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福建泉州学子以青春之名与非遗对话 讲好家乡故事
首页> 地方频道 > 正文

福建泉州学子以青春之名与非遗对话 讲好家乡故事

来源:东南网2024-08-02 18:24

  近日,为进一步引导青年学子赓续历史文脉,担当青春使命,泉州师范学院组织青马学子对家乡泉州非遗瑰宝展开沉浸式体验与调查研究,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泉州故事,让主题实践“有形”更“有魂”。

  遇见非遗,倾听历史的回声

  南音古韵轻吟唱,悠悠声入沁人心,泉州南音素有“中国传统音乐活化石”的美誉。实践队前往泉州古城南音阁,观看精彩绝伦的南音演出,体验一场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盛宴。在南音艺苑,队员们认真学唱南音名曲《直入花园》,与非遗双向奔赴。

  在与南音老师的交谈中,学子们得知,如今的南音,不仅保留了“唐风宋韵”的原汁原味,更融入了崭新元素,与文创产品、流行音乐相结合,焕发出生生不息的光彩。在南音传承者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青年主动去了解南音、学习南音、传承南音,让婉转南音根植民族厚土,唱响世界。

  体验非遗,感受指尖的奇迹

  在泉州木偶剧院,实践队观看了《小沙弥下山》《驯猴》《闹元宵》等经典剧目。一幕幕受欢迎的木偶剧目,一段段生动传神的指尖技艺,凝聚着千年的智慧和心血。实践队员们在传承人的带领下,切身体验木偶戏的提线技艺,一拉一提中,一丝一线间,领悟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匠心精神。

  实践队还前往永春县花石纸织画馆,跟随省级传承人方碧双学习、体验制作纸织画。队员们凝神端坐,裁画为丝,画纸为经,白纸为纬,一经一纬相互交织,千丝万缕织成有形精品。非遗技艺与日常生活接轨,用简单朴素的方式,让千年非遗深入青年心中,让非遗传承开出时代之花。

实践队员亲身体验木偶非遗。泉州师范学院 供图

  传承非遗,争当文化守护者

  迎着海风,循着芬芳,实践队来到蟳埔女民俗文化传播使者黄丽泳的工作室。在“晴天姐姐”的指导下,慢捋青丝,精编成辫,轻挽为髻,为同伴簪花、为游客簪花。实践队还结合宋制美学等创意,将簪花与珍珠妆融汇一体,别出心裁,拍摄《青春非遗花海如潮》宣传视频。

  黄丽泳说:“簪花围火了,背后是800多年来生生不息的文化传统,更离不开蟳埔渔民的坚守和努力。”蟳埔女的奋斗拼搏精神,更是闽南人“爱拼敢赢”精神的真实写照,在探秘簪花技艺的同时,青年学子不仅领略到民族瑰宝的古韵雅致,更从细节处窥见“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闽南精神,汲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

  实践队员簪花为家乡代言。泉州师范学院 供图

  非遗故事青年说,家乡文旅我代言。实践队员们一路走、一路学,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深入体验、用心感知世遗泉州的文化,并把活动中的所学、所见、所感制作成宣传视频和宣讲稿,讲好家乡故事,传承非遗文脉,争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

  队员们前往北星社区“党建+邻里中心”和永春花石社区,讲述《闻木偶戏声,承千年沉淀》《编织时光风华,感受指尖非遗》《簪花朵朵心向党,代代相传谱华章》《千年古乐,薪火相传》四段非遗故事。同时,实践团成员也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特色手工课,开展现场创意折纸教学,以小小“福船”传递泉州向海而生的奋斗精神,让非遗浸润童心,声入人心。此外,实践队制作的相关视频也在网络平台上引发关注。

实践队员开设“福船”特色手工课。泉州师范学院 供图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生命的记忆。无论是精彩绝伦的技艺,抑或是宛转悠扬的音乐,都在历史的长河里向世界展示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队员们在亲身体验非遗中感知手艺人传播、传承,发展、振兴非遗的使命、责任与情怀,深入实践,对话非遗,用传统文明浸润家乡的热土,用青春力量助力文化的发展,让非遗“流动”起来,“传承”下去,焕发出更耀眼的光芒。(黄丹琳 王颖茹 吴施瑾 谢玉妹)

 
[ 责编:雷渺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香港“非遗月”处处有“非遗”

  • 江苏南通:“第二现场”观赛区 城市“全域”看“苏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热衷文化艺术的学生:材料学院研究生庄英赞受邀参加《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节目;
2025-06-30 04:50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这项调查系统查清了我国东北典型黑土区地表基质资源“家底”,实现了东北黑土地地表基质层的首次系统调查与深度解剖。
2025-06-26 09:41
记者邱玥25日从中国海油获悉,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全面投产。 目前,“深海一号”大气田已经达到最高产能设计状态,年产气量有望超过45亿立方米。
2025-06-26 09:40
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能源部支持的薇拉·C·鲁宾天文台,首次捕捉到的太空景象呈现出一场由恒星“托儿所”及邻近星系的密集星团构成的粉蓝视觉盛宴。鲁宾天文台的科学团队还开发了面向公众的工具“天空查看器”,用户可通过平移和缩放功能探索这些超高分辨率图像中的恒星和星系。
2025-06-25 09:46
中国海油25日宣布,公司在南海水域的“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全面投产,标志着我国最大海上气田建成。“深海一号”大气田分一期和二期开发建设(一期于2021年6月投产),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1500亿立方米,最大作业水深超1500米,最大井深达5000米以上,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6-25 09:33
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为新一代草地植被图的绘制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共识别出65种主要草地类型,其中高山嵩草草甸、紫花针茅草原、矮生嵩草草甸、垂穗披碱草草甸和线叶嵩草草甸这5个群系分布最广。
2025-06-25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