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保护永续利用自然资源 绘就美丽中国“生态基底”
首页> 地方频道> 科学 > 正文

保护永续利用自然资源 绘就美丽中国“生态基底”

来源:人民网2024-08-21 09:29

  8月20日,自然资源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自然资源部关于保护和永续利用自然资源扎实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发布会现场。人民网 欧阳易佳摄

  发布会现场。人民网 欧阳易佳摄

  优化国土空间规划 实现美美与共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实施意见》指出,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推动构建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自然资源部空间规划局副局长苗泽表示,国土规划联系着民生邦本、划定了“美丽中国”的坚实底线。在严格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底线基础上,引导各地立足比较优势有序发展,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苗泽介绍,通过优化城乡功能布局和空间格局,健全城市规划体系,加快构建区域协调、城乡融合、陆海统筹的空间格局。聚焦“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总目标,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如何画出美丽中国的“数字底图”?苗泽表示,要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推进“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自适应”的智慧国土空间规划建设,提高治理效率,构建数字化治理体系。

  构建保护治理大格局 覆盖“山顶海底”

  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任务。《实施意见》指出,开展“大美自然”建设重大行动,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

  自然资源部生态修复司副司长李建中介绍,“十三五”以来,部署实施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治理面积超过1亿亩,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480万亩,整治修复海岸线近1680千米、滨海湿地超过75万亩,红树林地面积已增长至45万亩。

  “建设‘大美自然’还要从四个方面务实推进。”李建中介绍,一是围绕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施重大行动;二是科学规范实施生态保护修复;三是完善生态保护修复制度机制;四是深化生态保护修复领域国际合作。通过做强做亮“中国山水工程”品牌,传播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理顺能源资源产业链 推进“绿色勘查”

  《实施意见》提出,推动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增储上产,大力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推动完善战略性矿产资源探产供储销统筹和衔接体系。

  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副司长杨尚冰表示,地质勘查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产业链的源头,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地质找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部署了95个绿色勘查示范项目。发布《绿色地质勘查工作规范》行业标准,开展培训和推广,提升地质勘查作业的生态环境保护水平。”杨尚冰介绍,近日,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关于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全面实施绿色勘查的通知》,加快推进绿色勘查工作。

  杨尚冰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标准规范,提升管理水平,深入推进绿色勘查工作,在高水平环境保护中更高质量、更高标准推进地质勘查工作,找大矿、找好矿、找国家急需的矿,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搭建数字化治理体系 测绘“时空基底”

  《实施意见》指出,提升自然资源数字化治理能力。加快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加强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建立新一代国家测绘基准体系。

  为空间地理数据资源“增砖添瓦”。自然资源部国土测绘司副司长陈军介绍,2022年以来,为了满足各方面对实景三维数据的旺盛需求,累计建设了约700万平方千米不同精细度的地形级、城市级、部件级实景三维模型,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统一的时空基底。

  推动测绘数据多维度“转型升级”。陈军表示,通过统筹整合全国自然资源系统的3000多座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基本建成基于北斗的全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一张网”。“目前具备为各类测绘活动提供全国统一测绘基准服务的能力,服务支撑绿色智慧生活和北斗导航产业发展。”

  让空间地理数据要素“一码通行”。陈军介绍,在支撑自然资源管理方面,发挥地理实体码的作用,推进“一码管空间”,全方位支撑自然资源业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组织开展季度遥感影像监测,助力耕地保护等。

  “数据为王、应用为本、创新为要、安全为基。”陈军表示,下一步,将加快推进实景三维中国建设,以数据之治助力数字生态文明建设。(欧阳易佳 实习生徐皓萱对本文亦有贡献)

[ 责编:宫辞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黑龙江开行首趟民族非遗文化列车

  • 西部科学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胃癌流行病学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早发性胃癌呈上升趋势,年轻人群的患病风险日益增加。这一疾病模式的转变对全球胃癌防控策略提出了新挑战。
2025-01-10 09:25
9日,记者从中北大学获悉,该校孙友谊教授团队利用胶体化学体积排斥作用,并结合二维片状纳米材料剥离新方法,实现了石墨烯高效宏量制备。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5-01-10 09:21
2024年,气象部门共建成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实现气候关键区全覆盖;累计建成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地面站网布局不断优化。
2025-01-10 09:15
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王雨、吴煌与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动态超分子扭棱立方体》1月9日在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在光电功能的手性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构筑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5-01-10 09:14
9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陈春飞携手长江大学教授刘勇胜、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授斯蒂芬·福利等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2025-01-10 09:13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展多培养基方法,研究并获得了肺癌细胞可重复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有望用于肺癌闻诊新技术开发。
2025-01-09 10:19
大模型通常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2025-01-09 10:10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该局联合各省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找矿集中攻坚行动,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从6%提升至16.5%,排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2025-01-09 03:10
《自然》1月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淡水动物群的灭绝风险,涵盖了2.3万多个物种,发现被研究物种中约24%面临灭绝风险。
2025-01-09 09:59
随着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文化传承与创新迎来了新机遇。
2025-01-09 02:05
过去一年,怀柔科学城进入“运行为主”新阶段。2025年,怀柔科学城将持续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篇文章,加速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效应,“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将全部试运行。
2025-01-08 09:43
屈膝、下蹲、从托盘上稳稳夹起6公斤的物料箱平举至胸前,倒退、转身、小步走向左后侧的无人物流车拖车旁,精准对位,低头、屈膝、弯腰,将物料箱放在拖车上,然后转身回到托盘前,继续搬运……
2025-01-08 09:36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安全与发展的“生命线”。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08 09:35
天寒地冻的小寒时节,攀西大裂谷却是另一番景象。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阳光灿烂,中午的气温超过20摄氏度。
2025-01-08 09:31
1月7日,记者在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量质齐升。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
2025-01-08 09:30
褚智勤团队联合香港大学教授林原、北京大学教授王琦、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李携曦,开创了一种金刚石剥离技术,可获得超薄且超柔韧的金刚石膜——它就像一张纸一样可以卷起来。
2025-01-07 09:56
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唯有高效、顺畅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才能让知识资本真正成为发展的不竭动力。
2025-01-07 09:51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6日发布消息,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编撰的《2024年全球水监测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气温再创纪录,全球水循环出现变化,导致更多极端天气、严重洪水与干旱。
2025-01-07 09:50
安徽工业大学教授曾杰、教授刘明凯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李洪良合作,验证了一种通过界面锚定策略精准调控单原子之间距离的通用方法。
2025-01-07 09:47
全球质量最高的现代栽培种甘蔗高度复杂基因组被绘制,为今后甘蔗功能基因的挖掘提供了重要基础性支撑。
2025-01-07 09:4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