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老年人养老需求日增,年轻人择业方向多元。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温州市养老服务行业驶入发展快车道,越来越多“90后”“00后”年轻人投身其中。这批被称为“青春养老人”的群体为养老行业注入新活力。
一个发挥专业技能的好地方
1999年出生的陈心茹,2021年进入温州市睦邻颐养中心实习,2022年正式入职成为护理员。这个选择曾让她饱受质疑:闺蜜在语音里直言不解,“你疯了?护理专业毕业去当养老院护理员?你们同学都去三甲医院了!”母亲在家族群提及她的工作时,也只敢在句末缀上一串尴尬的省略号。
但陈心茹有自己的判断:“随着老龄化加剧,护士的舞台不只有医院,居家、社区、养老机构都是发挥专业技能的好地方。”
陈心茹在照护站记录老人日常身体状况。 吴健 摄
“00后”潘彬琪的选择同样充满争议。这位曾连续两年征战全国、浙江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健康与社会照护竞赛,斩获国赛一、二等奖及省赛两项一等奖,并获“浙江省优秀毕业生”等称号的年轻人,2022年毕业后选择了温州红景天养老中心,成为一名养老护理员。
潘彬琪最初选择就读护理,本是冲着医院去的。“在养老院工作,总不如医院好听,大家还觉得跟老人打交道太辛苦。”改变她想法的,是大二时在宁波一家养老院的实习经历。那家城郊养老院环境清幽,让她意外的是,护理人员除了日常照护,很少与老人聊天。而当她和同学按课本所学的知识,对老人嘘寒问暖后,许多沉默的老人渐渐有了笑容,拉着她们聊家常,久久不愿松手。
“老人们太需要专业护理人员了,他们就像需要呵护的孩子。”这份触动,让潘彬琪下定决心走进养老机构。
用青春为养老院注入新鲜气息
如今的陈心茹,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里面密密麻麻记着每位老人的“小癖好”:张奶奶爱听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王爷爷吃饺子必蘸醋,刘奶奶早餐喜欢喝豆浆……这些细碎的偏好,是她与老人们心照不宣的默契。
为了更好地胜任工作,陈心茹考取了护理证。“以前觉得护工就是单纯伺候人,现在才明白,这行既需要医学知识,也得懂心理疏导,更要懂得如何维护老人的尊严。”她对这份职业的理解,早已超越了最初的认知。
另一边,潘彬琪的日常被各种护理工作填满:为老人打扫房间、整理床铺;给患病或失能老人喂水喂饭、擦洗身体;时刻观察老人状态,协助做康复训练,还得耐心疏导情绪不佳的老人……琐碎繁杂的工作,她做得一丝不苟。
潘彬琪在教老人手指操。吴健 摄
即便忙碌,潘彬琪也没丢掉自己的爱好。闲暇时,她教老人跳舞,帮他们拍照留念,偶尔还兼职做淘宝平面模特,用青春活力给养老院注入新鲜气息。
谈及未来,两个姑娘的规划不谋而合。她们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年轻人看到养老行业的另一面:“这行不只有辛苦,更有许多温暖的瞬间和成长的可能。”在陪伴老人的岁月里,她们的青春正悄然绽放,开出独特的花。
持续发力让青春力量扎根成长
2019年10月,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发文,鼓励引导普通本科高校设置家政学、老年医学等养老相关专业。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夕阳红”事业注入“朝阳”力量,他们被称为“青春养老人”。
面对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温州市已率先探索人才培养路径,鼓励和培养更多青年参与到养老行业中。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设置养老护理专业等,来培养更多高素质护理人才;另一方面,相关部门通过将养老护理员等职业纳入社会新职业,吸引越来越多青年的关注和加入。
然而,当前政策对养老服务行业专业人才的培育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为失能老人擦身、喂饭等工作辛苦繁杂,却难以获得匹配的报酬,导致人员流失严重,难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此外,养老护理员职业晋升通道不够清晰,大部分从业人员仅接受过简单培训,缺乏系统性学习,上升空间受限,也限制了他们长期发展的积极性。
因此,让青春力量持续扎根养老行业,既需要年轻人的热忱,更需要政策的持续发力。唯有在薪酬待遇、职业保障、成长空间等方面不断完善,才能让“青春养老人”的队伍更加壮大。(吴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