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为进一步引导青年学子赓续历史文脉,担当青春使命,泉州师范学院组织青马学子对家乡泉州非遗瑰宝展开沉浸式体验与调查研究,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泉州故事,让主题实践“有形”更“有魂”。
遇见非遗,倾听历史的回声
南音古韵轻吟唱,悠悠声入沁人心,泉州南音素有“中国传统音乐活化石”的美誉。实践队前往泉州古城南音阁,观看精彩绝伦的南音演出,体验一场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盛宴。在南音艺苑,队员们认真学唱南音名曲《直入花园》,与非遗双向奔赴。
在与南音老师的交谈中,学子们得知,如今的南音,不仅保留了“唐风宋韵”的原汁原味,更融入了崭新元素,与文创产品、流行音乐相结合,焕发出生生不息的光彩。在南音传承者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青年主动去了解南音、学习南音、传承南音,让婉转南音根植民族厚土,唱响世界。
体验非遗,感受指尖的奇迹
在泉州木偶剧院,实践队观看了《小沙弥下山》《驯猴》《闹元宵》等经典剧目。一幕幕受欢迎的木偶剧目,一段段生动传神的指尖技艺,凝聚着千年的智慧和心血。实践队员们在传承人的带领下,切身体验木偶戏的提线技艺,一拉一提中,一丝一线间,领悟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匠心精神。
实践队还前往永春县花石纸织画馆,跟随省级传承人方碧双学习、体验制作纸织画。队员们凝神端坐,裁画为丝,画纸为经,白纸为纬,一经一纬相互交织,千丝万缕织成有形精品。非遗技艺与日常生活接轨,用简单朴素的方式,让千年非遗深入青年心中,让非遗传承开出时代之花。
实践队员亲身体验木偶非遗。泉州师范学院 供图
传承非遗,争当文化守护者
迎着海风,循着芬芳,实践队来到蟳埔女民俗文化传播使者黄丽泳的工作室。在“晴天姐姐”的指导下,慢捋青丝,精编成辫,轻挽为髻,为同伴簪花、为游客簪花。实践队还结合宋制美学等创意,将簪花与珍珠妆融汇一体,别出心裁,拍摄《青春非遗花海如潮》宣传视频。
黄丽泳说:“簪花围火了,背后是800多年来生生不息的文化传统,更离不开蟳埔渔民的坚守和努力。”蟳埔女的奋斗拼搏精神,更是闽南人“爱拼敢赢”精神的真实写照,在探秘簪花技艺的同时,青年学子不仅领略到民族瑰宝的古韵雅致,更从细节处窥见“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闽南精神,汲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
实践队员簪花为家乡代言。泉州师范学院 供图
非遗故事青年说,家乡文旅我代言。实践队员们一路走、一路学,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深入体验、用心感知世遗泉州的文化,并把活动中的所学、所见、所感制作成宣传视频和宣讲稿,讲好家乡故事,传承非遗文脉,争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
队员们前往北星社区“党建+邻里中心”和永春花石社区,讲述《闻木偶戏声,承千年沉淀》《编织时光风华,感受指尖非遗》《簪花朵朵心向党,代代相传谱华章》《千年古乐,薪火相传》四段非遗故事。同时,实践团成员也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特色手工课,开展现场创意折纸教学,以小小“福船”传递泉州向海而生的奋斗精神,让非遗浸润童心,声入人心。此外,实践队制作的相关视频也在网络平台上引发关注。
实践队员开设“福船”特色手工课。泉州师范学院 供图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生命的记忆。无论是精彩绝伦的技艺,抑或是宛转悠扬的音乐,都在历史的长河里向世界展示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队员们在亲身体验非遗中感知手艺人传播、传承,发展、振兴非遗的使命、责任与情怀,深入实践,对话非遗,用传统文明浸润家乡的热土,用青春力量助力文化的发展,让非遗“流动”起来,“传承”下去,焕发出更耀眼的光芒。(黄丹琳 王颖茹 吴施瑾 谢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