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黄淮麦区首次育成 中科163和163A新品系广适性品种试验表现突出
首页> 地方频道> 社会 > 正文

黄淮麦区首次育成 中科163和163A新品系广适性品种试验表现突出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4-12-13 19:09

  中新网北京12月13日电 (记者孙自法)记者12月13日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遗传发育所)获悉,作为黄淮麦区首次育成的两种高抗赤霉病新品系,该所韩方普研究员团队育成的中科163和中科163A,在近日发布的2023—2024年度国家小麦育种联合攻关广适性品种试验结果中表现突出。

  创造一项全世界首次

  这次2023—2024年度国家小麦育种联合攻关广适性品种试验,对中国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广适性品种试验的316个参试品种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其中,中科163和中科163A赤霉病自然发病和接种鉴定结果显示,其籽粒中真菌毒素含量远低于高抗赤霉病对照品种苏麦3号,大幅降低食品加工中的毒素风险,可为消费者健康提供更安全的保障。

  中科163和中科163A田间赤霉病接种表现。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 供图

  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介绍说,韩方普团队长期开展小麦远缘杂交和染色体工程育种工作,历经数十年的研究攻关,已建立染色体区块精准跟踪检测技术和外源种质高效规模化转移技术,将二倍体长穗偃麦草中具有优异赤霉病抗性的染色体片段成功导入主栽小麦品种,实现全世界首次用染色体工程方法育成抗赤霉病的新品系。

  通过多年多点的抗病鉴定和连续多代的回交转育,韩方普团队创制出兼具赤霉病抗性和优良农艺性状的小麦新品系——“中科”系列,这一系列创新成果显著拓宽了小麦遗传基础,提升了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的效率,为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的创制与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推动染色体工程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为中国小麦抗赤霉病育种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提升作出重大贡献。

  这些成果也是中国科学院“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和“种子精准设计育种”先导专项等重大任务长期支持的体现,可全面贯彻“可跟踪、可考核、用得上、有重大影响”的目标要求。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小麦赤霉病又叫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在全世界范围内均有发生。历史上长江中下游、江淮麦区为小麦赤霉病的常发区,常年发生面积4000万至5000万亩。近年来,由于气候和耕作制度变化,赤霉病在中国呈现大流行频率不断增加的态势。目前病害常发区已扩展到黄淮南部麦区,西北麦区病害发生也明显加重,已经成为中国小麦主产区常发性重大病害。

  赤霉病一般流行年份可以引起10%—20%的产量损失,大流行年份可导致绝收。同时,病菌产生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多种真菌毒素污染麦粒,导致小麦质量下降,甚至失去食用或饲用价值。因此,培育抗赤霉病品种是控制赤霉病最为经济有效的策略。

  为拓宽小麦遗传资源及改良小麦赤霉病抗性,韩方普团队鉴定发现含有二倍体长穗偃麦草7E染色体的小麦材料具有很好的赤霉病抗性。从2010年开始,团队利用10年时间集中进行二倍体长穗偃麦草端体附加系的花粉辐射工作,通过对843个稳定的易位系进行连续多年多点的大田、温室赤霉病接菌鉴定和回交转育,筛选得到多份兼具赤霉病抗性且农艺性状优良的小麦新品系。其中,中科166、中科1878小麦新品系已分别于2022年和2024年通过国家审定,并作为中抗赤霉病材料推向市场。

  韩方普透露,目前,研究团队以染色体工程技术创新为核心,建设高效育种团队,培养高层次育种人才,致力于培育无需专门防治赤霉病的新型小麦品种,力争攻克中国小麦抗赤霉病育种资源短缺这一关键难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完)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走近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适航技术专业

  • 西延高铁渭河特大桥连续梁合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陕西首座抽水蓄能电站——国网新源陕西镇安抽水蓄能电站4号机组12日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实现陕西电网大型调节电源的新突破。
2024-12-13 04:20
12月12日15时1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远征三号上面级,成功将高速激光钻石星座试验系统发射升空,5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4-12-13 04:20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通过补齐技术短板、拉长优势长板、锻造未来新板,推动产业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024-12-13 10:21
《自然-医学》12月12日发表年度预测文章,介绍了未来一年可能对医学产生影响的11项临床试验。
2024-12-13 10:16
如果把大脑比作一座繁华的都市,那么每个角落都有一群默默奉献的“人”,共同维持着这座都市的活力与秩序。后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深造期间,罗敏敏更是贯彻了跨学科的想法。
2024-12-13 10:15
中成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广泛的应用,在疾病防治、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4-12-12 10:05
近年来,毫米波雷达技术被用于心脏活动监测,展现出非接触、便捷和高精度的优点,但面临“呼吸谱泄漏”这一重大挑战。基于这两个现象,研究团队将心跳特征提取频段从基频转移到高阶谐波频段,从而有效消除了呼吸谐波的干扰,显著提升了监测精度。
2024-12-12 09:46
“化石研究发现,华龙洞人是迄今东亚地区呈现出智人特征最多、年代最早的从古老型人类向智人过渡的古人类。随着更多身体部位的化石不断被发现,30万年前华龙洞“居民”的体貌特征逐渐清晰。
2024-12-12 09:45
加快提升机器人产业总体发展水平的同时,构建产业创新体系、加强产品应用推广等也成为多方发力布局重点。同日,豪森智能(688529)表示,目前已同步开始在人形机器人应用与装备领域进行技术储备,可提供人形机器人、AMR机器人应用集成解决方案,并同步布局人形机器人生产线、测试台。
2024-12-12 09:35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家携手,首次观察到一类特殊准粒子——半狄拉克费米子。2008年和2009年,来自法国南巴黎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机构的科学家,首次从理论上预言了半狄拉克费米子的存在。
2024-12-12 09:31
据新华社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2月10日线上公布2024年“地球卫士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卢琦因助力中国扭转土地退化趋势、减少沙化面积,获得“地球卫士奖”中的“科学与创新奖”。卢琦表示,此次获奖是对中国林草事业特别是治沙科技工作者的高度肯定和激励。
2024-12-11 10:1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李微雪的电脑里有个文件夹,保存了同一论文的329个不同版本。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提出了“强金属-金属作用”原理性判据,即当两种金属间作用强于氧化物中金属自身相互作用时,氧化物载体将包覆金属催化剂。
2024-12-11 10:12
到医院看病,迎面而来的可能是智能机器人;检查结果出来,人工智能迅速给出诊断意见……随着AI技术飞速提升,诊疗应用越来越广。上述由医生团队发起、参与研发的人工智能医学大模型,在上海一家医院已经投入应用,给医生提供辅助。
2024-12-11 10:11
日冕是太阳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对地球空间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太阳爆发事件,大多起源于日冕中。
2024-12-12 10:16
根据《自然》杂志10日发表的一篇论文,谷歌最新一代量子芯片纠错能力实现突破,即将错误抑制在一个关键阈值以下。美国谷歌研究院此次报告了名为“Willow”的最新一代超导量子处理芯片架构,该芯片能实现低于表面码关键阈值的量子纠错。
2024-12-11 10:10
“本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全国性农业普查。“这次普查全面摸清了种质资源的家底,抢救收集保护了一批优异种质资源,为提升种业自主创新、加快种业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4-12-11 10:10
香港目前规模最大的人工智能超算中心12月9日起正式投入服务,为本地高校、研发机构、企业等提供算力支持,助力香港国际创科中心建设。
2024-12-10 10:10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俞晓春团队在解析小鼠参考基因组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获得了完整的端粒到端粒小鼠参考基因组序列,意味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看清”了小鼠基因组DNA全貌。
2024-12-10 10:10
中国有两位学者入选,分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教授徐沪济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嫦娥六号任务工程副总设计师李春来。
2024-12-10 10:09
在完成“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后,我国正在实施探月工程四期任务,目标是在月球南极区域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2024-12-10 10:0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