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看中医,为何也要照B超、做CT(民生一线)
首页> 地方频道> 卫生 > 正文

看中医,为何也要照B超、做CT(民生一线)

来源:人民日报2025-08-25 09:14

  核心阅读

  开具检验单、B超或CT检查单……在中医治疗中,医师会使用现代医疗技术和医学检查手段,是为了更为细致准确的诊疗,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现代科学技术不能替代中医的整体辨证。在临床中,要把检查数据作为参考,以患者整体状态为中心,最终还是落到辨证施治上。

  在人们的传统认知里,中医大夫看诊通常是一根银针、一把草药。有些患者发现,如今到中医院就诊,医师有时会开具检验单、B超或CT等检查单,融合了现代医疗技术。中医治疗为什么要使用现代技术和医学检查手段?它们如何与中医传统诊疗方法相结合,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医学检查手段是中医“望诊”的延伸

  近日,42岁的张女士因反复咳嗽近2个月,伴体重骤减10斤,到重庆市中医院就诊。重庆市中医院副院长、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任毅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初步判断为“阴虚燥咳”。出乎张女士意料的是,医生并未直接开药,而是建议她进行肺部CT检查。结果发现左上肺有个混合性结节,最终转至胸外科确诊为早期肺癌,及时手术避免了病情恶化。

  中医为何也需要借助CT检查?任毅解释,CT、B超等检查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并不是西医的专属,中医也可以使用。中医传统诊疗技术能辨阴阳、察表里、分寒热、别虚实,但对于深部器质性病变,若有科技手段赋能,有利于实现更为细致且准确的诊疗。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医学检查手段已经成为中医诊疗的有力帮手。国医大师邓铁涛曾提出,将体格检查、实验理化检查等作为“查诊”,将传统中医四诊发展为现代中医“望、闻、问、切、查”五诊,借助现代技术补充四诊主观局限,推动中医诊断可视化。

  “也可以说,医学检查手段是中医‘望诊’的延伸。”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闫英表示,从传统的望神、望色、望舌、望表面的“形”,到望人体内部的器质性改变,可以帮助中医诊断,也有利于中医给出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以老年人高发的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为例,通过彩超、CTA(CT血管造影)等,就可以明确肢体动脉血管的斑块数量、血栓位置、管腔的狭窄程度等,对于判断疾病轻重、预后有极大帮助。“通过CTA的探查,医生可以明确动脉管腔存在一处还是多处斑块,以及狭窄的程度,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全身情况,从而判断是适合置入支架或者进行球囊扩张等介入治疗,或是单纯采用中医药治疗。中医药治疗可以逐步改善整体功能,使患者的症状减轻,行动能力逐步恢复。”闫英说。

  全国名中医、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张小萍介绍,有一名自述“胃脘胀痛”的患者,医师先通过中医“望闻问切”初步辨证为“胃阴不足兼瘀滞”,考虑患者存在胃溃疡,随后借助胃镜检查明确诊断,又结合CT排除了胃部占位性病变,在治疗方面采用滋阴养胃基础上加用敛疮生肌、活血护膜之药,患者服药一段时间后症状明显缓解。

  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实现“1+1>2”的疗效

  实际上,中医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协同远不止于照B超、做CT。以中医药经典理论为基石,融入现代化理念和手段,越来越多中医传统诊疗方式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可视化针刀是一个典型案例。“针刀源于中医针灸,而彩超实时动态、无辐射、价格低廉等优势促进了针刀技术的创新发展,让这一技术惠及广大患者。”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刀整脊科主任中医师、教授刘福水介绍,当前,可视化针刀不仅提高了治疗的精准性和安全性,以前针刀治疗风险性较高的疾病,现在也可以在超声引导下精准治疗。

  “医生,我的左肩和手臂又痛又麻。”不久前,患者张先生来到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就诊,医生经过综合判断,确诊张先生患的是神经根型颈椎病,于是推荐张先生来到针刀整脊科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这种疾病是由于颈神经根受压,导致一侧或双侧肩和手臂麻木疼痛,可以通过针刀治疗松解局部软组织粘连、缓解肌肉痉挛和神经压迫。”刘福水说。

  刘福水坐在彩超机旁,左手拿探头,右手拿着针刀,治疗全过程都可以在超声下实时动态监测,通过调整针刀方向,安全精准地对病灶进行处理,仅用数分钟就完成了整个治疗过程。

  “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常需要处理颈椎横突部的粘连组织,但是周边涉及椎动脉、颈动脉等大动脉,位置非常危险,有了可视化针刀后,治疗的精准性和安全性大大提高。”刘福水说,可视化针刀还能让教学者在更加直观的条件下进行讲解,使临床教学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同时大大缩短学习时间。

  “当前,现代科学技术、人工智能飞速发展,与历史上的社会情况截然不同,疾病谱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闫英认为,中医也需要对疾病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将现代科学技术和中医技术相结合,与中医临床思维相互印证,可以实现“1+1>2”的疗效。

  在临床中,要把检查数据作为参考,最终还是落到辨证施治上

  专家强调,现代科学技术的使用与传统中医药发展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

  不止于影像学设备,从临床到研究,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的融合非常普遍。例如,智能脉诊仪通过压力传感器和算法模型,将脉象数据转化为可视化图谱;舌诊系统可以自动分析舌质颜色、舌苔厚薄、裂纹分布等特征;越来越多中医互联网医院在5G网络支持下,实现四诊信息远程采集;借助现代生物学、信息科学等跨学科知识,能深入研究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理论……

  张小萍认为,与时俱进、兼容并蓄是中医药学的宝贵品质。现代科技延伸了中医的感知维度,让中医看得更清、辨得更准。“但要强调的是,现代科学技术不能替代中医的整体辨证。在临床中,要把检查数据作为参考,以患者的整体状态为中心,最终还是落到辨证施治上。这样既守住了传统中医的根,又借助科技让疗效更有保障。”张小萍说。

  任毅表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诊断与治疗,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以患者为中心”诊疗模式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等重要政策文件,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和现代化工程作出了具体部署,强调提升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

  “要坚持守正创新,利用好现代科学技术,为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持续探索、研究和应用新的治疗方法,包括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药物靶向作用,深入探究中医药的作用机制等,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闫英说。

  人民日报记者 杨彦帆 杨颜菲 王欣悦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国庆中秋假期国内出游8.88亿人次

  • 节后生产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5年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2025-10-10 10:16
在人工智能(AI)与神经科学的强强联合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艾伦研究所团队联合开发出一种名为CellTransformer的AI模型,助力绘制出目前最精细的小鼠脑图,共包含1300个脑区及亚区。
2025-10-10 10:1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结合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铝合金,不仅耐高温,强度更是传统铸造铝合金的5倍,且比未经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的合金强度高出50%。
2025-10-10 10:10
连日来,北方气温骤降,不少秋冬季独有的养生方式和健康说法随之而来,有些操作或说法听起来科学健康,但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开展不当反而会带来健康风险。
2025-10-10 10:07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8日印发通知,对有效应对部分地区连阴雨天气影响、进一步做好秋粮产后服务和收购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2025-10-10 09:55
甲烷的“寿命”与浓度变化的规律性,指向一个结论:火星上必然存在持续产甲烷的源头,且其“产量”会随季节变化。蛇纹石化反应虽能解释甲烷的持续存在,却无法说明其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难以单独作为火星甲烷的主要来源。
2025-10-09 10:18
国庆假期,中国科技馆推出“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华夏科技学堂国庆特别活动、特效影院VR大空间沉浸体验、人工智能互动应用,与新开放的海洋展厅一起,为观众打造一场科普盛宴。
2025-10-09 10:17
对采集的891份浮选样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共获得约3.2万粒炭化植物遗存,发现的农作物种类有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
2025-10-09 10:16
”  一次和邻村牧民闲聊时,王海强得知有人靠卖草捆赚钱,心思顿时活络起来。据统计,今年科右前旗像王海强、宝音这样以卖草为主的牧民有150余户,草产品销售总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2025-10-09 10:15
10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现场,屏幕显示奖项得主头像和姓名。据诺奖官网介绍,北川进1951年出生于日本,为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理查德·罗布森1937年出生于英国,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奥马尔·M·亚吉1965年出生于约旦,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2025-10-09 10:11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