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百余名地质古生物专家齐聚桂林 共促地学科普发展
首页> 地方频道> 科学 > 正文

百余名地质古生物专家齐聚桂林 共促地学科普发展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3-05-10 20:19

  5月10日,开幕式现场。 蒋丰慧 摄

  中新网桂林5月10日电(欧惠兰 蒋丰慧 韦欣李怡慧)5月10日至14日,第六届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研讨会暨地学旅游(桂林·象山)论坛和第三届全国地质古生物博物馆馆长专业培训班在广西桂林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相关科研院所、高校、自然类博物馆、地质博物馆、古生物博物馆、国家地质公园、文旅产业和科技出版界的负责人,围绕推动地质古生物科普工作可持续发展,促进地学旅游产业提质升级开展研讨和培训。

  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王永栋在开幕式上说,桂林是地质古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早在90多年前,以李四光为代表的老一辈地质古生物学家就在桂林地区开展大量的科研考察工作;之后桂林地区的地质古生物研究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这次大会在桂林召开,将进一步发掘和宣传桂林在地质剖面、古生物化石产地、地学旅游等方面拥有的世界级自然遗产。

  5月10日,刘嘉麒院士做题为《火山作用关乎星球形成演变与人类生存》特邀报告。 欧惠兰 摄

  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致辞表示,随着中国地质古生物学的繁荣和发展,中国古生物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发现和新成就;同时,在科学普及、博物馆展览展示等诸多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作为深受民众欢迎的包括地质古生物博物馆在内的地学产业建设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在开展科普宣传和教育、提高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不断涌现的古生物新发现以及日新月异的科技手段更为推动中国古生物科普事业及地学产业的不断发展注入新的理念。

  刘嘉麒表示,为了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地质古生物博物馆及地学产业发展对人才、专业知识和管理等迫切需求,对地质古生物博物馆馆长、骨干及从业者进行专业培训十分必要,这对于造就一批专业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热心地质古生物事业的人才队伍具有现实意义,将有力推动地质古生物学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古生物化石保护事业及地学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开幕式上,颁发了2021年度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十大进展证书。来自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化石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博物馆、高校、文创企业领衔完成的一批极具社会影响力的地质古生物科普成果入选。

  5月10日,到场嘉宾合影留念。 蒋丰慧 摄

  当天,中国古生物学会为天目地学博物空间(桂林)和山东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举行了“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授牌仪式。

  据悉,为期3天的研讨会将从博物馆展陈设计、文创、出版、融媒体、地学旅游和研学等古生物科普领域的最新成果及建设性方案,有力促进地学科普的高质量发展。

  会议期间,参会专家还将赴广西桂林泥盆纪F/F界线剖面和桂林杨堤上泥盆统弗拉阶-法门阶界线剖面进行野外地质考察。

  据了解,本届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研讨会和馆长专业培训班由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桂林市象山区人民政府、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和天目地学博物空间(桂林)联合主办。(完)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 天空之眼瞰雄安:拔地而起的“未来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5月31日,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弧光量子等合作伙伴发布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接入“祖冲之号”同款176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
2023-06-02 10:36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全力发展科技、支持经济建设、捍卫国家安全的主线始终贯穿其中。
2023-06-02 10:34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经过量变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核心技术的突破更是如此,必须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守,长年累月的耕耘,才能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果。
2023-06-02 10:33
研究团队发现,这些小恒星周围三分之二的行星可能会因为主恒星的潮汐力导致其上“寸草不生”,但剩余三分之一的行星可能位于宜居带内。
2023-06-02 09:23
据介绍,长江干线北斗地基增强服务系统还将加密现有气象站观测网,进一步增强长江气象监测的分辨率。
2023-06-02 09:17
进一步提高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规范化水平,科技部近日印发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023-06-02 09:16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份科学应对“烂场雨”天气,抢时抓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对小麦繁种田,要登记品种、面积、农户,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坚决防止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给秋播小麦生产造成安全隐患。
2023-06-01 10:34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希望同学们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不负家长期望,不负党和人民期待
2023-06-01 10:16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31日启动,本次增选名额共79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3名,化学部12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4名,地学部12名,信息技术科学部9名,技术科学部13名,特别推荐领域6名。
2023-06-01 10:15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设计研制的对接机构,为航天员进入空间站搭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太空廊桥”。
2023-06-01 09:52
2023年3月13日12时0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荷鲁斯2号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中科院供图)  遥感卫星在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农田保护、森林防火抢险、地震救灾等方面“大显身手”。
2023-06-01 09:50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来自美国和英国的8位人工智能(AI)专家就这项技术在未来10年将如何改变人们生活进行了预测。这些专家表示,到2030年,AI可以照顾老人、制作电影、授课、提升经济、帮助解决能源危机等。
2023-05-31 10:36
2023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30日举行。“夸父一号”卫星在轨获得国际一流太阳硬X射线图像等系列成果、通用视觉大模型SegGPT、30微米厚度柔性可折叠玻璃、钠离子电池、新一代人造太阳等20项重大科技成果正式发布。
2023-05-31 10:35
近年来,我国锚定科技强国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3-05-31 10:34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2023-05-31 10:28
对话》杂志报道称,地震气枪产生的声音会导致附近动物永久性听力丧失、组织损伤甚至死亡。海军声呐的使用还与加勒比海、欧洲和东亚的几种鲸鱼大规模搁浅有关。
2023-05-30 10:24
通过产业化运作,培育或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种业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2023-05-30 10:23
在29日召开的2023中关村论坛“第三极环境与地球系统科学”论坛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6年来,科考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取得了十大重要进展。
2023-05-30 10: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