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陈俊光:守护好“国宝”红树林 高质量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
首页> 地方频道> 社会 > 正文

陈俊光:守护好“国宝”红树林 高质量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3-04-19 21:00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广东省林业局 供图

  中新网广州4月19日电 题:陈俊光:守护好“国宝”红树林 高质量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

  作者 程景伟 林荫

  红树林,素有“海上森林”“海洋卫士”之称。这种扎根于海岸潮间带的胎生木本植物,既可防风消浪,又能净化海水,还为鱼虾鸟类提供栖息之所。

  “红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日前,广东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陈俊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广东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全面提升林草湿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协同打造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生态画卷,让绿美生态成为普惠的民生福祉,推动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广东样板。

  一群鸟类在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上空飞翔 广东省林业局供图

  保护有力,共筑“红树林之城”

  位于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湖光镇的金牛岛红树林片区,如同一片“海上森林”。在这里,红树林的满目苍翠,让人心旷神怡。人们走木桥,乘绿舟,观飞鸟,相当惬意。

  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张苇称,保护区内的红树林生态修复以自然恢复为主,加上适当的人工干预,让红树林长得更好。“今后我要继续提高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提升红树林保护的精准性与科学性,为红树林保护作出贡献。”张苇说。

  沿海之滨,海风轻拂,绿树摇曳,鸟鸣阵阵。湛江现已成为广东大力保护红树林的一个缩影,为广东省乃至国内红树林保护修复提供了更多典型经验和案例。

  近年来,湛江以建设“红树林之城”为抓手,加强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和集中连片修复,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据介绍,目前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0278.8公顷,其中红树林有林面积7228公顷,占全国红树林总面积的33%,是中国红树林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

  20多年来,湛江种植了将近1500公顷的红树林,给更多生物提供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调查显示,湛江记录到的鸟类种类从2002年的194种提高到今年的312种。

  深圳湾红树林湿地 广东省林业局 供图

  多措并举,“国宝”红树林保护成效显著

  作为全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的省份和红树林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广东现有红树林1.06万公顷,占全国红树林总面积的39.3%;红树植物18科24属27种,占全国红树植物种类的73%。全省沿海14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市均有红树林分布,其中湛江雷州半岛、阳江程村湾、江门镇海湾、珠海淇澳岛、惠州考洲洋等区域较为集中。

  “作为林业生态建设工作者,唯有坚定扛起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政治责任,用行动诠释对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担当。”陈俊光如是说。

  陈俊光介绍,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林业局共同印发《广东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规划》,进行了系统的部署,为科学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质量、全面提升沿海生态安全保障能力、有序增强蓝碳生态系统建设提供了解决方案。

  截至目前,广东已建立以红树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际重要湿地3处、省级重要湿地2处。有红树林分布的自然保护地47个,以红树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5个、国家湿地公园6个。

  陆海统筹,打造绿美广东生态建设靓丽名片

  陈俊光表示,广东将积极探索建设陆海统筹的秀美山川,全面提升红树林等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将红树林保护修复打造成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靓丽名片,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广东贡献。

  同时,广东将全力支持深圳建设“国际红树林中心”,支持中国(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建设,完善国际红树林中心硬件设施;积极拓展红树林保护修复国际交流合作,联合举办国际性、区域性红树林保护论坛等。

  按照《广东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规划》,广东统筹完善红树林保护修复机制、系统强化红树林整体保护、科学实施红树林营造修复等七大任务,深入实施红树林保护工程、红树林质量提升工程、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创建工程等六大重点工程。

  该规划提出,到2025年,广东将营造红树林5500公顷,修复红树林2500公顷,建立4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红树林保有量达到1.61万公顷。(完)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面向公众开放

  • 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览会在京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随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建材行业向更智能、更绿色、更高端方向变革。“通过数字化转型,建材企业可基本实现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运营一体化、客户服务敏捷化,提升决策效率、协同能力和服务水平,快速提升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
2025-07-09 09:40
记者8日从湖南省自然资源厅获悉,通过创新地质找矿理论,经过长期勘探,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鸡脚山矿区已探获超大型蚀变花岗岩型锂矿床,共提交锂矿石量4.9亿吨,氧化锂资源量131万吨。
2025-07-09 09:39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8日晚间发布的通知,今后“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将不得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是将颈部深层淋巴管或淋巴结与邻近的静脉进行吻合的手术,近年来部分医疗机构将其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引发争议。
2025-07-09 09:39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支持企业对标标杆水平和先进水平,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鼓励企业建设极致能效工厂、零碳工厂。
2025-07-09 09:37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依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精确测量了极缺中子原子核硅-22的质量,实验发现硅-22的质子数14是一个新幻数。
2025-07-09 09:3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9:20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研制的全自动水稻覆膜插秧技术装备在江苏省靖江市投入使用,开启了我国水稻覆膜插秧新模式。
2025-07-08 09:11
日前,全球领先的720V高压固态钠盐电池,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建亨奥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量产,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固态钠盐电池商用量产的国家。
2025-07-08 09:10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悉,该委日前制定了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5:05
什么是聚乳酸材料,在取代传统石化基塑料材料方面又有着怎样的优势?本期院士科普,让我们跟随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思,一起走进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的奇妙世界。
2025-07-07 14:19
科技的力量正让农民从传统体力劳动者向掌控全局的智慧决策者转变。
2025-07-07 12:33
在未来数十年,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大多数职业的必备技能,并深刻影响就业市场。作为经济土壤中的“超级肥料”,新技术既带来传统岗位的替代,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
2025-07-07 09:12
抽水蓄能机组主要由发电电动机和水泵水轮机组成,利用山上山下两个水库进行水能和电能相互转换。
2025-07-07 09:11
回溯歼—10飞机研制历程,从立项、首飞到定型,历经数十载,“三滴油”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更加说明创新需要点滴用心、长期耕耘。
2025-07-07 09:10
从微小的夸克到浩瀚的宇宙,从生命的密码到自然的规律,科学这双“慧眼”不断重新定义着“可见”与“可知”的边界。从墓室中的真菌到实验室里的潜在新药,科学家用一套跨学科方法挖掘出这个隐藏在自然界的分子宝藏。
2025-07-07 09:08
在6日开幕的中国科协年会上,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正式发布。这凝聚科技界智慧的30项问题、难题“锁定”了哪些前沿领域的核心赛道?其遴选标准蕴含着怎样的科学智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丛斌、邹冰松、王小云、陈坚四位院士。
2025-07-07 03:10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日在北京开幕。除收录标准的优势外,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还根据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的习惯,对所收录期刊进行了学科分类。
2025-07-04 09:55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