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上海大学选课季,可容纳近80人的“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总是一课难求——近10年来,“创新中国”“创业人生”“时代音画”“光影中国”等多门别开生面的“中国课”在校内开一门、火一门,“蹭课族”席地而坐是常有的景象。
不断深化思政课改革,是上海大学传承红色基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工程之一。上海大学始终以建设上海、服务国家、振兴民族为己任,努力在践行上海城市品格中彰显上大特质,在世界大学行列中书写鲜明印记。
“中国课”皆成“网红课”
“这堂课生动有趣,例子和理论的精妙结合让课程无比生动。”
“我对医与道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医者应当以医术和道义兼备。”
走出教室,同学们仍在热烈交流对“医道中国”课的听课感受。这是上海大学新开设的一门“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旨在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讲述健康中国理念,帮助青年学生知晓医学科技前沿,走进中华优秀医学文化,并养成健康的生活工作习惯。
课程从梳理四大文明古国的医学思想开始,进而分析中西方医学起源与核心思想,再谈到瘟疫对国家兴衰与文明进程带来何种影响……丰富深厚的理论、真实的医学案例,引导学生一点点开启对医学伦理、医者职责、医社关系的思考。
课程主讲人苏佳灿教授,并非传统思政课教师,而是来自上海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还是一名骨科主任医师。这正是上海大学思政教育的重要创新:告别“单兵作战”,让文、商、史、学、医等各领域学科带头人、教授与思政课教师联袂授课,形成育人集成效应,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通过集体备课、共同教研,不同专业背景和人生阅历的教师,共同把道理融入故事,用故事讲清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使思政课的说服力感染力不断增强。”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说。
从2014年始设“大国方略”,到新近推出“医道中国”“美育中国”,上海大学持续深化思政教育改革,着力提升铸魂育人实效。近年来,学校还瞄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沿,加强对思政课教学创新的学术引领,通过建设上海市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同城平台、上海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等,不断将学科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
主动“拆墙”激发办学新活力
上海大学校园,钱伟长铜像静静矗立,目光慈祥而有力。
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三钱”的钱伟长是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更是上大师生心中“永远的校长”。1985年,钱伟长创造性地提出:高校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办学要密切学校与社会和企业的联系;要“拆除校内各部门、各学科之间的墙”,强调学科交叉、夯实基础,培养复合型人才;要“拆除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墙”,高校既要办成教学中心,也要办成科研中心,密切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要“拆除教学思想之墙”,辩证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培养有自学能力的学生。
“拆除四堵墙”的理念,深刻影响了上海大学的办学实践。在积极服务国家改革发展大局和助力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学校全面实施“五五战略”,聚焦微电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量子科技、城市社会治理、考古与文保、新海派文化、艺术技术、数字经济与管理等重点领域,以“五朵金花”“五大阵地”为抓手,推动多学科“会战”,积极打造创新高地,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2022年11月21日,长江口二号古船时隔150多年重出水面,填补了清代晚期古船空白。在这项意义重大的考古研究工作中,上海大学发挥了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其中,无人艇研究院研发应用的水下文物智能探测、浑浊水域智能图像增强和声呐图像智能判读等技术为古船探查、发现、测绘作出了突出贡献;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在古船打捞出水前就参与了船体、各类出水文物等的取样检测,并牵头承担了出水后的文物保护环境与本体修复方案编制等工作。
近年来,上海大学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难题,依托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和学科交叉融合,有组织地推进卓越创新人才培养,形成相关机制,有效服务了经济社会发展急需。
更多顶刊“上大出品”
提升一个国家的科技话语权,办好一批学术“顶刊”是重要途径。经过多年努力,上海逐渐在国际期刊界树起了“上海标杆”,而“上大出品”是其中的一个光彩篇章。
在国际权威机构科睿唯安最新发布的《期刊引证报告(JCR)》中,上海大学期刊社的《电化学能源评论(英文)》影响因子为31.3,在全球电化学领域继续排名第1;《应用数学和力学(英文)》在全球267种应用数学学科期刊中排名第5,在137种力学学科期刊中位列第26。目前,上海大学共编辑出版11种科技类期刊,涵盖医学、材料、计算机与通信、机械制造、微电子等多领域,其中3种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期刊的成败决定于论文的质量。《电化学能源评论(英文)》旨在及时反映国内外电化学能源领域所取得的最新成果、机遇挑战和发展方向。刊物有64%的编委来自国外,潜在作者及审稿专家超过千人,他们在稿件质量把关、组稿及全球推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刊物出版6年多来,已成为电化学能源行业一流科学家交流的国际学术平台。
“上海大学将结合国家战略、上海城市发展需要和本校学科优势,持续优化期刊布局,坚定推进期刊国际化战略,持续提升中国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成旦红说。(记者 吴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