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小背包”托起“大民生”:当智慧医疗走入田间地头
首页> 地方频道> 卫生 > 正文

“小背包”托起“大民生”:当智慧医疗走入田间地头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3-11-02 10:47

  中新网杭州11月1日电(张煜欢)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迫切要求,也是助力实现乡村振兴、迈向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在过去,偏远山区与海岛的百姓需经过一番奔波才能去到大医院看病,如今,在越来越多的创新技术支持下,智慧医疗走入田间地头,让更多乡村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级医院的优质服务。

  浙大邵逸夫医院医生打开“智赋山海”助诊背包。浙大邵逸夫医院供图

  今年77岁的吴老伯(化名)家住浙江省衢州龙游县横山镇,不久前,他因胸闷气急十余天,来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称“浙大邵逸夫医院”)龙游分院的横山分院医共体就医。其自述一直都有支气管炎的老毛病,可这两天却明显感觉“气不够用”——以前爬三楼都没问题,现在连上二楼都要歇一歇。

  正在横山分院参与义诊的浙大邵逸夫医院急诊科医生秦绪常接诊了吴老伯。简单询问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后,秦绪常便让其躺在床上,随后拿出了一个背包,取出了AR眼镜、远程心电、掌上超声和心肌标志物检测仪器等设备。

  这个神奇的“百宝箱”,便是浙大邵逸夫医院龙游分院做出的又一创新医疗探索——“智赋山海”助诊背包。

  只见秦绪常戴上AR眼镜,立即与浙大邵逸夫医院龙游分院急诊科主任郑少军连通信号,随后使用便携的远程心电设备为吴老伯进行了心电图检查,检查结果被实时上传至医共体心电一张网诊断中心。不到5分钟,便得到了患者的心电图诊断结果——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

  这时,秦绪常又用背包里的掌上超声为吴老伯进行床旁即时超声(POCUS)的检查评估,其结果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对胸闷的病因进行快速鉴别。通过检查,秦绪常发现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减弱,提示为肺水肿的表现。

  结合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相关的床旁辅助检查,秦绪常判断其胸闷气急并不是因为气管炎,而是因为房颤、心衰。与此同时,整个评估过程已通过AR眼镜实时传输到郑少军的手机上,医院急诊科已同步做好相关准备,随后经过医共体内绿色通道,吴老伯被快速转诊至浙大邵逸夫医院龙游分院,并收住到心内科。

  如此高效又充满科技感的场景,在龙游的部分乡村已化作日常现实。

  浙大邵逸夫医院龙游分院副院长程燕东介绍,这款“智赋山海”助诊背包内配备了近十项检测仪器,主要为乡村医生、家庭医生以及基层卫生院设计。

  “通过AR眼镜快速联通上级医院的专家团队后,基层医生可以在专家‘第一视角’的远程指导下,利用包内设备对患者进行快速评估和处置,将急救关口前移至患者家中。”程燕东说,此外背包内还有常规的诊疗物品和药品,同时配有预防性急救(SCAN)筛查二维码和卒中评估表等

  让“智赋山海”助诊背包助力基层百姓就医,是浙大邵逸夫医院充分利用数字化改革成果优势,依托“山海”提升工程所做的又一次创新尝试。

  自2021年浙江省医疗卫生领域“山海”提升工程实施以来,浙大邵逸夫医院与多地展开精准帮扶工作,不断推动省级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缩小医疗卫生差距。

  为了让山区海岛百姓也能享受到高效精准的急诊急救服务,该院将先进的增强现实技术(AR)、5G通信技术与医疗相结合,自主研发了基于5G+AR音视频交互体系的医疗系统,有效串联起基层与省级两端医生,打破常规线上会诊资料传输繁琐、信号稳定性差等局限。该系统目前已覆盖浙江40余个乡镇。

  作为5G+AR远程医疗体系的“升级版”,这款“智赋山海”助诊背包进一步延伸了优质医疗服务共享的时空边界。浙大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表示,在“山海”提升工程和县域医共体模式下,医院将继续紧盯现代医学发展前沿,致力于先进医疗设备、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让基层百姓、村医、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以及省级医院专家团队能够紧密相连,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完)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香港“非遗月”处处有“非遗”

  • 江苏南通:“第二现场”观赛区 城市“全域”看“苏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热衷文化艺术的学生:材料学院研究生庄英赞受邀参加《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节目;
2025-06-30 04:50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这项调查系统查清了我国东北典型黑土区地表基质资源“家底”,实现了东北黑土地地表基质层的首次系统调查与深度解剖。
2025-06-26 09:41
记者邱玥25日从中国海油获悉,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全面投产。 目前,“深海一号”大气田已经达到最高产能设计状态,年产气量有望超过45亿立方米。
2025-06-26 09:40
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能源部支持的薇拉·C·鲁宾天文台,首次捕捉到的太空景象呈现出一场由恒星“托儿所”及邻近星系的密集星团构成的粉蓝视觉盛宴。鲁宾天文台的科学团队还开发了面向公众的工具“天空查看器”,用户可通过平移和缩放功能探索这些超高分辨率图像中的恒星和星系。
2025-06-25 09:46
中国海油25日宣布,公司在南海水域的“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全面投产,标志着我国最大海上气田建成。“深海一号”大气田分一期和二期开发建设(一期于2021年6月投产),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1500亿立方米,最大作业水深超1500米,最大井深达5000米以上,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6-25 09:33
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为新一代草地植被图的绘制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共识别出65种主要草地类型,其中高山嵩草草甸、紫花针茅草原、矮生嵩草草甸、垂穗披碱草草甸和线叶嵩草草甸这5个群系分布最广。
2025-06-25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