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0月13日,由浙江科技大学参与承办的“之江同心·新知新质圆桌会”先进制造专场在浙江省缙云县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华勇,德国工程院院士葛兴福等受邀在圆桌环节做主旨演讲。浙江科技大学副校长、缙云县科技特派团专家团长李其朋,浙江大学、浙江科技大学等专家学者,科研单位和金融机构负责人,先进制造领域企业及上下游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分享缙云县传统制造业成果,聚力打造丽水先进制造领域产业链新质生产力。
这场对接活动,正是近年来浙江科技大学依托中德合作资源,将中德双方高校与机构的合作从教育合作,拓展到教育科技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
浙江科技大学的对德合作始于1985年,从学习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人才培养模式起步,四十年间,浙江科技大学的对德合作已从“引进来”走向“走出去”,从“教育交流”升级为“产教共生”,织就一张覆盖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文化交流的对德合作网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合作模式。截至2025年,学校已建成13个“德”字号机构,与36所德国高校及机构建立紧密合作,累计开展合作项目113项,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合作格局。
近年来,聚焦产业需求,学校着力推动教育科技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让合作成果惠及地方发展。2018年与德国下莱茵应用科学大学共建的中德智能冷链物流技术研究院,为浙江生鲜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2019年成立海宁(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引入德国工业技术,助力海宁皮革、经编产业数字化转型;2020年共建缙云智能制造国际产业研究院,推动德国智能装备技术与缙云缝纫机产业结合,研发智能生产线12条,带动当地企业产值增长超30%;2022年获批的 “智能机器人感知与控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合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瑞士ABB公司研发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据统计,学校共建19个中德联合研究平台,对德合作科研项目累计带动浙江企业技术升级项目超80项,创造经济效益超50亿元。
浙科大与德国高校教授围绕“学龄儿童教育玩具”为云和县木玩产业展开联合设计
浙科大成立德语国家研究中心,已获教育部备案,日前升级为浙江省重点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围绕德语国家产业科技创新、技术教育及工业技术文化等三个重点研究方向,紧扣“一带一路”倡议、科技强国、制造强国和对外开放等重大国家战略,以及浙江省高能级开放强省、创新浙江和制造强省建设目标,总结梳理教育科技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经验并辐射放大,为长三角与德语国家合作提供决策咨询。(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陆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