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东西向的潞溪蜿蜒穿村,青石街面洁净如洗,粉墙黛瓦错落有致,五座古桥移步易景……不久前,来自非洲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国的旅游管理研修班成员,走进湖州市八里店镇潞村,在一场以“丝瓷笔茶”为主题的江南研学中,触摸千年水乡的文化脉动。
“‘世界丝绸之源’就在我们村!”年轻导游语气中满是自豪。每当向游客介绍潞村,他们总会提起村里的钱山漾遗址,那里曾出土了4000多年前的家蚕丝绢,以此印证村庄在文化层面上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
喜迎国际宾客,这在潞村早已不是新鲜事。“这些年,游客、政务、商务、研学团队络绎不绝,村民见到老外,还会热情说上几句英文。”村民汤斌昌介绍,潞村身负多重“文化光环”,不仅是“世界丝绸之源”,还是“世界乡村旅游特色小镇”所在地、全国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浙江第八批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
为了把厚重的文化更好地转化为适合传播的“国际语言”,村里这些年创新举措,把古桥、古街、展馆、业态等资源以点串线,鲜活地呈现古村内涵。
村干部慎旭明介绍,通过串起这条游览动线,村里的吴兴县第一区农民协会纪念馆、绣娘工坊、钱山漾陶艺手创中心、“典籍里的中国”陈列馆、柴房咖啡、“书山有潞”书店、“艺术里的中国”陈列馆等40多处文旅阵地组合在一起,在细节上逐步构建出“见物、见人、见生活”的新业态。
业态持续丰富过程中,古村越来越热闹,创业者嗅到商机,瞧准时机盘下闲置老宅,做起旅游生意。专注餐饮业的“90后”青年倪程看中村里的文化气质,投资30万元“爆改”老宅,一间主打复古怀旧风的“柴房咖啡”在社交平台迅速出圈;从医科生转型为“农创客”的张玉,青睐村里的历史文化,打破常规将一间潮流书店搬到了村口,去年还摘得了“年度浙江省最美书店”称号。
“这些年,我们坚持深挖村庄传统文化,同时积极打造优质的营商环境,广泛开展各类研学活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村里的青年创业者多达60多人,还吸引了一批高校在此设立研学基地。”八里店镇党委书记姚连华说,上个月,浙江农林大学宣布将“国际学生国情教育名师工作室(省级)实践基地”落户到潞村,截至目前,潞村已和国内28所院校“牵手”,年接待客流量近70万人次,有效推动“文化+旅游”“文化+研学”等多维价值转化。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陆健 通讯员 李则名 车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