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集中供养更安心 社工服务送上门
首页> 地方频道> 卫生 > 正文

集中供养更安心 社工服务送上门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23-07-31 10:49

  核心阅读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西藏自治区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出实招、见实效,特殊困难老人集中供养政策得到更扎实的推进。以那曲市为例,提高补助标准、社工定期上门、开展职业培训……随着服务机制的日益完善,养老服务水平在不断提高。

  楚吉今年已经96岁了。在西藏自治区那曲市聂荣县特殊困难人员集中供养中心,楚吉老人拄着拐杖也只能走得颤颤巍巍。拉着记者的手,她聊起了家常,漫长的岁月模糊了她的很多人生记忆,但还没有磨灭她对当下生活的感受。

  “这里的日子好啊!”她不住感慨。哪怕是夏日,海拔4700米的小城聂荣最低温度依旧在0摄氏度左右徘徊,而楚吉坐在阳光暖棚里,背后是几株青翠的树苗,和其他老人不时谈笑,日子惬意。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西藏着力在为民服务上下功夫,积极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和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出实招、见实效。“一老一小”工程扎实推进,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共同参与的探访关爱服务机制,确保年龄超过60岁、没有子女、收入标准低于低保水平等条件的特殊困难老年人月探访率达100%,养老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记者走进西藏那曲,无数像楚吉一样的特困老人生活得到改善。受益于西藏自治区推行的集中供养政策,他们的暮年得到更加体面和舒适的保障。

  没有子女集中供养

  社工服务上门照护

  楚吉没有儿女,也没有家人,家境并不宽裕,自己因年龄增长开始逐渐丧失劳动能力。

  聂荣县民政局工作人员通过基层政府联系到她——“根据您的情况,有机会进入聂荣县的集中供养中心。”

  “那是什么?”楚吉困惑。

  “您可以理解为养老院,免费的。”工作人员告诉楚吉。

  在那曲,像楚吉这样的老人虽然总量不多,但他们的生活保障却始终是政府的牵挂。这些特困老人将获得民政部门特殊的关照,如果有意愿参加集中供养,他们将像楚吉一样进入特困人员集中供养中心安度晚年,如果没有集中供养意愿,则有社工上门进行照料。

  “从我们的角度,当然是在集中供养中心有更好的照料条件。但是有些老人还是希望在家里,那我们就定期安排社工上门服务。”那曲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6月底,那曲现有养老服务场所13家,集中供养特困老人1042人,分散供养特困老人757人。”

  服务在家的老人,是那曲市聂荣县聂荣镇社工站工作人员嘎增的工作之一。每个月,她都要去辖区内的特困老人家中提供社工服务,包括但不限于简单的家务、照料和一些诸如反诈骗的政策宣讲。

  雪枫是居住在嘎增所在的聂荣镇的一名老人。前些年,他的孩子去世,经聂荣镇民政工作人员认定,雪枫两口子成为分散供养的特困老人,由嘎增等社工定期上门提供社工服务。

  这天,嘎增和同事们拎着给雪枫老人准备的米面油,来到了他们家里。她和同事一起,帮助老人把家里做了一遍清洁打扫,并为老人把衣服做了简单的清洗。

  “每次做完这些,我们都要和老人坐下来聊会天。聊着聊着,很多老人的表情从开始的木讷紧张,到笑容满面,这是我最有工作获得感的瞬间。”嘎增说。

  据介绍,今年,那曲市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和城市分散供养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4461元提高到14778元,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基本生活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7740元提高到8010元。

  用心考虑老人需求

  不断完善服务机制

  记者在聂荣县特困人员集中供养中心见到了一位名为“布”的老人,他今年已经73岁了,是那曲市第一批享受集中供养政策的老人,曾经,布的家里还有一些草场和牛羊,膝下没有儿女,生活虽然窘迫,但他和老伴依旧勉强维持。

  “随着年龄逐渐大了,牛羊都让乡亲们帮忙牧养,但平时生活中照顾自己变得有些困难。”布感慨道。

  那是2015年,那曲市刚刚推行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当乡政府告诉布相关政策,他并没有立马选择搬进来,而是有些犹豫——“集中供养,别过得都是苦日子吧?”

  他反复询问民政局的工作人员,打听各种细节。最终,他终于被说服,成为第一批入住集中供养中心的老人。

  刚开始也并非一切顺利——供养中心初步成立,很多机制也在探索,就医、吃饭、组织老年人活动,对这些大多刚刚从事这一工作的民政工作者来说都显得生涩。但是,布也从中看到了他们的真诚,这是没有儿女的他不曾受到过的细心照料。随着集中供养中心运转时间变长,各项工作开始走上正轨,他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舒适。

  每天,他都要在居住房子的阳光棚里走走逛逛,和邻居的老人们交流聊天;天气好时,他和一起进入供养中心的老伴坐在长椅上晒晒太阳。到了吃饭的时间,工作人员会按时送来简单但卫生的饭菜,并在餐后帮他们收拾妥当……

  白雄乡的老人扎西(化名)正是受到了布等人的影响才选择进入集中供养中心。放了一辈子牛羊,他老来没有依靠,民政人员上门向他讲解集中供养政策,扎西本来很是不愿意。“放牧多好啊,和牛羊为伴。况且,进了养老院还不知道过啥日子呢!”他心想。

  但他也有远房亲戚在集中供养中心。听了像布这样的老人描述自己的经历,他也忍不住动了心。最近,当民政人员到了他家,扎西扭扭捏捏地问起供养中心的事,并拐弯抹角地询问自己是不是符合政策,何时才能入住。

  “很多时候,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琢磨老人的需求。比如,老人们最爱热闹,我们聂荣县每次举办赛马节,工作人员都要5点起来赶去活动现场,帮老人搭建观看比赛的帐篷。然后在比赛前接老人过去。”聂荣县民政局局长次旺拉姆从2015年就开始从事相关工作,“真心换真情,老人们虽然很多感知退步了,但是对我们的关心的感知却敏锐,只要我们足够用心,他们就能感受到。”

  技能培训常开展

  提高照护专业性

  然而,最早开始推广特困人员供养时,次旺拉姆也遇到过很多困难——不少群众不理解,陌生人照顾自己,能行吗?

  担心并非没有原因。早年间,特困老人的照料没有专门经费支持,没有专业护理人员,只是依靠基层干部兼职为老人提供保障。“切实提高人员的专业性,让老百姓感受到更专业的照料,这是我们做好这项工作最重要的要求。”次旺拉姆说。

  朗杰白觉是聂荣县特困人员集中供养中心的一名护士。作为一名护理专业毕业的学生,他在这里从事老人的照料已经3年了。

  “在这里,不少老人都患有慢性疾病,我们的职责就是当好基层的卫生卫士,为老人健康把好第一道关。”他说。

  走走转转,朗杰白觉和供养中心里的老人们都十分熟络,对老人们的身体情况也很了解。有些人身患慢性疾病,朗杰白觉需要提醒老人们按时吃药;有些人一些身体指标不正常,他则要提醒老人饮食、生活里各种注意事项……

  面对这些琐碎的工作,朗杰白觉甘之如饴。刚工作时,他一度嘀咕——“我一个学医的,咋来干养老了呢?”但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他渐渐对自己的工作有了认同感——“能有机会为家乡的这些老人服务,让他们能安度晚年,这也是专业技能回报家乡的重要途径。”

  为老人提供专业服务,是嘎增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刚进入这行时,她满怀热情——“我就是来为老人们服务的。”

  但是,刚一工作,工作内容就给她泼了一盆冷水。嘎增还记得,刚进老人的家中,她想给老人说明来意,结果说了多次,老人依旧不理解。她仔细观察,才发现老人耳朵出了一些问题,听力不佳。她凑在老人耳边,又向老人说了几遍,老人才慢慢理解了她的来意。

  这让嘎增意识到,养老工作仅仅依靠一腔热情是不够的。工作之余,她经常阅读相关书籍,学习如何同老年人相处。每次服务回来,她都会认真复盘与老人交流的过程,期待在下一次服务时能给老人带来更好的服务体验。

  据介绍,那曲市近年来加快推进护理型养老床位,持续推动护理型床位发展。此外,那曲市民政部门还委托专业学校对那曲市内社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动员社工参加护理职业技能比赛,切实提高护理的职业性和专业度。

  《 人民日报 》( 2023年07月31日 12 版)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千里海河高铁第一隧”顺利贯通

  • 2025世界智能制造博览会在南京开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1月28日晚,2025中国・E-TOWN电竞节超级冠军杯开幕式在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又称“北京亦庄”)的北京智慧电竞赛事中心举行。
2025-11-28 20:51
加强重点液态食品道路散装运输监管,守护“舌尖上的安全”;督促连锁餐饮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规范一些连锁餐饮企业“只开店、不管店”问题;“旧国标”电动自行车全面停售……12月新规,一起来看!
2025-11-28 17:11
从神舟二十号乘组换乘返航的刷屏热搜,到“太空烧烤”的温情热议;再到“十五五”期间中国计划发射4颗科学卫星任务……近期中国航天事业的新进展层出不穷。
2025-11-28 09:15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其标准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智能成果普惠于民以及在全球科技治理中赢得话语权。
2025-11-28 05:00
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东阳镇隆胜村树莓园,凛冽寒风中,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教授霍俊伟正蹲在田埂上仔细查看果树修剪情况。
2025-11-28 05:00
11月27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付巧妹向媒体介绍了石峁遗址最新科学研究成果。
2025-11-28 05:00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旋磁共振实验室王亚教授等与浙江大学海洋精准感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合作,在纳米尺度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2025-11-28 05:00
近日,在广西南宁举行的全国科普创作大会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发布了2025年度十大科普热词——全国科普月、科学家精神、大模型、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智能体、创新文化、工业遗产、场景创新、科幻产业。
2025-11-27 05:40
近期,在一些电商平台,有买家利用AI技术制作假图,伪造商品质量问题,向商家骗取“仅退款”,引发大家关注。利用AI造假骗取退款,既反映出这些人的诚信缺失,更触碰了法律红线。
2025-11-27 09:07
在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祥云”载人飞艇可用于大型活动期间的空中安保巡逻、交通流量监测或承担城市形象的空中展示平台。
2025-11-27 09:06
稀土纳米晶是发光材料中的“绝缘宝石”,虽具有巨大的发光潜力,却因自身局限无法被电流直接“点亮”,成为其实现光电技术产业化应用的根本瓶颈。
2025-11-27 05:40
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因任务规划调整,2026年我国将组织实施天舟十号、神舟二十三号、神舟二十四号、梦舟一号4次飞行任务。
2025-11-27 05:40
广西梧州苍梧县沙头镇龙科村,稻田、房屋、道路、小河勾画出美丽丰收画卷。 春采茶、夏摘花、秋收果、冬育苗,如今在都镇湾镇,一朵朵洁白芬芳的栀子花,成了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花”。
2025-11-27 07:38
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2025年版),共有376项技术入选,其中新增入选186项,与2022年版相比有了大幅更新。
2025-11-26 10:26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近日举办2025年度工作会议暨学术年会。
2025-11-26 10:24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对场景培育开放进行系统部署。看似细微的“场景”二字,实则内蕴驱动产业变革、催生颠覆性技术的巨大能量,是撬动全局创新的重要支点。
2025-11-26 10:22
光明日报北京11月25日电 记者温源从中交集团获悉,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超大型耙吸挖泥船“通浚”轮25日在中国黄海海域成功完成全部海上试验项目,顺利返航停靠江苏启东振华船厂码头。“通浚”轮是我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35000立方米舱容等级超大型耙吸挖泥船,最大舱容达38168立方米,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2025-11-26 10:15
日前,记者来到广西南宁东部新城的宁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这里的机械臂精准协作,生产线正全速运转,每天超10万颗电池下线发往全球。依托面向东盟的比较优势,南宁将新能源电池产业列为核心牵引性产业,以全产业链思维开展精准招商。
2025-11-26 10:13
传统无机颜料虽然色彩稳定,却因重金属添加而存在健康风险隐患。“新型稀土环保颜料的呈色策略突破了传统颜料的局限,其出现及量产不仅解决了传统颜料有毒性、环境污染等问题,还在稳定性和生产成本上展现出显著优势。
2025-11-26 10:06
《办法》明确,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的建设和运行维护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以“合理布局、依法备案、资源共享、保障安全”为原则,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
2025-11-25 09: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