低 GI 食物:GI ≤55

  我国卫健委发布的《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 年版)》特别提到:主食定量,优选全谷物和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2]。

  2

  大米粥“高 GI”的原因

  根据悉尼大学发布的《国际血糖指数和血糖负荷值表(2008 版)》,大米饭(白米)的 GI 值约为 73,属于高 GI 食物。而用同样的大米熬成的粥,其 GI 值更是高达 78。 有的实验室测定,米粥产生的 GI 值甚至可以高达 87,显著高于米饭[3]。

  为什么同样的米,做成粥后升糖能力会变得更强?答案在于烹饪过程中发生的“淀粉糊化”。

  大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在干燥状态下,淀粉以紧密的颗粒形式存在,不易被消化。当大米与足量的水长时间共同加热(即熬粥的过程),淀粉颗粒会吸水膨胀、破裂,并溶解在水中,形成一种黏稠的糊状物。这个过程就是糊化[4]。

  糊化程度越高,意味着淀粉的分子结构越松散,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越大。这使得它在进入人体后,几乎不需要经过复杂的消化过程,就能被迅速分解为葡萄糖并吸收入血,从而导致血糖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

  有网友自测,喝完一碗白米粥前后,血糖分别是:餐前 5.4mmol/L,餐后半小时 10.5mmol/L,餐后 1 小时 7.7mmol/L,血糖变化像过山车,升得快落得也快。

  “老祖宗的粥”与我们的粥有何不同?

  既然白米粥升糖如此之快,那“老祖宗喝了几千年”的说法又该如何解释呢?

  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此粥非彼粥。古人所喝的粥,与我们今天货架上精加工的白米熬成的粥,在原料上有着天壤之别。

  1

  全谷物 vs 精制米

  在古代,农业和食品加工技术有限,人们食用的谷物大多是只去除了最外层谷壳的“糙米”或“全谷物”,这些谷物保留了富含膳食纤维、B 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麸皮和胚芽。

  而我们今天常吃的精白米,则是在加工过程中将这些营养丰富的部分全部去除,只留下了主要由淀粉构成的胚乳。

  当用糙米等粗杂粮熬粥时,其中丰富的膳食纤维起到了关键的“缓冲”作用。膳食纤维能增加食物的体积,延缓消化吸收的速度,有效降低餐后血糖的上升幅度和速度。例如,糙米膳食纤维含量为 3.5g/100g,是大米的 8 倍多[7],煮熟后 GI 值为 68,大米煮熟后的 GI 为 73[3]。

  2

  果腹求生 vs 营养过剩

  此外,还得把大米粥放回它所处的历史环境来看。

  在物资紧缺的年代,“数着米粒下锅”是常有的事。那时的粥稀薄,不像现在这么粘稠,这样做是为了让一家人填饱肚子。

  可换到今天,情况却恰恰相反。现代人尤其是城里的上班族,体力活动减少,热量摄入却远高于需求。此时,粥里精制碳水带来的快速升糖效应,就成了不得不面对的健康隐患。

  如何科学健康地喝粥?

  完全告别喝粥大可不必,只要掌握科学方法,我们完全可以扬长避短,享受一碗美味又健康的粥。

  1

  用杂粮代替部分白米

  最关键的一步,不要只用精白米,尝试加入全谷物和杂豆类。《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 年版)》建议,低 GI 食物(如全谷物、杂豆)应占主食的 1/3 以上。 可以在粥中加入燕麦、小米、黑米、糙米、藜麦、红豆、绿豆、鹰嘴豆等。这些食材不仅 GI 值更低,还能提供丰富的膳食纤维、蛋白质和微量元素。

  2

  别煮太久太烂

  熬煮时间越长,糊化程度越高,升糖越快。因此,烹饪时应缩短时间,煮到米粒“开花”即可,避免长时间的“文火慢炖”,保留谷物一定的物理结构。

  3

  给粥里“加点料”

  纯谷物粥的升糖速度始终较快,在粥里加入其他类型的食物,可以有效降低整餐的 GI 值。

  ● 加蔬菜:在粥快煮好时,加入切碎的绿叶蔬菜(如菠菜、青菜)、蘑菇、海带等,增加膳食纤维。

  ● 加蛋白质和脂肪:可以加入一个鸡蛋、一些瘦肉末、鱼片或少量坚果。蛋白质和脂肪能显著延缓胃的排空速度,平稳血糖。

  4

  把粥放在后面吃

  改变进餐顺序是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先吃一些蔬菜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再喝粥。这样可以提前给胃“打个底”,减缓后续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速度。

  5

  试一试“隔夜饭”煮粥

  一个有趣的研究发现,煮熟的白米饭在 4℃ 环境下冷藏 24 小时后再重新加热,其引起的血糖反应会低于新鲜出炉的白米饭[8]。

  这是因为冷却过程会使一部分淀粉“老化回生”,形成“抗性淀粉”(Resistant Starch)。这种淀粉的性质类似于膳食纤维,难以被小肠消化,因此升糖效应较低。即使后续再次加热,也没有冷却前对血糖的影响大。所以可以考虑用冷藏过的米饭代替大米进行煮粥。

  总的来说,粥其实没那么可怕。真需要注意的,是光用精白米熬得过稀过烂的白粥。要是像老一辈那样加点全谷物、豆子,或者加点菜肉蛋把粥搭配得更均衡,我们一样能一边喝着热粥取暖,一边守护好血糖和健康。

  参考文献

  [1]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什么是血糖生成指数·GI.https://www.chinafoodgi.com/whybloodsugar/

  [2]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2023.

  [3]Fiona S. Atkinson, Kaye Foster-Powell, Jennie C. Brand-Miller; International Tables of Glycemic Index and Glycemic Load Values: 2008. Diabetes Care 1 December 2008; 31 (12): 2281–2283. https://doi.org/10.2337/dc08-1239

  [4]中国营养学会.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上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5]马春敏,高欣茹,吴巧艳,等. 预糊化淀粉的制备、性质及其在淀粉基食品中的应用[J]. 食品工业科技,2024,45(15):409 418.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3090033.

  [6]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标准和质量安全问答——稻米篇(食品安全宣传周系列八).http://lscb.shandong.gov.cn/art/2021/6/24/art_15622_10289746.html

  [7]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8]Sonia S, Witjaksono F, Ridwan R. Effect of cooling of cooked white rice on resistant starch content and glycemic response. Asia Pac J Clin Nutr. 2015;24(4):620-5. doi: 10.6133/apjcn.2015.24.4.13. PMID: 26693746.

  策划制作

  作者丨李纯 注册营养师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审核丨阮光锋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委员

  策划丨钟艳平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龙羊峡畔的高原“渔光曲”

  • 昔日盐碱地 秋日绽斑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0月20日,记者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了解到,该中心联合广东省科学院组成的研究团队,日前在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发现了一处小行星撞击形成的地质遗迹——金林陨石坑。
2025-10-21 09:49
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Grace Hendricks和同事证明,一种mRNA版本的新冠纳米颗粒疫苗在小鼠体内产生的免疫反应是标准mRNA疫苗的28倍。
2025-10-21 09:42
10月17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举办“用于太阳磁场精确测量的中红外观测系统”(AIMS)研制总结暨未来科学规划研讨会。”
2025-10-21 09:39
单日就可最多烘干稻谷5000吨。
2025-10-21 09:28
农业农村部20日宣布,从当前开始到冬至(12月21日),启动实施奋战60天抗秋汛抢麦播促壮苗行动。
2025-10-21 09:24
农业保险作为灾后恢复生产的重要政策工具,如何更好守护农民“钱袋子”?
2025-10-20 09:55
安徽师范大学校长熊宇杰教授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相关科研团队,成功创制出亚纳米级高熵合金,这一方法具备广泛普适性,可制备包含多达十种金属元素的高熵合金。
2025-10-20 09:51
财政部日前发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显示,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8064亿元,同比增长3.1%。
2025-10-20 09:4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国强教授团队17日在《科学》杂志发表一项神经科学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揭示了大脑高效传递信息的“微观密码”。
2025-10-20 09:43
高校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研人员是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人才队伍。
2025-10-20 09:41
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日报告称,2024年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创下历史最大增幅,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2025-10-17 09:51
10月17日,《科学》发表了庾强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
2025-10-17 09:46
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最新发布的消息,今年夏粮旺季收购已于9月底结束,累计收购小麦10795万吨。
2025-10-17 09:42
监测显示,15日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出现7至8级大风,局地阵风10级;新疆、内蒙古中东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最高气温下降6℃至10℃,局地12℃以上。
2025-10-17 09:41
10月14日,随着满深502-H3井钻头穿透8380米地层,这口历经岩层卡阻、垮塌风险与高含硫考验的超深井成功完钻,成为塔里木油田“十四五”期间第223口8000米级超深井。
2025-10-17 09:38
高分辨光谱成像芯片“玉衡”,实现了亚埃米级光谱分辨率、千万像素级空间分辨率的快照光谱成像。
2025-10-16 09:50
10月13日至15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在大连举行。近日,天津市河东区大王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天津市国产九价HPV疫苗的首针接种,而这背后,离不开专利技术的支撑。
2025-10-16 10:06
10月的上海淀山湖波光粼粼,岸边的东方绿舟国防园已万事俱备,只待“2025年全国青少年智能无人系统应用大赛(IUSAC2025)”拉开帷幕。
2025-10-16 09:48
到202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的公共充电容量,满足超过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的翻倍增长。
2025-10-16 09:48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超高速实时示波器正式发布,其带宽突破90GHz、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标志着全球电子通信产业迎来超高速信号“中国标尺”。
2025-10-16 09: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