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以“智能时代的社会计算与韧性社会”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交叉学科战略研讨会在杭州举行。来自人工智能、社会科学、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科技与社会的未来图景。
据悉,会议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委会、浙江工业大学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杭州市滨江区浙工大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联合承办。杭州高新区(滨江)科学技术局、杭州高新区(滨江)科学技术协会作为支持单位。从“大模型如何理解历史时空”到“心理生态的社会转向”,“空间智能的新范式”到“跨学科AI的未来基石”,他们展开思想碰撞与智慧激荡的对话,共同勾勒出一幅人机共融、韧性社会的新蓝图。
此外,在各个专题论坛上,专家学者围绕“智能技术如何赋能韧性社会”展开了深入交流与多角度探讨。在“空间数据与社会计算”专题中,来自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武汉大学、同济大学等机构的研究者以空间数据、人机交互、地理智能等为切口,探讨了AI与城市、人与环境之间的新型互动关系;而在“心理学的社会生态转向”专题中,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等学者则关注算法对人类心理结构与行为模式的塑造,提出应在技术演进中同步推进心理韧性建设与伦理审视。
不仅如此,与会专家还普遍关注如何在AI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推动政策制定、教育机制、社会治理等系统层面的同步协同。这场聚焦前沿、链接现实的战略研讨会,不仅展现了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的研究厚度,也释放出强烈的时代回应与未来导向。通过思想与实践的双重推进,本次会议为智能时代下构建一个更具复原力、公平性与可持续性的社会提供了深刻启示与创新路径。
在同步举行的“AI跨学科:创新基石与前沿探索”论坛上,专家们带来了诸多引人瞩目的新探索,从复旦大学戴伟辉教授提出的大模型与神经管理融合的“社会智能”构想,到之江实验室发展战略与合作中心主任、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室主任董波分享的AI基础设施与人才培养机制;从中国传媒大学青年教师袁璐提出的“共情计算”,到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研究员白麒钰对“风险感知与亲社会行为”的建模,这些报告不仅扩展了AI的应用边界,也反映出学术界对技术发展“深向人类社会”的普遍共识。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陆健 通讯员 陈曼姣 秦宇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