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 如何精准有效防治?
首页> 地方频道> 科学 > 正文

中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 如何精准有效防治?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09-21 16:17

  目前,中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威胁本地物种和生态系统——

  向外来物种入侵说“不”

  一种名叫“鳄雀鳝”的怪鱼让专业人员围捕了好几天;看起来明艳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却有“生态杀手”的绰号;“个头比田螺大,产的卵是粉色的”,福寿螺在田间地头随处可见……近期,外来物种入侵的话题引发热议。

  外来物种是怎么入侵的?危害有多大?如何精准有效防治?今年8月1日起,《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专家建议,应当从源头入手加强监管,严控外来物种入境,共同构筑生物安全屏障。

  外来入侵物种知多少?

  ——在中国已发现的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中,215种已入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威胁当地物种和生态系统

  “这是什么怪鱼?能不能吃?”“长得很凶,会不会伤人?”近日,全国多地先后报告发现鳄雀鳝。对这一外来入侵的新物种,不少人很好奇。

  鳄雀鳝来者不“善”。据介绍,鳄雀鳝原产于北美洲,是一种淡水巨型食肉鱼。它是北美7种雀鳝鱼中最大的一种,能长到3米,繁殖能力极强,“胃口极大”,只要是水里的活物几乎通吃,坚硬的鱼鳞足以让它免受各种凶猛食肉动物的威胁。其肉质有剧毒,不可食用。

  “鳄雀鳝作为一种外来入侵物种,进入国内后处在水生食物链的顶端。”农业农村部外来入侵生物防控重点实验室主任刘万学说,“一旦其进入了天然水域,很可能使当地的水体生态系统遭受灭顶之灾。”目前,各地已发起围捕鳄雀鳝的运动。

  类似鳄雀鳝的外来入侵物种还有很多,有的就分布在城市居民区。“每次下完暴雨,花坛的枯叶下就会出现许多褐云玛瑙螺,也就是俗称的‘非洲大蜗牛’。”家住深圳的张木岑对记者说,“据说这种螺跟福寿螺一样,有上百种寄生虫和细菌,是外来入侵物种。我家小孩有时候在公园玩耍,我都会叮嘱她千万不要碰这种螺。”

  何为外来物种入侵?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定义,外来物种是在自然和半自然的生态系统和生境中建立的种群,当其改变和危害本地生物多样性时,就是一个外来入侵物种,其造成的危害就是外来生物入侵。据统计,约有10%的外来物种能在新的生态系统中自行繁殖,可自行繁殖的外来种中约10%能造成生物灾害而成为外来入侵物种,即1%的外来物种成为外来入侵物种。

  中国是遭受外来物种入侵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生态环境部去年5月发布的《2020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全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71种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或具有潜在威胁,并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在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当中,最多的是入侵植物,有370种,占到一半多;其次是动物,有220种,占到1/3。

  “入侵物种对国内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等造成了严重危害。”刘万学说,“外来物种入侵是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物种灭绝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威胁全球粮食安全的因素之一。”

  危害有多大?

  ——近十年来,中国入侵物种增加迅速,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生物污染,危害农林经济发展

  外来入侵物种是怎么进入中国的?

  据介绍,外来入侵物种的来源分为自然扩散、无意引入和有意引进。

  无意引入一般是随国际贸易无意进入中国,比如随苗木和插条引进的杨树花叶病毒、随进口粮油、货物或行李裹挟偶然带入的长芒苋和通过自然扩散从东南亚进入中国的紫茎泽兰等。“近10年来,中国入侵物种增加迅速,平均一年增加2种。主要原因是随着国内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与国外的经贸、交通、文化、旅游等交流频繁,大量货物、人员涌入国内,明显增加了携带入侵机会。”河南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徐新杰说。

  另一种则是有意引进,比如作为蔬菜引进的尾穗苋、茼蒿,作为观赏物种引进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巴西龟,作为药用植物引进的洋金花,作为养殖品种引入的福寿螺、牛蛙、克氏原螯虾(小龙虾)等。

  徐新杰提醒,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饲养异型宠物的人快速增加,电商网络交易平台也迅速发展,线上线下购买更加方便,异型宠物通过弃养、放生、逃逸扩散到了自然环境,也会造成不可预见的物种入侵。

  “饲养异宠关乎个人喜好,也关乎生态安全。”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些宠物爱好者从国外非法网购国内没有自然分布的新奇异宠,不仅可能携带动植物疫病疫情,而且由于没有天敌压制,一旦逃逸或被遗弃,极有可能破坏生态系统。由此可见,异宠行业潜在的外来物种入侵风险不容小觑,防范工作不能大意。

  外来入侵物种危害有多大?

  一是可能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生物污染,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马方舟介绍,大多数外来物种成功入侵后会大爆发,造成严重的生物污染。“例如,外来物种巨藻和北美海蓬子可与我国东南沿海的土著盐生植物红树林进行生态位竞争,造成红树林资源减少甚至灭绝,进而严重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马方舟说,“此外,有些外来入侵物种还会与本土的相关近源种杂交,干扰并污染本土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二是易引发生态灾难,危害农林经济发展。马方舟介绍,例如原产北美的美国白蛾1979年侵入中国,仅辽宁省的虫害发生区就有100多种本地植物受到危害。“再如位列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之中的烟粉虱,是大田作物的主要入侵害虫,能够传播70多种病毒。烟粉虱已经扩散至全国大部分地区,每年受害作物面积高达几千万亩。”马方舟说。

  三是有可能危害人类牲畜健康。例如,豚草花粉可导致“枯草热”;福寿螺可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在人体内感染,严重者可致痴呆甚至死亡;牲畜误食紫茎泽兰茎叶后,会腹泻和气喘,花粉及瘦果进入牲畜的眼睛和鼻腔后,会引起糜烂流脓,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怎么防治?

  ——从源头预防,强化口岸防控,分类实施治理修复

  中国始终重视外来物种入侵防治,于2003、2010、2014和2016年分四批公布了《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防治力度逐年加大。今年4月22日,农业农村部第四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经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海关总署同意,今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办法》对外来入侵物种源头预防、监测预警、治理修复等方面作出规定,从各个环节进一步加强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构建全链条防控体系。“《办法》的出台使防范外来物种入侵有法可依,为做好我国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刘万学说。

  今后如何防范管理外来物种入侵?

  首先是规范引种管理。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因品种培育等特殊需要从境外引进农作物和林草种子苗木、水产苗种等外来物种的,应当依据审批权限办理进口审批与检疫审批。属于首次引进的,引进单位应当进行风险分析,并向审批部门提交风险评估报告。

  同时,《办法》提出,海关应当加强口岸防控,对非法引进、携带、寄递、走私外来物种等违法行为进行打击,对发现的外来入侵物种依法进行处置。

  此外还将加强境内检疫。县级以上农业农村、林业草原主管部门加强境内跨区域调运农作物和林草种子苗木、植物产品、水产苗种等检疫监管,防止外来入侵物种扩散传播。

  既要做好防范,也要治理修复。依据《办法》,对外来入侵植物的治理,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其苗期、开花期或结实期等生长关键时期,采取人工拔除、机械铲除、喷施绿色药剂、释放生物天敌等措施。对外来入侵病虫害的治理,应当采取选用抗病虫品种、种苗预处理、物理清除、化学灭除、生物防治等措施,有效阻止病虫害扩散蔓延。对外来入侵水生动物的治理,应采取针对性捕捞等措施,防止其进一步扩散危害。

  “不管它是否有入侵特性,对于外来物种,未经批准都不得擅自引进,更不能随意丢弃。”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生物安全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引进、释放或者丢弃外来物种;长江保护法规定,禁止在长江流域开放水域养殖、投放外来物种或者其他非本地物种种质资源;刑法规定,违反国家规定,非法引进、释放或者丢弃外来入侵物种,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孔德晨

[ 责编:丛芳瑶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逐梦海天 青春滚烫——记海军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

  • 创新潮涌链博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意大利实验室到西北农学院,从抗战时期到和平年代,周尧用70年时光让中国昆虫学从5%的定名权走向自主。
2025-07-18 09:06
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今年6月,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到15.3件,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的12件目标。
2025-07-18 09:04
而在此次观测中,天文学家发现,在HOPS-315及其周围的原始星盘中,不仅存在固态的结晶矿物,还存在气态的一氧化硅。
2025-07-18 09:04
旨在充分发挥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推动“溯源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使计量成为促进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器和引擎。
2025-07-18 09:04
该所作物耐逆性调控与改良创新团队日前联合国内外研究机构,构建了首个水稻的多器官单细胞多组学图谱,
2025-07-18 04:30
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其活动通过总辐射、紫外辐射、高能粒子沉降等多种形式影响地球大气。近年来,我国夏季降水雨带呈现出持续北移的趋势。
2025-07-18 04:30
人机语言交互的“温度”,其核心在于能否实现情感共鸣、文化适配与价值传递。语言不仅是信息符号,更是心灵沟通的桥梁。为冰冷的代码注入人文温度,需在技术突破与设计理念上双轨并进。
2025-07-17 04:30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团队,基于海洋沉积物中的黑碳记录,重建了过去30万年以来东亚北部的古火演化历史,结合欧洲、东亚、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区域的记录以及考古遗址大数据,发现现代人类大规模用火始于约5万年前。
2025-07-17 04:30
在飞行器大家庭中,有一类特别的成员——翼伞。它们没有刚硬的机翼,却凭着一片巨大柔软的“翅膀”,借助风力优雅地翱翔于天际;它们结构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空气动力学的精妙智慧。翼伞是融合古老降落伞原理与现代智能科技的独特柔性无人飞行器,包含翼、控制系统、负载,如果加上推力系统,就可化身为伞翼无人机。
2025-07-17 04:30
近年来,移动电源行业呈现出较为迅速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移动电源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2025-07-17 03:55
由该院枸杞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编制的《枸杞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获得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通过。
2025-07-17 04:00
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单细胞水平上成功解密了拟南芥叶片衰老的过程。
2025-07-16 10:44
不只是产量最大,“深海一号”大气田还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7-16 10:42
我国正研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该标准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从“样板间”走向宏大队伍的基础。
2025-07-16 10:39
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加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建设,开展广泛培训,目前总人数已达115万人。
2025-07-16 10:25
为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2025-07-16 10:23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