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几千年前就有地暖壁炉,古人在冬天如何取暖
首页> 地方频道> 科学 > 正文

几千年前就有地暖壁炉,古人在冬天如何取暖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12-08 09:5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凛冬将至,无论是集中供暖还是空调制热,取暖成为大江南北人们的共识。在没有现代暖气和空调的中国古代,古人是用什么方法来取暖,度过漫漫寒冬的呢?

  4600年前就有“地暖”

  人类的悲欢不一定相通,但冷热感知基本相同。生活在距今28万年前的辽宁营口金牛山人经过长期摸索,就已经学会在火堆旁堆垒圆形的石头圈,用以保存热量取暖。距今4600年前的仰韶文化姜寨遗址的先民们,则把金牛山人在山洞中点燃的火堆转移到屋内。姜寨人会在房屋中心挖出一个小坑,四周垒上砖石,中间用以做饭、取暖,这就是最早的火塘。

  从凸出地面的火堆,到凹进地面的火塘,一凸一凹之间,是先民保存热量取暖的远古智慧的进化。火塘烤热地面,使房间和人体逐渐暖和,可视之为最早的地暖原型,春秋时甚至有人用这种取暖方式向君王邀宠。

  据《春秋》,宋国有个叫柳的宦官深得宋平公宠爱,但太子很讨厌他。公元前532年,平公薨逝,太子即位,是为元公,欲杀柳。当时正值国丧,元公要披麻戴孝守灵长坐,按礼制不能穿狐皮大衣、坐熊皮暖席,冻得浑身发颤。柳就用炭火将元公座下席位烤暖,等元公要入座时再撤去炭火,让元公暖暖地坐下。元公大喜,等到国丧结束,对柳“又有宠”。

  早在魏晋时期,东北就已有用“火炕取暖”的记载。清朝定都北京后,将白山黑水间的“火炕取暖”发展为紫禁城的“火地取暖”。工匠在宫殿下面铺设地下火道,在殿外一人多深的坑洞(即灶口)烧炭,使热气通过火道传导到殿内地面,不但散热面积大,热量均匀,实现地暖的功能,而且没有烟灰和粉尘污染。

  康熙年间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对紫禁城的地暖赞不绝口。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欧洲的炉子立在房间里,像小灶一样。紫禁城的炉子在室内不占地方,热量通过火道传导到室内,这些火道完全铺设在地板的下面。按照欧洲取暖的方法,在双足还冷时,头已很热了。在北京双脚却总是舒适而暖和,适度的热量均匀地充满在房间的每个角落。

  秦王洗澡有壁炉

  寒冷冬日,让人最难下决心之事莫过于洗澡。但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咸阳宫殿中,秦王却不难下这个决心,洗澡可以随时安排。这不是因为秦王意志力强大能战冷风斗寒气,而是建筑师们为他设计了大型取暖设施——壁炉。

  1974年,考古学家在秦都咸阳挖掘了战国时期的一号宫殿建筑遗址,这座宫殿除主体建筑外,还有卧室、过厅、浴室等。正是在浴室里,考古学家发现了我国最早的壁炉。

  秦宫壁炉宽1.2米,纵深1.1米,高1.02米。炉身用土坯砌造,炉膛为覆瓮型。这种造型可以让热气在炉膛内充分回旋,也便于炉烟迅速排出。炉口前有灰坑,炉左侧则有存放木炭的炭槽,这一设计可以有效延长木炭燃烧时间,使室内长时间保持较高温度,不至于秦王还没洗完澡,温度就降了下来。否则君王一哆嗦,后果很严重。

  椒房殿是辣还是香

  椒房殿并不顾名思义,是房间内装满辣椒,让人大快朵颐吃辣椒取暖;而是将花椒及其花瓣捣碎,研磨成粉末,掺在泥中作为涂料涂在屋内墙壁上。花椒性温,用其涂墙,“取其温而芳也”(颜师古批注《汉书》之语),可以让室内不仅温暖如春,而且芳香四溢。

  古代皇后寝宫一般就叫椒房殿。据《汉宫仪》,“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除此之外,皇后寝宫取名椒房殿,还玩了一把谐音梗,取花椒多籽(子)的美好寓意。

  用花椒涂墙取暖之法流传后世,西晋石崇曾“以椒为泥涂室”,与王恺斗富。南朝庾信有《梦入堂内诗》云“雕梁旧刻杏,香壁本泥椒”,晚唐李商隐在《饮席戏赠同舍》中言“兰回旧蕊缘屏绿,椒缀新香和壁泥”。

  祖籍成都的北宋宰相王珪,则偏爱家乡四川的花椒。他在《宫词》中言“楼西别起长春殿,香壁红泥透蜀椒”(一说为花蕊夫人所作)。在充满椒香味的屋内过冬,估计食欲也会大增。等到冬去春来,或许会发现去春的衣装已经配不上今春的体型。

  当然,花椒涂料只能起到基本保暖作用,要在视觉和心理上更加温暖,人们还会在房间地面铺上毛毯,在墙上加挂壁毯,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以最大限度地锁住室温。这就是椒房殿的升级版——西汉未央宫的温室殿。

  被中香炉有多巧

  据《西京杂记》,西汉人丁缓发明过取暖用的球形小炉,因“可置之被褥中”,人称“被中香炉”或“卧褥香炉”。

  香炉的结构设计类似今天飞机、轮船上使用的陀螺平衡仪,其球形外壳和中心的半球形炉体之间有内外两层同心圆环。炉体在径向两端各有一根短轴连接,支撑在内环的两个径向孔内,使得炉体能自由转动。

  通过这一设计,内环能支撑在外环上,外环可以支撑在外壳的内壁上。炉体、内环、外环和外壳内壁的支撑短轴依次互相垂直,加上炉体本身的重力作用,可以使得香炉无论如何翻转,“炉体常平”,炉口总能保持水平状态,炉体内的火炭断不会倾覆外泄而带来皮肤烫伤或引燃被褥的危险。临睡之前,让此香炉在被子里尽情翻滚,便可祛除被褥中的寒气,暖暖地一觉到天明。此香炉不仅可以取暖,还可以用来熏香,因此又称“香薰球”“薰球”。

  西汉司马相如的《美人赋》中有对“被中香炉”的描述,言美人闺房内有“金鉔(即香炉)薰香”,但目前还没有唐朝之前的“被中香炉”实物发现。唐朝时,大户人家已经广泛使用银制“被中香炉”取暖。

  1963年曾在陕西西安沙坡村出土一个直径50毫米的唐朝银制“被中香炉”,造型雅致,镂空精细。1987年在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金银器中,就有两件鎏金双蜂团花纹镂空银制“薰球”,其中一件直径达128毫米。

  梅长苏和小主们的手炉

  若是将“被中香炉”加上外罩和小提手,便成了《琅琊榜》中梅长苏和《甄嬛传》中小主们握在手中取暖的手炉。

  手炉和“被中香炉”差不多同时出现,又称袖炉、捧炉,一般是巴掌大小的铜制炉体,有圆形、方形、瓜棱形等造型。在炉体中放入一小条火炭或者炭火余烬,盖上有镂空花纹的炉盖,热气就会从炉盖的镂空孔洞中溢出。

  陕西兴平汉武帝茂陵曾出土一件手炉,炉盖盖沿外侧有铭文“阳信家铜温手炉盖”,炉身下腹外侧有铭文“阳信家铜温手炉”。学者据铭文推测,此手炉应为汉武帝姐姐阳信长公主即平阳公主家用之物。

  阳信长公主有过三次婚姻,先嫁平阳侯曹寿,不料丈夫和儿子曹襄都走在她前面;二嫁汝阴侯夏侯颇,结果夏侯颇后来因与父亲婢女通奸而畏罪自杀;三嫁大将军卫青,不到十年卫青就先于她病逝。公主去世后与卫青合葬,陪葬茂陵,故其手炉能在茂陵发现。

  一件手炉,或许不能温暖公主的清寂,但至少能在寒冷的冬日熨帖她的内心,给她带去丝丝暖意,让她即使无人同立,也能消度那欲雪的黄昏。

  有人用手炉暖手,还有人却别出心裁,用他人御寒暖手。

  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的哥哥申王李撝“每至冬月,有风雪苦寒之际,使宫妓密围于坐侧,以御寒气”。李撝用美女做人墙阻隔寒气,是为“妓围”。

  而玄宗弟弟岐王李范更是脑洞大开,“每至冬寒手冷”,又“不近于火”,不喜欢用火取暖,“惟于妙妓怀中揣其肌肤”,只有把手伸进漂亮侍女的怀中取暖,这就是“香肌暖手”。

  百姓御寒用纸衣

  无论是帝王标配的地暖、壁炉、椒房殿、温室殿,还是文人雅士的“被中香炉”、手炉、暖席,都不是平民人家能够消受的。尤其是在棉花尚未大规模种植、消费的唐宋时期,百姓御寒取暖只能另辟蹊径,那就是穿纸衣、盖纸被。

  现代又轻又脆的纸肯定不能用来做衣服、缝被子,但唐宋时期的纸张多是以树皮为原料的皮纸。尤其是楮树皮纸,拉力强,耐折耐磨,坚韧敦厚,在控制好厚度和打浆度的基础上,是制作纸衣、纸被的上等材料。古人将楮书皮蒸煮后,加入胡桃和乳香增加其柔韧性,压实加工做成厚纸,在里面纳进麻絮等,便可根据需要裁剪成纸衣、纸袄、纸被等御寒衣物。

  宋代造纸业发达,官府经常在天寒时节给流落街头的乞丐发放纸衣、纸被。一些文人也喜欢纸衣、纸被绵软白净的特点,以穿纸衣、盖纸被为时尚雅号。陆游好友朱元晦曾寄给他一床纸被,陆游盖过之后觉得颇为舒适,遂写诗答谢元晦:“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如绵。放翁用处君知否?绝胜蒲团夜坐禅。”是为《谢朱元晦寄纸被》。

  供暖费发多少

  古人冬天取暖的燃料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古代官员俸禄结构中的“柴直银”就相当于今天的供暖费。

  宋朝及之前的供暖费基本上是实物发放,以宋朝为例,朝廷每年从农历十月到次年正月为官员发炭用以取暖,宰相可领4000斤,其余官员根据级别每人可领2000斤、600斤、400斤、200斤不等。

  明朝改用银两为官员发放取暖费,称为“柴薪银”。但明清时期,皇宫大内的皇家人员仍然是领用实物木炭用以取暖,明朝的“惜薪司”、清朝的“营造司”都是负责购买、发放木炭的机构。

  不少清宫戏都有妃嫔因领取木炭而发生宫斗的情节,其实皇宫木炭发放有明确的标准,以清朝乾隆时期为例,皇太后每天120斤,皇后110斤,皇贵妃90斤,贵妃75斤,一般情况下都能领取相应位分的木炭。

  (作者吴鹏 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

[ 责编:张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视察陆军军医大学

  • 成都世园会场馆巡礼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党委副书记廖家智接受采访时表示,医工交叉正成为医学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
2024-04-26 17:38
从1999年起,有着“神箭”称号的长二F火箭全程参与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每一步。它用100%的成功率,为航天员搭建出一条安全“天梯”。
2024-04-26 09:33
近期,人工智能(AI)+机器人赛道广受关注。尤翔宇表示,梳理人形机器人产业技术发展脉络,主要有底层硬件、运动控制和具身智能3条路线。优必选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公司将聚焦人形机器人的三大应用场景,包括工业制造、商用服务和家庭陪伴。
2024-04-26 09:41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在4月24日举行的2024年中国航天大会主论坛上透露,我国计划于2030年前后发射天问三号探测器,实施火星采样返回任务。
2024-04-26 09:40
春日里,云南双江县各大茶山的春茶迎来开采季。北回归线横穿而过的双江,拥有适宜茶树生长发育的自然条件,现有以“冰岛茶”为代表的百年以上栽培型古茶树3.69万亩。
2024-04-26 09:35
每年,都有这样一群“空中旅客”,南北来回奔波。迁徙之路漫长曲折,一路充满生死考验,它们却高声歌唱,不知疲倦地追逐着自己的目标。
2024-04-26 09:34
力争在生命科学等领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在颠覆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打造高水平人才集聚地,人才梯队体系较为完备,成为全球向往的创业乐土。
2024-04-26 09:26
4月25日20时59分,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2024-04-26 09:24
朱松纯表示,“通通”在日常学习与训练中,使用的A100芯片不超过10块,这意味着“通通”不依赖庞大的算力和海量数据就能学习成长。“通通”也可以与具身智能机器人相结合,为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医疗健康等领域带来革命性变化。
2024-04-26 09:38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撤销公告,撤销向日葵、黄瓜、甜瓜、油菜等问题品种312个,切实推进登记品种从严规范管理,持续营造激励创新、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024-04-25 10:36
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领导的一项新研究恢复了37亿年前的地球磁场记录,发现它与今天地球周围的磁场非常相似。
2024-04-25 10:34
“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经中央政府批准启动实施,总体目标是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目前各系统正按计划开展研制建设。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在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完成在轨轮换后,计划于4月30日返回东风着陆场。
2024-04-25 10:32
国家卫健委2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9.7%,比2022年提高1.92个百分点,继续呈现稳步提升态势。 据了解,本次监测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36个县(区)1008个乡镇(街道),对象为15岁至69岁的常住人口,共得到有效调查问卷73340份。
2024-04-25 10:30
中央气象台预计,24日夜间至26日白天,江南、华南等地雨势将再度加强,其中广东中部和西北部、广西东北部等地有大暴雨,局地伴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2024-04-25 10:28
日前,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发布2023年度新疆棉花生产加工过程质量状况监测结果。
2024-04-24 10:33
1998年,聂海胜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先后执行过神舟六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二号3次载人飞行任务。
2024-04-24 10:17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站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4-04-24 10:16
1996年,我从技校毕业后,来到金川公司工作。当时总听师傅们讲,贵金属冶炼技术难以突破。提高我国铂族贵金属提炼的技术水平,对于守护国家安全极为必要。
2024-04-24 10:14
截至2023年底,我国大陆在运核电机组55台,总装机容量为57吉瓦,核准及在建核电机组36台,总装机容量为44吉瓦;全年核电发电量44万吉瓦时,占全国累计发电量近5%,相当于节约标煤1.3亿吨,减排二氧化碳3.5亿吨。
2024-04-24 10:05
截至2022年末,我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已达3.5亿辆。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生产电动自行车4228万辆。
2024-04-23 04:0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