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两岸中医探讨传承与创新 AI助力受关注
首页> 地方频道> 卫生 > 正文

两岸中医探讨传承与创新 AI助力受关注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4-12-11 17:08

  中新社厦门12月10日电 (记者李雪峰)作为2024两岸企业家峰会年会分论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专题论坛10日在福建厦门举行。其间,AI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创新应用成为与会者讨论重点。

  “中医药创新有其可能性和必要性。”论坛现场,台湾“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中医部医师林怡君通过视频展示了智能针灸机器人技术。她认为,随着时代发展、疾病谱变化和科技进步,中医药需要更加适应现代社会需求。

  “比如,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两岸同样面临慢性病及疑难杂症增加等问题,个人化、精准化的医疗需求随之增加。”她说,借助AI技术可以大幅提高诊治效率,为更多患者提供更好服务。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厦门医院执行院长常静玲指出,随着算法的创新、算力的增强、数据资源的积累,AI技术将成为卫生健康领域创新的动力与趋势。

  “AI不仅可以用来辅助诊断,还可以通过对大数据研究,总结名老中医的诊疗思路、用药规律等,从而更好吸取经验。”常静玲表示,这有助于年轻人更好理解传统中医药理论,从而大大缩短学习时间。

  观察中医药创新发展现状,中国药学会理事长孙咸泽认为,前沿交叉研究特征越来越明显,医学、药学、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和信息科学、AI等新技术、新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深度应用,已成为中医药研究领域及智能制造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新技术蓬勃发展,传统中医是否遭受冲击?台湾中医医学会联合会理事长顾明津受访时表示,中医药理论知识是经过数千年实践验证的智慧结晶,是传统中医立业之本,这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框架,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台湾慈济大学中医学系主任林宜信表示,AI等新技术对中医药发展的辅助作用不可忽视,但其建立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之上。“技术由谁发展?由谁操控?由谁运用?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人,人才培养才是重点。”他说。

  “中医药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诊断方法,蕴含着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深刻认知,是中医药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智慧源泉,其独特作用非新技术所能轻易替代。”常静玲说。

  谈及两岸中医药在AI领域的合作前景,林怡君表示,台湾人才资源丰富,大陆所拥有的庞大数据库是台湾不具备的,“目前AI的运用还是以数据为主,数据越完整,训练出来的模型准确度就会越高,两岸应当密切合作,互取所长。”

  祖居彰化、世代行医,作为家族第四代中医传人,顾明津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多次赴大陆进行中医学术交流。在他看来,目前两岸中医界的交流远远不够。“中医是祖先的智慧,需要两岸兼容并包,只有多多交流,才能共同推进中医药发展。”他说。(完)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西藏定日县地震:心理服务暖童心

  • 广西南宁:红红火火迎新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产化“中农科·龙腾”饲料配方工业软件近日在北京发布。饲料研究所研发团队利用长期积累的科研成果,研发出饲料原料加工特性数据库、水产饲料营养数据库和反刍动物饲料营养数据库。
2025-01-13 09:40
业内人士提醒,开窗通风换气是最简单且经济的方法,通过增加室外的新鲜空气量,将含有甲醛的空气排到室外,可以快速降低室内甲醛浓度。
2025-01-13 09: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与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我国人工智能正朝着深度融合与创新驱动的方向稳步前进,为全球智能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2025-01-13 09:39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为发挥投资引领带动作用,将加力推进中央预算内投资,条块结合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工程,加快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13 09:21
不只是青年骨干,学术荣誉体系设计了从讲席教授、杰出讲席教授、资深讲席教授到荣誉讲席教授的荣誉晋升和激励机制,让有所成就的科技人才不甘于躺在“功劳簿”上。
2025-01-13 09:13
发布和定期更新全面、准确、透明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是建立统一、规范碳排放核算体系的重要基础。
2025-01-13 09:12
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胃癌流行病学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早发性胃癌呈上升趋势,年轻人群的患病风险日益增加。这一疾病模式的转变对全球胃癌防控策略提出了新挑战。
2025-01-10 09:25
9日,记者从中北大学获悉,该校孙友谊教授团队利用胶体化学体积排斥作用,并结合二维片状纳米材料剥离新方法,实现了石墨烯高效宏量制备。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5-01-10 09:21
2024年,气象部门共建成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实现气候关键区全覆盖;累计建成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地面站网布局不断优化。
2025-01-10 09:15
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王雨、吴煌与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动态超分子扭棱立方体》1月9日在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在光电功能的手性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构筑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5-01-10 09:14
9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陈春飞携手长江大学教授刘勇胜、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授斯蒂芬·福利等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2025-01-10 09:13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展多培养基方法,研究并获得了肺癌细胞可重复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有望用于肺癌闻诊新技术开发。
2025-01-09 10:19
大模型通常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2025-01-09 10:10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该局联合各省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找矿集中攻坚行动,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从6%提升至16.5%,排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2025-01-09 03:10
《自然》1月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淡水动物群的灭绝风险,涵盖了2.3万多个物种,发现被研究物种中约24%面临灭绝风险。
2025-01-09 09:59
随着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文化传承与创新迎来了新机遇。
2025-01-09 02:05
过去一年,怀柔科学城进入“运行为主”新阶段。2025年,怀柔科学城将持续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篇文章,加速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效应,“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将全部试运行。
2025-01-08 09:43
屈膝、下蹲、从托盘上稳稳夹起6公斤的物料箱平举至胸前,倒退、转身、小步走向左后侧的无人物流车拖车旁,精准对位,低头、屈膝、弯腰,将物料箱放在拖车上,然后转身回到托盘前,继续搬运……
2025-01-08 09:36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安全与发展的“生命线”。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08 09:35
天寒地冻的小寒时节,攀西大裂谷却是另一番景象。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阳光灿烂,中午的气温超过20摄氏度。
2025-01-08 09: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