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宁夏打捆外送“风光火” 走出能源转型新路子
首页> 地方频道> 科学 > 正文

宁夏打捆外送“风光火” 走出能源转型新路子

来源:科技日报2023-01-13 09:46

  近日,数据显示宁夏累计外送电量达到6002亿千瓦时。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宁夏贯彻国家能源战略部署,先后建成投运至山东、浙江两条电力外送“大动脉”,在全力保障宁夏电力可靠供应的同时,将电力打包送至十几个省份。

  “宁电外送”累计电量突破6000亿千瓦时,是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全力服务地方能源转型、助力能源绿色低碳高效利用的硕果。

  成为国家“西电东送”重要送端

  2003年,随着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建设,宁夏煤炭年开采量从百万吨级直接跃至千万吨级。

  此时,国家“西电东送”战略的提出为西部省区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为进一步提升煤炭的附加值,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决定修建跨省“送电”通道,也就是通过将煤转化成电能的方式,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带动宁夏经济效益增长。

  2011年2月28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宁东—山东±66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建成投运,由此开启宁夏大规模电力外送新纪元。

  2016年8月24日,灵武—浙江绍兴±800千伏灵绍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成投运,为宁夏创建全国首个新能源示范区打下了坚实基础。

  十余年间,宁夏已经成为国家“西电东送”战略的重要送端,为保障华北、华东地区电力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当地创造各类经济效益超1300亿元,增加就业岗位5万多个。

  “同时,我们依托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把外送电范围由最初的山东、浙江扩展至上海、重庆、湖北等十几个省份,外送电量连续6年实现了百亿级阶梯式增长。”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测算,宁夏累计外送电量相当于就地转化近2.4亿吨标准煤,减排59820万吨二氧化碳、16320万吨碳粉尘、900万吨氮氧化物,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保障全国能源安全的“稳定器”

  确保内供外送“双线作战”,科技是利器。记者从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获悉,该公司不断探索创新,自主开发了户外单站型巡检机器人、继电小室S型轨道机器人、多种类智能机器人,进一步推动管理精益化和管控智能化,实现人工、智能双重巡检。

  同时,企业积极推进“两制两军事”,全面落实“设备主人制”,加速推进“全科医生制”,从严开展“运维准军事”,积极推动“应急准军事”,将设备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两条直流通道能量可用率、运行效率均居全国前列,年利用小时数超过8000小时。

  支撑大电网平稳运行,保障全国能源安全,宁夏要发挥“稳定器”作用。

  去年夏季,少雨、高温的极端天气导致华东、华中、西南多个省份电力供应持续紧张,对当地电网供电保障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着眼大局,加大了跨区跨省支援力度,服务全网电力保供。”据了解,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迎峰度夏期间全力保障向山东的电力供应,积极支持华北地区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用电,2021年8月累计送电量约18亿千瓦时。同时,宁夏电网还增送川、渝电量4亿千瓦时,高峰时段支援电力100万千瓦,增加川渝保供电力40万千瓦,最大程度地缓解了西南地区保供电压力。

  将清洁能源持续送往全国各地

  自2012年成为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以来,宁夏就被赋予了更大使命。国家先后出台《支持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实施方案》《支持宁夏能源转型发展的实施方案》,积极推动宁夏清洁能源送向全国。

  湖南因缺电严重急需省外送电,成为宁夏第三条电力外送通道落点首选。2021年初,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向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建议,建设宁夏至华中(湖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助力宁夏探索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路径。

  2021年年底,该工程正式纳入国家电力“十四五”规划。2022年11月3日,宁夏—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收口报告评审会议召开,“宁电入湘”工程建设方案正式确定。

  作为国家第一条以开发宁夏沙漠光伏大基地、输送新能源为主的特高压输电通道,这条通道的建设为宁夏电网带来了第三次重大发展机遇。

  线路途经宁夏、甘肃、陕西、重庆、湖北、湖南等五省一市,全长1467千米,预计年新增送电量400亿千瓦时,将从根本上解决宁夏新能源并网消纳难题,每年输电直接收益达到40亿元以上,拉动宁夏电力投资1000亿元以上,预计每年可节约标煤消耗6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600万吨。

  以前输火电,现在输绿电,宁夏通过“风光火”打捆外送,闯出一条能源转型新路子。(本报记者 王迎霞 通 讯 员 李莹洁 祁玉金 包兆鑫)

[ 责编:邱晓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欧青年对话会2025”在京举行

  • 山东东营:河海交汇的湿地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