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二十载不断创新 他们使科技在高原落地生金
首页> 地方频道> 科学 > 正文

二十载不断创新 他们使科技在高原落地生金

来源:科技日报2022-06-01 15:49

  【科特派西北实践③】

  线上线下、寒来暑往,这些高原专家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献技于民。为有效地促进科研成果与生产紧密结合,使研究成果与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他们在生产一线开展科技培训,进行现场指导,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近日,青海省科技厅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印发通知,要求“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以科技特派员管理服务平台为核心,通过视频双向互动、线上指导培训等方式,开展非接触式精准技术培训和服务,就近就便组织指导基层农技人员、乡土人才开展生产。同时进一步整合优化基层科技创新资源布局,着力解决一批制约青海乡村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帮扶打造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性的乡村企业、合作社,助力全省乡村产业和人才振兴。

  近年来,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通过发展土豆产业,促进百姓增收。图为该县威远镇卓扎滩村村民在收获土豆。新华社记者 吴刚摄

  从无到有、由小及大,继往开来、送技田间。岁月交替间,科技特派员制度已在青海走过20年。在田间、在温室、在畜棚、在草原,20年来一批又一批青海科技人才走出实验室,将科技创新成果深植泥土间。作为青海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这一支特殊的专家队伍,二十载致力于为青海农牧业发展献计献策,为推进高原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试点探索,科技“排头兵”提供智力支撑

  青海省幅员辽阔、地广人稀,全省耕地面积54.22万公顷、草场总面积3645万公顷,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农牧业要发展,必须发挥制度“先手棋”和科技“排头兵”作用。

  青海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处长王洁渊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20年间,青海科技特派员制度历经了几个阶段。2002年至2013年,青海省设立科技特派员计划,12年间累计投入资金1400万元,支持科技特派员项目450余项,培训农牧民约1.8万人次。2014年至2020年,科技部“三区”人才专项和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启动,该省将科技部“三区”人才全部认定为省级科技特派员。7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56亿元,选派科技特派员7177人次,服务企业、合作社和农民协会等机构1105个,创办领办企业、合作社等93个,引进新品种560个,推广新技术410次,举办各类培训班516期(次),培训农牧民约2.44万人(次)。目前,青海省科技特派员总数约1500人,其中“三区”科技特派员1000人,信息科技特派员500人,以信息化为核心的青海农牧区科技服务模式初步形成。

  如今,科技特派员制度与队伍不断健全,科技特派员已在青海高原呈燎原之势。“青海造”春油菜、马铃薯推广辐射全国,牦牛、黑藏羊良种繁育高质高效……数不胜数的创新成果,由科技特派员从实验室带到田间地头,转化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

  记者从青海省科技厅获悉,2021年,青海建成青杂13号、15号春油菜有机种植基地1.6万亩和年产2万吨高端油脂精深加工生产线。专用型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增至5500余亩,商品马铃薯在海拔3600米的玉树囊谦地区试种成功,亩产达3406公斤。青稞高产、早熟、抗倒伏专用品种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进展顺利,昆仑系列品种平均亩产从164公斤提高到217公斤。

  改革创新,生产一线开展科技服务

  眼下正值青海省西宁市马铃薯、露地蔬菜等农作物种植和小麦、油菜等农作物田间管理进入关键时期。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西宁农业科技专家无法深入到田间地头、生产一线开展手把手、面对面的科技服务。

  农时农事不能误,连日来,西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微信公众号“专家在线”服务窗口、微信工作群等多种方式,请科技特派员及时为企业开展农业科技服务。高级农艺师景慧利用微信群发布西宁市主要农作物提单产保稳产栽培技术要点,为企业协调甘蓝、大葱种苗;高级农艺师王淑英为涉农企业协调马铃薯种植所需农资和农产品销售通行证;西宁市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胡小朋利用在线会议开展《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线上大讲堂,利用“专家在线”指导田家寨大葱种植;研究员陈来生利用“专家在线”远程查看青海卡约初禾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草莓育苗车间播种育苗过程、水肥处理生产情况,就企业规模化草莓育苗栽培及种植管理问题在线指导,制定草莓生产技术服务方案,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难题。

  线上线下、寒来暑往,这些高原专家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献技于民。为有效地促进科研成果与生产紧密结合,使研究成果与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他们在生产一线开展科技培训,进行现场指导,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让青海科技特派员制度“下沉”田间地头,落地生金。

  20年来,科技特派员献计于民、进行科技服务的事迹在青海省随处可见,由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舰带领的专家团队,开展马铃薯脱毒和育种研究,建立了国内领先的马铃薯四级种薯生产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在青海省累计推广种植脱毒马铃薯1500余万亩,青海省也成为全国四大育种基地之一,其中“青薯9号”仅一个品种在全国推广总量达53.3万公顷,带动增收超过30亿元。

  时代使命,“科特派工作站”助力乡村振兴

  青海省农牧业科研人员总量严重不足、科技资源分布不均衡、不充分,服务质量难以保障;地处偏远,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高,科研基础薄弱。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青海的科技特派员制度亦显现出短板。面对新时代赋予科技特派员的新使命,青海省科技厅于2021年9月30日发布《青海省科技厅关于扎实推进科技特派员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强化“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科技小院”为核心的基层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布局,着力构建从单兵作战到集团作战,从单项技术到集成技术,从短期流动服务到长期固定服务,从单一示范点到区域示范集群的科技特派员全产业链服务新模式。

  据介绍,青海省将加大科技特派员认定、选派精准度,形成省级科研人员(含省外技术专家)+基层推广人员+基层企业(合作社)的立体化科技特派员人才体系。到2025年,形成一支800人左右的稳定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实现对国定、省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重点产业的全覆盖服务。青海省累计支持科技特派员基层产业专项项目100个以上,项目覆盖企业(合作社)100家以上,推广转化农牧业新技术、新成果100项以上,示范带动农牧户10000户以上。

  “组团”向农牧民送技术,青海省已有实践先例,并在继续探索、推广。青海大学高原食用菌科研团队从事珍稀食用菌在青海省内的科研、示范和推广工作,通过科技特派员机制创新,凝聚了来自青海大学、西北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相关单位研究和技术骨干十余名。团队成员长期致力于食用菌的基础生物学和产业发展研究,以高原气候与羊肚菌生长发育环境要素的需求适配为重点,持续开展栽培技术体系优化,成功在青海省部分地区实现了设施两季栽培。先后承担了“羊肚菌高原设施高产栽培技术集成示范”“食用菌高原设施及仿生栽培技术推广示范”“高原羊肚菌栽培生长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等项目,在高原食用菌菌种选育、菌种生产、栽培体系优化方面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截至目前,团队培育的QJ系列六妹品种已累计在该省推广种植440余亩,新增产值1500余万元。(新华社记者 郑良 周义 吴剑锋)

[ 责编:邱晓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村BA”总决赛决出冠军

  • 数字科技赋能文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规划》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为数字中国建设锚定了新时期发展方位,为加快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谋划了战略路径。
2023-03-28 04:30
创新型人才起步在大学,奠基在大学,大学教育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根铸魂、启智储能。
2023-03-28 04:40
建设数字中国,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一环。适应科技发展趋势、以数字化促进发展水平提升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
2023-03-28 04:30
此次,科研团队对我国西北地区约1.7亿年前的一种侏罗纪远古植物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
2023-03-28 03:40
解伟介绍,该研究基于“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的原则,开发大型农业生产布局优化模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个维度开展单目标或多目标优化。
2023-03-28 03:40
在全人工繁殖、实验室环境仿自然繁殖的成功突破基础上,积极探索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开展相关试验活动。
2023-03-28 09:06
他们深爱着这一切。记者采访时,看到考古队员们喜欢放置各种水下设备当作纪念品。即使在北京办公室的咖啡机旁,也要放一个考古船的模型。倒一杯水的时间,思绪便能回到那些水底的高光时刻。
2023-03-28 04:40
细胞可以通过命运决定过程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并完善自身功能。
2023-03-27 10:41
地球的历史,浓缩在自然博物馆中。
2023-03-27 10:06
近日,一蛙类新物种在浙江省舟山群岛被发现,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园庭教授研究团队历时十年开展的两栖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03-27 10:03
芯片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芯片速度的提升得益于晶体管的微缩,然而当前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逐渐接近其本征物理极限。
2023-03-27 10:02
实用的知识技能、良好的实践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室。
2023-03-27 10:00
2023 年 3 月 26 日,“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 CCTV-1 播出,现场揭晓 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
2023-03-26 17:17
近日,由中国科协、中央网信办、科技部联合指导,科普中国、学习强国、中国科普网、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新华网、央视频、光明网、抖音、快手、新浪、知乎、哔哩哔哩、网易、腾讯等 14 家网络平台在“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上,共同启动 2023 年科普短视频创作联合行动。
2023-03-26 17:16
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上海科技馆将自3月31日晚闭馆后启动其开放运行20余年来最大规模的系统化升级改造。上海科技馆自2001年12月18日正式向公众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逾8000万人次,是最热门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2023-03-25 18:54
在北京亦庄,乘客已经能通过手机约来一辆没有安全员、真正的无人驾驶“出租车”。
2023-03-24 10:55
工业和信息化部23日公布,截至2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238.4万个,比上年末净增7.21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1.9%,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
2023-03-24 10:32
因京剧与无线电结缘,学京剧要苦练扎实基本功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王小谟后来的科研之路。 在这样煞费苦心设计的人才培养机制下,王小谟还任命当时年仅30岁的曹晨担任某型预警机的副总师。
2023-03-24 10:14
新世纪之交,在南平,茶文化还与“科技特派员”这一新生事物相互交织,共同在闽北大地奏响茶山新曲。
2023-03-24 09:57
从蒸汽机到动力电池,从电子管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回顾人类科技发展史,技术创新进步从来都是一个不断优化迭代的过程。
2023-03-24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