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知产”变资产!这个城市每天冒出4家科技成果转化企业
首页> 地方频道> 科学 > 正文

“知产”变资产!这个城市每天冒出4家科技成果转化企业

来源:新华网2025-08-20 14:27

  新华社合肥8月20日电 题:“知产”变资产!这个城市每天冒出4家科技成果转化企业

  新华社记者徐海涛、吴慧珺

  新的飞跃、新的发展!

  在安徽合肥,抓科创这个关键变量,2025年上半年依托科技成果转化新成立企业771家,平均每天达4家以上,更多“知产”变资产。

  张强的故事具有代表性。

  36岁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研究员张强,多了一个新身份:智地感知(合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他坦言:“我原来根本没想过出来开公司。”

  促使他从实验室“转战”市场,是来自当地创新生态的“引力”与“推力”。

  几年前,他所在的研究团队承接了一个“用地下光缆监测地震”的科研项目。项目完成后,摆在他们面前有两个选择。

  “对科研人员来说,第一个选择是传统选项,发论文、出成果、评职称,这条路顺理成章,也没有风险。”张强说,另一个选择是把项目推向应用市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这条创业之路有多难?从创新托举“最初一公里”到打通转化“最后一公里”,全链条加速创新落地应用,尤为关键。

  他和团队同事感觉到,校内校外的氛围和导向正在发生变化。一方面,中科大启动了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鼓励师生创新创业,另一方面,合肥市科技局的工作人员主动上门“寻宝”。

  合肥市科技局局长范进说,合肥探索“大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深入科研院所“寻宝”“挖宝”找创业苗子,“科创团队缺什么,就尽力帮他们找什么”。

  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让“乔木”参天、“灌木”茁壮、“小草”葱郁。

  缺启动资金,合肥市种子基金投出“第一笔钱”;缺创业场地,政府提供近千平方米办公场所;缺应用场景,科技管理部门帮助联系合肥轨道交通集团、合肥水务集团等企业做“创业伙伴”共同探索创新应用;缺产品销路,合肥拿出市政府大厅为企业开首款产品发布会,积极帮助企业参加全国性的展会广泛推介……

  当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科研成果就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加速转化。

  如今,智地感知公司转化开发出的产品,已在全国多个省市实施应用,公司今年销售额有望突破3000万元。

  “从当初的没想创业,到如今打开市场局面,创业的每一步都获得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托举’支持。”张强说,合肥厚植创新创业沃土,让他们快速走出了“新手村”融入市场。

  对于25岁的外来创业者闵宇恒来说,在充满希望但也充满挑战与风险的新型机器人领域“起飞”,需要应用场景、耐心资本和产业协同。

  如何为“敢闯者”插上有力的翅膀,让“异想天开”在实践中绽放?

  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闵宇恒就曾先后创立两家公司。今年1月,他带领年轻的团队与合肥市相关部门首次对接,成立合肥零次方机器人有限公司。成立不到8个月,公司获得3轮风险投资,人员规模从20多人扩展到80多人。

  找准产业需求,靶向创新,打造“聚合型智能产业”集群、加速构建耐心资本“丛林”……在“多点开花”中,城市与企业共建生态,相互成就。

  眼下,合肥零次方机器人公司多款机器人产品业内领先,应用场景涵盖家庭服务、科研教育、文娱展览等,目前意向订单总额已近亿元。

  “上个月我们首批交付了10台机器人,这个月交付40台,到年底累计交付量将达到500台。”闵宇恒说,公司的快速发展,展现了来自合肥创新生态的蓬勃生命力。

  从量子、AI、机器人到新能源、新材料,近3年来合肥市捕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8000余项,依托科技成果推动新成立企业超3000家,其中估值过亿企业超100家,推动合肥市今年上半年经济总量增长6.0%,增速在全国GDP总量过万亿城市中居于前列。

  地处内陆的合肥,是全国创新创造热潮中的一个缩影。

  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科技要打头阵。全国多地正积极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桥梁”:有的通过场景开放,推动市场化应用;有的通过全生命周期的资源、政策和服务支持,助力企业完成“从0到10再到100”的成长。

  让创新链和产业链“双轮驱动”,更多的科技成果就能从书架走上货架,向“新”求“质”。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千年古镇摆起长街宴

  • 台风“麦德姆”在广东湛江登陆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我们要做轻量化,就是要做轻量化生态,要建设轻量化生态系统。”在2025(第十八届)汽车轻量化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北汽福田欧曼事业部研发中心底盘系统高级主任工程师兼公司轻量化负责人李军代表公司获得“汽车轻量化创新成果大赛卓越成果奖”,展现了中国商用车轻量化技术的最新突破。
2025-09-29 07:19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2025-09-28 09:45
9月27日20时4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9:39
今天,横跨贵州省贞丰县与关岭县的世界第一高桥——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桥通车后,原来需要绕行2小时的花江峡谷两岸贞丰县至关岭县,如今仅需2分钟即可直达,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2025-09-28 09:39
近日,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青岛国际邀请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84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在各类比赛中,人形机器人足球赛吸引了最多观众“观战”。
2025-09-28 04: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