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科院团队30年接力研究 完整呈现4.1亿年前玉海翼角鱼全貌
首页> 地方频道> 科学 > 正文

中科院团队30年接力研究 完整呈现4.1亿年前玉海翼角鱼全貌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2-11-01 11:00

中科院团队30年接力研究完整呈现4.1亿年前玉海翼角鱼全貌

  玉海翼角鱼生态复原图。 杨定华 绘图

  中新网北京11月1日电 (记者孙自法)记者11月1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获悉,该所四代古鱼类学家薪火相传、接力研究30年,最新完成对产自云南曲靖“古鱼王国”、约4.1亿年前盔甲鱼类“玉海翼角鱼”新化石材料的深入研究,终于使玉海翼角鱼的全貌得以完整呈现,并填补了盔甲鱼类解剖学信息的空白。

玉海翼角鱼复原图。 郭肖聪 绘图 摄

  玉海翼角鱼复原图。 郭肖聪 绘图

  这项古鱼演化研究重要成果论文,近日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解剖学记录》(The Anatomical Record)上在线发表。

  论文通讯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盖志琨研究员表示,这次通过对“古鱼王国”16件新发现采集的玉海翼角鱼化石标本进行研究分析,首次揭示出盔甲鱼类食道与背大动脉的位置关系,解开了七鳃鳗、骨甲鱼类背主动脉和食道向右漂移的不对称之谜。此次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盔甲鱼类解剖学信息的空白,有助于理解盔甲鱼类的内部解剖,同时对探讨七鳃鳗、盔甲鱼类、骨甲鱼类和有颌脊椎动物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理解有颌类关键特征的起源与演化具也有重要的意义。

盔甲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地史分布。 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图

  盔甲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地史分布。 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图

  据论文第一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硕士毕业前往英国留学的孟馨媛介绍,这次研究的16件玉海翼角鱼化石新标本,是研究团队自2018年以来多次对云南曲靖徐家冲村徐家冲组化石点实地考察所得,保存有玉海翼角鱼许多新的形态学信息,包括角与内角之间的头甲边缘呈锯齿状、具中横联络管的残迹、葫芦形的口鳃窗、六对鳃囊等。

玉海翼角鱼化石照片。 盖志琨 摄

  玉海翼角鱼化石照片。 盖志琨 摄

  玉海翼角鱼主要特征在真盔甲鱼目中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对盔甲鱼类新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翼角鱼属、三尖鱼属与镰角鱼属的亲缘关系更近,它们构成一个单系类群三尖鱼科,而真盔甲鱼属、西屯鱼属和盾鱼属则构成另一个单系类群真盔甲鱼科,分别占据了不同的形态空间。

一些关键特征在脊索动物中的演化。 孟馨媛 绘图 摄

  一些关键特征在脊索动物中的演化。 孟馨媛 绘图

  过去由于保存和化石稀缺的局限,学界对盔甲鱼类腹面以及内部解剖特征知之甚少,而玉海翼角鱼新标本清楚的保存了腹面的关键形态学信息,是第一个明确揭示食道和背大动脉位置关系的关键化石。同时,玉海翼角鱼化石新标本研究还将盔甲鱼类的内部解剖与骨甲鱼类、现生的无颌类七鳃鳗以及有颌类软骨鱼类进行对比,重新梳理了七鳃鳗、盔甲鱼类、骨甲鱼类与有颌类的共近裔性状。

2018年玉海翼角鱼野外发掘采集现场。 盖志琨 摄

  2018年玉海翼角鱼野外发掘采集现场。 盖志琨 摄

  盖志琨说,20世纪90年代初,他的老师朱敏院士师从张弥曼院士刚刚获得博士学位,在云南曲靖地区进行野外地质调查时,首次发现玉海翼角鱼化石,1992年发表研究成果并正式命名玉海翼角鱼,属名指示其具有一对侧向延伸的翼状的角,种名则赠予盔甲鱼类研究奠基人刘玉海先生,但遗憾的是当时该标本仅有一件,并没有保存头甲腹面的形态学特征。

玉海翼角鱼化石照片。 盖志琨 摄

  玉海翼角鱼化石照片。 盖志琨 摄

  2018年,中科院古脊椎所与曲靖师范学院联合组建由朱敏院士领衔的自然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以加强对曲靖古鱼化石的挖掘与保护力度,并于当年在30年前玉海翼角鱼首次发现化石点持续开展野外发掘采集工作,在化石层又发现包括16件玉海翼角鱼新标本在内的大量早期脊椎动物化石,并通过长时间深入研究分析,获得本次重要成果并发表。

1987年早期脊椎动物国际研讨会在中国举行,刘玉海先生(右一)与中外同行专家合影。 Gavin Young(澳大利亚) 供图

  1987年早期脊椎动物国际研讨会在中国举行,刘玉海先生(右一)与中外同行专家合影。 Gavin Young(澳大利亚) 供图

  据了解,古鱼类学家刘玉海1935年出生于山东滕州,1957年9月南开大学毕业后到中科院古脊所工作,与张弥曼、王俊卿、王念忠、张国瑞、刘时蕃等一起成为新中国最早一批从事泥盆纪古鱼类研究的学者,被尊称为“泥盆纪六君子”。20世纪60年代初,刘玉海就在云南曲靖的泥盆系开展野外工作,并首次对所发现中国的盔甲鱼类进行系统古生物描述,被誉为“盔甲鱼类研究第一人”。2022年3月,刘玉海先生在北京去世。(完)

[ 责编:丛芳瑶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村BA”总决赛决出冠军

  • 数字科技赋能文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规划》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为数字中国建设锚定了新时期发展方位,为加快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谋划了战略路径。
2023-03-28 04:30
创新型人才起步在大学,奠基在大学,大学教育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根铸魂、启智储能。
2023-03-28 04:40
建设数字中国,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一环。适应科技发展趋势、以数字化促进发展水平提升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
2023-03-28 04:30
此次,科研团队对我国西北地区约1.7亿年前的一种侏罗纪远古植物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
2023-03-28 03:40
解伟介绍,该研究基于“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的原则,开发大型农业生产布局优化模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个维度开展单目标或多目标优化。
2023-03-28 03:40
在全人工繁殖、实验室环境仿自然繁殖的成功突破基础上,积极探索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开展相关试验活动。
2023-03-28 09:06
他们深爱着这一切。记者采访时,看到考古队员们喜欢放置各种水下设备当作纪念品。即使在北京办公室的咖啡机旁,也要放一个考古船的模型。倒一杯水的时间,思绪便能回到那些水底的高光时刻。
2023-03-28 04:40
细胞可以通过命运决定过程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并完善自身功能。
2023-03-27 10:41
地球的历史,浓缩在自然博物馆中。
2023-03-27 10:06
近日,一蛙类新物种在浙江省舟山群岛被发现,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园庭教授研究团队历时十年开展的两栖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03-27 10:03
芯片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芯片速度的提升得益于晶体管的微缩,然而当前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逐渐接近其本征物理极限。
2023-03-27 10:02
实用的知识技能、良好的实践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室。
2023-03-27 10:00
2023 年 3 月 26 日,“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 CCTV-1 播出,现场揭晓 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
2023-03-26 17:17
近日,由中国科协、中央网信办、科技部联合指导,科普中国、学习强国、中国科普网、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新华网、央视频、光明网、抖音、快手、新浪、知乎、哔哩哔哩、网易、腾讯等 14 家网络平台在“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上,共同启动 2023 年科普短视频创作联合行动。
2023-03-26 17:16
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上海科技馆将自3月31日晚闭馆后启动其开放运行20余年来最大规模的系统化升级改造。上海科技馆自2001年12月18日正式向公众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逾8000万人次,是最热门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2023-03-25 18:54
在北京亦庄,乘客已经能通过手机约来一辆没有安全员、真正的无人驾驶“出租车”。
2023-03-24 10:55
工业和信息化部23日公布,截至2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238.4万个,比上年末净增7.21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1.9%,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
2023-03-24 10:32
因京剧与无线电结缘,学京剧要苦练扎实基本功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王小谟后来的科研之路。 在这样煞费苦心设计的人才培养机制下,王小谟还任命当时年仅30岁的曹晨担任某型预警机的副总师。
2023-03-24 10:14
新世纪之交,在南平,茶文化还与“科技特派员”这一新生事物相互交织,共同在闽北大地奏响茶山新曲。
2023-03-24 09:57
从蒸汽机到动力电池,从电子管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回顾人类科技发展史,技术创新进步从来都是一个不断优化迭代的过程。
2023-03-24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