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望潮新闻客户端记者 颜静 通讯员徐伟杰 杨鹏摄
7月18日傍晚7点,温岭市大溪镇方山村的80多亩荷塘褪去白日的暑气,披上星星点点的光影。晚风携着莲香掠过塘畔,随之而来的是对岸夜市鼎沸的人声和食物的香气。
这里是方山村的“好市连莲”莲子夜市核心区。穿行人群间,几乎人手一杯的莲子汤,正成为方山村夏夜最醒目的“共富标签”。自7月初开市以来,这个依托荷塘美景和一碗特色莲子汤兴起的乡村夜市,迅速成为温岭及周边市民的消夏新宠,首日便涌入约1.5万名游客,日均营业额突破30万元。
一碗汤的蜕变
方山村地处温岭与乐清交界,清凉的山风吸引着一批批游客前来乘凉消暑,早在十几年前,就自发形成了“方山夜市”。
“早些年,就是几个零散小摊,我们赚点零花钱贴补家用,不成气候。”村民谢加呈夫妇是第一批摆摊卖莲子汤的村民,当年的小摊如今已成广受游客青睐的老店,“很多客人每年专程从玉环、椒江、乐清等地赶来,最久的持续了七八年。”
转机出现在2024年6月。台州市文化特派员谢法标驻村后,把目光聚焦在方山莲子和这片荷塘上,决心用品牌思维“盘活”夜市。
谢法标找到的“突破口”,是讲故事、树品牌。他套上汉服,挎起竹篮,扮作“卖花郎”,领着村里的孩子在荷塘边诵读“城中担上卖莲房,未抵西湖泛野航”的古句,重现宋时卖莲场景。
同时,他的手机镜头对准村民熬汤、剥莲的身影,《外婆的莲子汤》《方山莲子汤之歌》等带着泥土气的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传播开来,方山莲子和夜市的名声不胫而走。一首《方山莲子汤 迷倒赞》,更让操着乡音的村民成了自家产品的“代言人”。
“品牌响了,人流就跟着来了,文艺轻骑兵等送来的演出活动,进一步为夜市增添热闹氛围。”方山村党委书记陈亨荣介绍,品牌效应迅速转化为经济效益——夜市核心摊位的年租金,从早些年的几万元,到去年20多万元,一路涨到今年的70多万元;摊位数量从去年的25个增至35个,带动本村及周边村庄约600人就业增收。
点亮乡村夜经济
夜市红火,光靠创意不够,更需要扎实的底子和货真价实的产品。
“这几年,我们投入数百万元搞基础设施升级。”陈亨荣说,全覆盖的智慧监控紧盯人流变化;荷塘新装的喷雾系统不仅造出“仙境”,更实实在在地驱散暑热蚊虫;排水排污和电力线路也改造了,确保五六百米长的夜市街在人流高峰时也运转自如。
走在夜市里,主角莲子汤的清香始终萦绕。“这碗汤看着简单,背后功夫可不少。”谢加呈说,莲子要提前泡发,再用方山泉水慢火熬煮,煮好还得花时间冷却降温,确保汤品凉甜软糯,每一步都急不得。这份用心也伴随着辛苦的付出。“每天下午五六点开张,一直要忙到凌晨两三点。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出1000杯。”
一碗碗递出的莲子汤,不仅消解了夏夜的暑气,也支撑起实实在在的生计。围绕这碗“当家汤”,泡虾、青草糊、钵仔糕、烧烤等各色小吃摊位在夜市里有序排开,烟火气十足。
村民胡灵超和父母共同打理着“小胡家鲜莲子汤”摊点。一家人分工默契:父亲种荷花,每天天蒙蒙亮就下塘,采摘新鲜荷花与莲蓬,准时拿到夜市售卖;母亲忙活在灶台前,专注熬制那碗清甜的莲子汤;胡灵超自己还另支了个烧烤摊。“莲子汤、鲜花、莲蓬、烧烤,几样小生意相互帮衬着,日子也越过越有劲头。”胡灵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