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牛河梁有哪些待解的文化密码?
首页> 地方频道> 文化 > 正文

牛河梁有哪些待解的文化密码?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24-08-21 10:22

  何以红山

  牛河梁有哪些待解的文化密码?

  初秋,位于辽宁朝阳市境内的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群的灌木和樟子松迎风飘摆,经过近半年修缮的牛河梁遗址博物馆重新开放。精美的玉猪龙、神秘的红山女神像……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正在这里进行着一场文明探源之旅。

  2023年底,国家文物局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牛河梁的考古发现,把中华文明的起源向前推进了500-600年。以牛河梁为代表的红山文化,再度引发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牛河梁还有哪些待解的文化密码?带着对古老文明的敬畏与好奇,人们走进牛河梁,穿行在五千多年前的时光隧道。

  红山,见证中华文明曙光

  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辽宁省朝阳市下辖的凌源市、建平县、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简称喀左县)交界处,地处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地带过渡的丘陵地带。

  公园内近3500平方米的牛河梁遗址博物馆,修葺一新,依次分为“序厅”“红山古国”“文明发端”“人文始祖”等7个主题单元,展陈着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石器、陶器、玉器。序厅内巨幅360度投影屏幕还生动再现了“红山先民”当年的生产生活和祭祀场景。

  该馆副馆长盖丽艳介绍,今年以来,朝阳市大力推进牛河梁遗址相关设施的保护修缮工作,“对博物馆综合馆进行了维修改造,并完成了改陈布展”。此外,还对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施了综合治理工程。

  而在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第一地点“女神庙”附近,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的考古队正组织人员在这里进行考古发掘工作。现场拉起了警戒线,10多个探方、探沟大小不一,最深的深度达到4米多。一些和地表土层颜色明显不同的夯土成片显露出来,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最新发现的第9号台基。

  “台基就相当于现代盖房子的地基,我们在这里发现了由9个台基组成的台基建筑群,占地面积近4万平方米,厚度最深的约有4.6米。”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牛河梁遗址田野考古项目执行领队郭明说,“如此大规模的建筑址加上之前发现的红山女神庙,还有着大量陶片的‘陶片窝’、有灶台和柱洞的建筑址,共同佐证了牛河梁的红山社会存在一个较严密的社会组织结构,并具有强大的动员和组织能力。”

  根据国家文物局此前发布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从距今约5800年开始,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相继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进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以西辽河流域的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处在古国时代的第一阶段,大约为距今5800-5200年前后。

  “这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文明形态,也意味着牛河梁的红山文化考古新发现,把中华文明的起源向前推进了五六百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世界考古研究室主任贾笑冰说。

  当年指导牛河梁遗址发掘的我国考古学泰斗苏秉琦曾指出,辽西地区是“中国文化总根系中一个最重要的直根系”,他表示:“牛河梁红山文化坛、庙、冢三种遗址的发现,代表了我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曙光。”

  红山,还有哪些待解之谜?

  在辽西的广袤土地上,牛河梁遗址见证着、诉说着五千多年的世事沧桑和文明嬗变。红山文化,这个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明,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华夏文明的源头。随着考古学家们的一次次深入挖掘,越来越多的谜题逐渐浮现,激发起公众对这个古老国度文明起源的敬畏与神往。

  谜题一:红山女神是女娲吗?

  有人说,考古发掘有如探案,根据蛛丝马迹,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有专家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三皇五帝时期,约为距今5000年上下的新石器时代。辽西红山文化恰好处于同一历史时期。诸多史料记载,三皇中的伏羲氏、女娲氏曾游于东海而居,被称为东夷始祖。而女娲氏与伏羲氏结为婚姻,后继伏羲氏而王天下。牛河梁遗址中出土的女神像会不会是女娲?

  专家认为,女娲在传说中是创造人类的女神,这与红山女神作为氏族祖先的形象有共通之处。此外,红山女神的塑像特征,如高颧骨和浅眼窝,与一些传说、文献中描述的女娲形象相符。虽然缺乏直接的文字证据来确定两者之间的直接联系,但历史和文化背景的相似性使得这种联系具有可能。

  谜题二:手握双龟的老人的真实身份?

  据统计,在目前发现的牛河梁墓葬中,挖掘出土的尸骨近百具,在第二地点、第五地点、第十六地点均有中心大墓。最吸引人眼球的是第五地点中心大墓的一具头枕玉璧、手握玉龟的老人的遗骸。

  这处墓葬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头向东,身边有7件随葬玉器包括勾云形玉佩、箍形玉、玉镯、玉璧和玉龟等。

  考古学家郭大顺认为,箍形玉是墓主人与神灵沟通的中介神器,是墓主人神权地位的象征。勾云形玉佩是证明墓主人生前权力显赫的象征。墓主人双手各握一只玉龟,这一般是具有王权的人才能使用的。

  在五千年前,谁有资格头枕玉璧,手握双龟?谁又有如此尊贵的地位呢?

  谜题三:居住区的寻觅:牛河梁的“邻居”在哪里?

  现有考古发掘表明,牛河梁遗址是单独祭祀之所。考古学家们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如此巨大的祭祀场所,附近应当有相应的大型居住类遗址。但红山文化遗址中至今尚未发现这样的居住场所。

  2022年6月,在距离牛河梁遗址6.5公里的上朝阳沟遗址,考古工作人员在勘探大约10万平方米的区域后,发现了27座“房址”,它们的平面近似“凸”字形,为直壁、平底的半地穴式房屋,建有长门道。

  这里会不会就是大型聚落址?郭明表示,有些陶片显示和居住有关,但由于还未全面考古发掘,目前还不能下定论。事实上,要找到一个和牛河梁遗址50多平方公里规模相匹配的居住区并非易事。“辽西地区土层浅,有可能当时有房子,这么多年由于耕地或其他原因,不复存在或变得分散,发掘难度加大。房子密度如果没有那么大,居住区的规模仍然是受限的。”

  红山,文明求索的启迪处

  专家们认为,虽然红山文化还有很多未解之谜,但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见证和载体,它值得继续深入发掘和探索。

  红山文化影响着中华文明。考古专家表示,牛河梁遗址的墓葬中出土的精美玉器,不仅是墓主身份地位的象征,更具备了礼器的功能。从唯玉为葬的墓葬特征到随葬玉器的等级分化,红山文化的玉器使用规范,为我们揭示了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一角。同时,与《周礼》等文献中所记载的不同等级个体在玉器使用方面的规范相印证,进一步证实了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深远影响。

  红山文化的新因素、新特征、新发展,还是周边优秀文化吸收与融合的结果。从陶器的制作技术到玉器的造型艺术,红山文化在继承辽西区域本地传统的同时,也不断创新突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仅体现了红山文化的包容性,更为后世的‘天人合一’思想提供了最早的蓝本。”郭明说。

  以牛河梁为代表的红山文化,如同一部未读完的史诗,等待着人们溯历史长河而上,不断展开、持续深读。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随着考古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考古工作的持续深入,红山文化的神秘面纱正逐渐被揭开。对红山文化的探究,不仅是对过去的探索,更是对未来的启迪:它将帮助人们更好地厘清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脉络,为探索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白宝玉说,守护好、展示好、传承好红山文化是考古工作者的使命任务。眼下,辽宁正积极推进红山文化遗址申遗工作,力争取得新突破。(记者孙仁斌 王莹 李明辉)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香港“非遗月”处处有“非遗”

  • 江苏南通:“第二现场”观赛区 城市“全域”看“苏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热衷文化艺术的学生:材料学院研究生庄英赞受邀参加《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节目;
2025-06-30 04:50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这项调查系统查清了我国东北典型黑土区地表基质资源“家底”,实现了东北黑土地地表基质层的首次系统调查与深度解剖。
2025-06-26 09:41
记者邱玥25日从中国海油获悉,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全面投产。 目前,“深海一号”大气田已经达到最高产能设计状态,年产气量有望超过45亿立方米。
2025-06-26 09:40
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能源部支持的薇拉·C·鲁宾天文台,首次捕捉到的太空景象呈现出一场由恒星“托儿所”及邻近星系的密集星团构成的粉蓝视觉盛宴。鲁宾天文台的科学团队还开发了面向公众的工具“天空查看器”,用户可通过平移和缩放功能探索这些超高分辨率图像中的恒星和星系。
2025-06-25 09:46
中国海油25日宣布,公司在南海水域的“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全面投产,标志着我国最大海上气田建成。“深海一号”大气田分一期和二期开发建设(一期于2021年6月投产),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1500亿立方米,最大作业水深超1500米,最大井深达5000米以上,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6-25 09:33
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为新一代草地植被图的绘制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共识别出65种主要草地类型,其中高山嵩草草甸、紫花针茅草原、矮生嵩草草甸、垂穗披碱草草甸和线叶嵩草草甸这5个群系分布最广。
2025-06-25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