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专家分析近期高温天气四大焦点
首页> 地方频道> 社会 > 正文

专家分析近期高温天气四大焦点

来源:新华社2022-08-13 23:50

  新华社北京8月13日电 题:专家分析近期高温天气四大焦点

  新华社记者黄垚

  今年入夏以来,我国高温日数多、覆盖范围广、多地最高气温破历史极值,中央气象台13日继续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中国气象局当天启动高温三级应急响应。持续高温天气极端性如何?原因和影响有哪些?是否会成为常态?

  焦点一:近期高温天气情况如何?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介绍,7月下旬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等地出现范围较大、强度较强的高温天气。8月12日,中央气象台发布今年首个高温红色预警;截至13日,中央气象台已连续24天发布高温预警。

  数据显示,7月以来,浙江全省35℃以上高温日数平均有31天,38℃以上平均16天,均为历史同期最多;重庆全市平均高温日数达29.3 天,为1951年以来同期第2多;上海今年35℃以上高温日数共40天,40℃以上高温日数为6天。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陈丽娟表示,目前区域性高温过程还没有超过2013年,但未来两周南方高温天气仍将持续。根据预测,此次区域性高温过程持续时间将超过2013年的62天,成为1961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高温过程,今年高温天气综合强度可能将为1961年有完整记录以来最强。

  焦点二:预计高温红色预警将持续多久?

  据陈涛介绍,中央气象台发布高温红色预警的标准为:过去48小时,4个及以上省份的部分地区连续出现最高气温达40℃及以上,且预计上述地区未来仍将持续。

  “从12日的预报过程来讲,首先根据监测,四川、重庆、浙江、江苏以及湖北等地的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持续性的40℃以上高温天气。同时通过对大气环流的分析,预计未来四川盆地到长江中下游这一带地区,仍然会有范围较大、强度较强的高温天气。”陈涛说,初步预计未来4到5天高温天气仍将满足红色预警的发布标准,中央气象台将持续跟踪天气实况和预报发展,及时进行滚动更新预报预警。

  焦点三:持续高温天气成因有哪些?会否成为常态?

  陈丽娟说,夏季出现高温热浪事件,从气候态角度来讲是正常的。但今年夏季高温热浪事件持续的时间、强度和影响范围,都已经达到非常强的水平。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和后期预测,今年6月以来我国出现的罕见高温天气,有可能达到196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的一次高温事件。

  陈丽娟分析,从影响气温最直观的因素——大气环流特征来看,今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且西伸,同时其南、北边界均外扩,范围非常大。“类似今年这样的高温酷暑,在以后的夏季出现频率可能较高。”陈丽娟说,气候变化背景下,高温热浪事件将成为一个常态。此外,今年高温天气开始早、结束晚、持续时间长,这种特征在未来可能也会越来越显著。

  不仅是我国高温频发,入夏以来,北半球多地出现高温热浪事件,法国、西班牙、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多个城市刷新高温纪录。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最近50年全球变暖正以过去200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气候系统不稳定性加剧。进入21世纪以来,北半球夏季高温热浪事件日渐频繁。

  焦点四:高温影响下旱情如何?

  受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影响,长江流域部分地区旱情快速发展。水利部11日发布旱情通报称,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6省市耕地受旱面积967万亩,有83万人因旱供水受到影响。水利部针对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6省市启动干旱防御Ⅳ级应急响应。

  水利部向相关省市水利部门发出通知,要求提早采取抗旱措施,减轻干旱影响和损失。同时,组织编制长江流域应急水量调度方案,针对重点旱区逐流域提出调度措施,并提前谋划三峡、丹江口等51座主要水库调度,为抗旱储备水源。

  陈丽娟表示,秋季长江流域降水偏少的可能性仍然较大,尤其是中下游地区可能出现夏秋连旱。气象部门将继续加强监测预测,及时滚动订正预测意见。

  旱情之外,部分地区也出现不同程度汛情。近期东北地区正处于防汛关键期,松辽流域部分河段持续超警;受降雨及高温融雪影响,塔里木河干流及其支流叶尔羌河等21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流量以上洪水……

  目前仍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各地应提前做好洪水干旱各项应对工作。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香港举行“体育力量 闪耀香江”大型无人机表演

  • 银川:做好供热保障 群众温暖过冬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