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月29日,2024年全省科技工作会议在南京举行。会上,2023年科技创新“成绩单”令人信心倍增。全省科技部门及部分高校、科研院所、高新园区代表围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展开深入交流。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江苏科技正奋力书写产业科技创新“新答卷”,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加快全链条创新,打赢“攻坚”硬仗
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1万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600亿元;新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9.4万家、新获批国家创新型县(市)9个、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7家,均居全国第一……会上,省科技厅厅长徐光辉亮出2023年科技创新“成绩单”:“过去一年,全省科技系统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牵引,扭住48项重点科技任务,挂图作战、按季调度,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令人欣喜的是,2023年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3.2%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49.9%,两项指标均提前两年完成省“十四五”目标!
总结“成绩单”,书写“新答卷”。徐光辉说,“新春第一会”上,围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省委主要领导对全省发出“创新三问”:如何把富集的创新资源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何依托众多的企业创新主体形成强大的创新矩阵引力场?如何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我们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对标先进群策群力,揭榜‘创新三问’、实践‘创新三问’,奋力开创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
会上明确了今年的科技创新具体目标: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25%左右,基础研究投入占比超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50%,高新技术企业超5.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万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5000亿元。
重任在肩,唯有奋力前行。“我们要扎实开展‘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攻坚年’行动,加快构建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化再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成势见效。”徐光辉说,要着力推进“1820”基础研究“策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战略科技力量“聚合”、区域科创布局“赋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集成”等“五个突破”,提升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引领”、企业自主创新“登高”、科技成果转化“融通”、创新创造生态“育成”等“四种能力”,坚决打赢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攻坚这场硬仗。
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力”和“原创力”
打造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亟需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力和原创力,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技术基础。
“我们以重大平台建设为牵引,在创新策源上攻坚发力。”南京市江宁区区长黄成文介绍,江宁区聚力打造“1个创新核”——紫金山实验室,加快建设“2个科技城”——紫金山科技城和麒麟科技城,前瞻布局“N个强引擎”——围绕全区“5+4+5”现代产业创新发展需求打造产业创新高地;同时,在体制机制上向纵深突破,为关键技术攻关铺平道路,实施“双链融合”科技改革新举措、试点“揭榜挂帅”技术攻关新机制、探索“拨投结合”财政支持新模式等,产业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去年位列全国创新百强区第七位。
苏州实验室总部基地正式开工,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二期完成验收,两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总部基地开工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立足国家战略和区域产业需求,持续加大关键领域投入,通过构筑平台“创新引擎”推动创新策源。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倪乾表示,园区积极开展核酸药物、细胞治疗、激光显示等“揭榜挂帅”项目,与国内优势单位、龙头企业共建创新平台、联合研发中心,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部分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推动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人才政策协同整合,聚焦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业加速等关键环节,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打基础,利长远。江苏省内众多的科研院所,是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五十五所积极落实《江苏省加强基础研究行动方案》,加大对射频集成电路、第三代半导体等领域的攻关力度。”中国电科集团第五十五所党委书记周菲介绍,五十五所研发的射频器件保障了国内5G基站建设急需,射频元件大批量应用于国产新手机,碳化硅器件应用于国产新能源汽车,有力保障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我们将高站位融入创新链,深化与20余家省内科研机构、高校的技术合作,深度融入江苏省实验室联盟、创新联合体,持续推动上下游联合创新,共同推进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建设。”
下好“先手棋”,助力形成新质生产力
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决定产业未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必须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加快布局产业新赛道,全省各地正在努力抢占发展先机。“去年,我们围绕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开展‘揭榜挂帅’,23个中榜项目榜额近1亿元。”常州市科技局局长戴胡爽介绍,常州在全省率先出台“合成生物10条”,推进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园、金坛合成生物产业园、西太湖合成生物创新产业园建设,开展合成生物学领域“揭榜挂帅”科技攻关。“常州已经进入万亿之城,我们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目标,加速培育具有常州特色的新质生产力,为我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贡献更多的常州力量。”
高校处于创新链的前端,应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积极推动学科更新、优化学科布局。“南师大正在加强前瞻性布局,打造战略学科力量,助力形成新质生产力。”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黄和介绍,学校先后成立了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积极培育合成生物学、深时数字地球、智能科学与技术等新兴战略型学科力量。同时,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超前部署建设科研平台,汇聚合成生物学领域诺奖、院士团队,建设江苏省合成生物基础研究中心;成立“深时数字地球创新研究中心”;大力推动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研究,获批教育部“大规模复杂系统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
发展未来产业,如何进一步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形成强大的创新矩阵引力场?江苏今年将聚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登高”能力,引导人才、资金、技术、平台、项目等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精准适配、高效集聚。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牵头,试点建设10家任务牵引型创新联合体,联合相关领域高校院所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等,开展重大任务协同攻关。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和“硬科技”创新创业需求,通过提升、整合、新育等方式,培育30家标杆“硬科技”企业孵化器。(蔡姝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