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北移110天 科技手段“导引”亚洲象群安全南返
首页> 地方频道> 科学 > 正文

北移110天 科技手段“导引”亚洲象群安全南返

来源:科技日报2021-08-10 09:5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北移110天 科技手段“导引”亚洲象群安全南返

  “这次亚洲象群迁移,成为一次科学之旅、探索之旅、保护之旅,引起国内外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9日晚,北移亚洲象群安全防范工作省级指挥部指挥长,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万勇向记者介绍。

  今年4月以来,原本栖息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养子保护区的15头亚洲野生象从栖息地出发,一路往北迁移,最远行至昆明市晋宁区,引发国内外高度关注。云南省随即启动了北移亚洲象群安全防范专项工作。8月8日20时8分,象群安全渡过元江干流,助迁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

  在严峻的考验中总结“云南经验”

  2020年3月,北移亚洲象群离开原栖息地——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0年7月进入普洱,2021年4月16日从普洱市墨江县进入玉溪市元江县,离开其传统栖息地。4月16日以来,北移亚洲象群迁移110多天,迂回行进1300多公里,途经玉溪、红河、昆明3个州市、8个县市区。

  “8日晚,14头北移亚洲象安全过桥渡过元江干流继续南返,目前在玉溪市元江县红河街道附近林地内活动。”万勇说,加上7月7日已送返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雄性亚成体独象,北移的15头亚洲象全部安全南返,象群总体情况平稳,沿途未造成人、象伤亡。

  截至8月8日,云南省共出动警力和工作人员2.5万多人次,无人机973架次,布控应急车辆1.5万多台次,疏散转移群众15万多人次,投放象食近180吨。野生动物公众责任险承保公司受理亚洲象肇事损失申报案件1501件,评估定损512.52万元,相关赔付工作正有序推进。

  “这次亚洲象群北移,对云南各级党委、政府,各相关部门来说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从中我们也探索出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做法,可概括为政府主导,科学指导,专业操作,综合施策,全面保护,全民护象。”万勇说。

  据调查监测显示,近年来云南亚洲象种群数量由1978年的150头左右增长至目前的300多头。到2020年底,亚洲象长期活动范围已经扩大到云南省3个州市11个县市区、55个乡镇,且大量活动于自然保护区外。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推进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着力加强亚洲象栖息地建设,全力以赴促进人象和谐。”万勇说。

  柔性干预技术手段助象“回家”

  据了解,随着雨季到来,元江进入丰水期,7月、8月平均水流量达到120立方米每秒,最高水流量达628立方米每秒。水流量剧增,给象群“南归”造成了巨大障碍。

  “为破解难题、科学帮助北移亚洲象群顺利渡过元江干流,省市县三级精心谋划、精细部署,精准采取措施。”玉溪市北移亚洲象群安全防范及应急处置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中共玉溪市委政法委副书记杨应勇说,短短几天内,指挥部工作人员步行走完76公里元江河道,并结合象群所在位置,和渡江可能造成的危险和伤亡,最终选择让象群从昆磨公路元江入口收费站附近老213国道老桥桥面渡江,克服了“南归”的最大障碍。

  “自亚洲象北移以来,多名野生动物、信息通信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了安全防范和助迁工作,边工作、边研究、边应用,整个过程中留存了大量的科学研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成果数据。”北移亚洲象群专家组成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主任陈飞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

  在科学研究方面,北移亚洲象群为动物学家提供了近距离观测亚洲象栖息活动的机会;在监测预警技术方面,北移亚洲象群为信息化监测技术在动物保护领域的运用提供了实践的机会。

  “云南省森林消防、各地公安队伍、电力、通信等部门,以及电子设备和电信企业等给予了强有力的技术和团队支持,充分验证了我国强大的科技服务保障能力,也为完善动物监测设施设备和技术手段提供了参考。”陈飞说,在防控技术方面,还创新性运用亚洲象迁移线路预判、布控与投食相结合的柔性干预技术,为今后缓解“人象冲突”乃至“人兽冲突”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科技日报昆明8月9日电 本报记者 赵汉斌)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粤桂协作”旅游专列开进大苗山

  • 春花映古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这是3月3日在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大花舟翅桐。谭运洪说,此次发现不仅为我国植物增添了新成员,也是以大花舟翅桐为代表的季雨林群落在我国被首次记录。下一步,保护区还将针对大花舟翅桐的种群分布、生境质量、保护现状等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2023-03-20 09:32
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18日在京启动2023年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其间公布了“2022年度气象现代化建设重大进展”。
2023-03-20 07:25
当我们遇到挫折时,依然能克服困难继续努力。研究人员还在发生“偏离期待”的情况后,马上人工刺激通往伏隔核的多巴胺神经回路,结果成功驱使了大鼠去克服困难。
2023-03-20 09:35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日前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绘制出了果蝇幼虫脑部的完整连接组,即包含所有神经元及其连接状况的线路图。
2023-03-20 09:42
摆脱线材束缚,将手机与充电板轻轻贴合,即可随放随充——手机无线充电在生活中已随处可见。动态无线充电系统与静态系统相比,能量拾取端即车辆端的结构不变,能量发射端线圈则换成埋于地下的供电导轨。
2023-03-20 09:51
该研究精细刻画了活跃、重复的快速射电暴,构建统一图景,称得上是“教科书级别的发现”,为最终揭示快速射电暴的起源奠定了观测基础。浙江大学邱建荣团队、之江实验室谭德志团队、上海理工大学顾敏团队发现了飞秒激光诱导复杂体系微纳结构形成的新机制。
2023-03-20 09:52
中西部地区具有土地、绿电资源丰富,气温较东部低,数据与算力中心成本较低等优势,应在数字经济“新赛道”上抢抓新机、加快发展。
2023-03-20 07:40
无论是全国两会前夕中央政治局对基础研究进行的集体学习,还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全国基础研究经费五年增长1倍”,都引起这些“打地基”的人高度关注。
2023-03-20 09:56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于15日在北京举行了工作会谈。会后,王志刚与李家超共同出席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加快建设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安排》签署仪式并致辞。
2023-03-19 08:19
16日,我国首个“风光火储一体化”送电的特高压工程——国家电网陇东至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建设。
2023-03-17 09:30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几天,我耳畔一直回响着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说的这句话。
2023-03-17 05:30
近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石玉胜研究团队发现,全球火灾碳排放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年平均影响可达2.4百万分率(ppm),表明火灾是引起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关键因素之一,对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具有显著影响。
2023-03-17 05:30
近年来,河北省唐山市芦台经济开发区推动全域企业厂房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建设工作,助力区域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2023-03-17 05:30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2023-03-17 05:30
从跨国视角来看,碎片化的监管措施会妨碍跨境人工智能市场的形成,并威胁到数字主权。为此,欧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励企业发展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2023-03-16 06:45
针对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海计划,日本龙谷大学教授大岛坚一近日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放射性物质不同于普通危险化学物质,采用化学处理难以将其去除;同时,关于放射性物质对海洋生态系统等的长期影响,人类还所知甚少。
2023-03-16 06:45
北京大学电子学院王兴军教授课题组-常林研究员课题组在两年攻关的基础上,研制出一种全新的硅基片上多通道混沌光源,提出了一种基于混沌光梳的并行激光雷达架构,攻克了激光雷达抗干扰和高精度并行探测这两个世界性难题,保证高性能高安全的同时,极大降低未来激光雷达系统体积、复杂度、功耗和成本。
2023-03-16 06:25
为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学院以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工科”教育模式为依托,坚持横向融合与纵向贯通相结合。
2023-03-16 06:25
3月16日出版的第6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023-03-16 06:05
14日,“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直线加速器满能量出束,成功加速第一束电子束。由此,HEPS进入科研设备安装、调束并行阶段。
2023-03-15 05: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