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如何让思政课告别“满堂灌”,成为点燃学生理想的“启明灯”?如何让应用型人才培养深植于地方产业的“沃土”?近日,温州理工学院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一堂特殊的“行走的思政课”给出了答案。学院作为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试点院系,组织2025级新生走出“象牙塔”,走进温州市城市大脑、浙江信宇科技有限公司等地方数字发展前沿阵地,以一场“循迹溯源学思想,数字中国青年行”的沉浸式知行课,深度践行其“三维三融三链”科普思政模式,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注入新时代的鲜活内涵。
一堂“循迹溯源”的立体思政课
在温州市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跳动的数据洪流与恢宏的城市治理图景,为新生们构筑了一个理解“数字中国”战略的宏观课堂。这里,三堂紧密衔接、层层递进的课程,共同品读了数字时代的“真理味道”。
首课“夯基”,洞见技术内核。学院专任教师王晨亮以《城市大脑背后的智能力量》为首讲,为学生揭示了宏伟蓝图背后的技术引擎。他从算法模型讲到智能决策,将“城市大脑”比喻为驱动一切的“智慧心脏”。“战略引领方向,担当赋予力量,而技术则是将一切变为现实的硬核支撑。”王晨亮的讲解,让同学们深刻理解了专业学习与时代使命的内在统一。
次课“明道”,升华战略格局。温州市城市大脑负责人卢恩国则以《数安中国勇立潮头》为题,从守护“数据主权”的高度,为学子们勾勒出数字安全的战略基石。“数安港不仅是温州的,更是国家的‘数据阀门’”。他指出,“这深刻印证了‘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的深远考量,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发展与安全并重的治国方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三课“铸魂”,强化青年担当。紧接着,学院党委书记周烁以《数字中国与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为题,将国家战略精准对接到青年学子的肩头。“从卢处长展示的‘国之大者’,到每位同学手中的‘业之精者’,中间桥梁正是‘使命担当’。”周烁书记寄语新生,“你们生于数字浪潮,更应成为奔涌的‘后浪’。将个人代码写入时代进程,以科技自立自强成就青春价值,这便是新时代的‘强国有我’。”
三堂课环环相扣,从国家方略到青年责任,再到技术支撑,构建了一个“战略-使命-能力”三位一体的认知体系,让学生们豁然开朗。2025级学生代表在感言中坚定地表示:“作为数字时代的青年,我们定将立足浙江这片‘数智沃土’,勇于创新,敢于实践!今日之所学所感,必将化为明日砥砺前行之力量。”
一场“知行合一”的产教融合实践
为将课堂所悟与产业实际相连,师生们随后来到浙江信宇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从认知到实践的“最后一公里”。
企业负责人付建德与师生展开深度对话,以企业家的视角讲述了在数字经济一线创新突围的真实历程。“市场不等人,技术迭代快,我们迫切期待高校能培养出既怀抱理想、又脚踩实地的卓越工程师与创新人才。”这番恳切的诉说,让“产教融合”从概念变为学生眼前清晰的发展路径。
同学们深入企业研发核心区,亲眼见证技术创新如何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这堂“产线上的科普思政课”,是学院打造“展馆研学+文化浸润+竞赛体验+实训锻炼+志愿服务”“五位一体”实践体系的关键一环,让学生在真实的产业土壤中,深刻感知“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
“三维三融三链”构建育人新生态
本次贯穿数字地标的“行走的思政课”,是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长期以来系统构建“三维三融三链”科普思政育人模式的缩影与集中展示。从带领学生走进数学名人馆感悟科学家精神,到组织“数享家”宣讲团深入社区开展AI数学科普;从在党群服务中心开展“四千精神”红色研学,到在各类国际学术会议和顶尖学科竞赛中练就本领,学院已将“行走的课堂”打造成常态化、体系化的育人品牌。
这一系列扎实探索获得了认可——学院申报的《构建“三维三融三链”科普思政育人模式,讲好数字中国故事》项目,成功入选教育部2025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这一国家级项目的立项,标志着学院的创新实践达到了新高度。
从课堂到现场,从理论到实践,这条融合了地方味、真理味与时代味的育人新路,正为数字中国战略培育着更多心怀家国、堪当大任的青春力量。“我们带学生‘走出来’,是为了让他们把信仰、目标和本领‘带回去’”,学院党委书记周烁表示,“打造‘有地方味的科普思政课’,就是要让数字中国的宏大叙事,扎根于温州这片敢为人先的热土,变得可知、可感、可为之奋斗。”
从城市大脑的战略视野,到企业一线的创新脉搏,温州理工学院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的这堂行走的思政课,成功地在学子心中铸就了“数字中国”的信念之基,点燃了“强国有我”的青春引擎。这场始于“循迹”的求知之旅,终将抵达“先行”的报国之岸。(田益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