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今日观察|浙江畅尔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为“国之重器”贡献创新力量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浙江> 要闻 > 正文

今日观察|浙江畅尔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为“国之重器”贡献创新力量

来源:源新闻2025-05-12 21:38

  浙江畅尔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25年深耕“专精特新”——

为“国之重器”贡献创新力量

源新闻 记者 曾翠 汪峰立

4月底,首都国际会展中心热闹非凡。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CIMT2025)现场,来自全球31个国家和地区的2450家展商携尖端设备同台竞技。在众多展品中,浙江畅尔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航发涡轮盘榫槽五轴数控卧式侧拉床尤为引人注目,斩获2024年度中国机床工具行业“自主创新十佳”。

今日观察|浙江畅尔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为“国之重器”贡献创新力量

缙云县委报道组供图。

这款用于航空发动机等轮盘榫槽加工的拉床,作为工信部认可的中国“首台套”,有着高精度“削铁如泥”的硬核实力。

近日,在丽缙智能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的畅尔公司现代化车间里,记者见到了这台“大家伙”。作为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领域压气机盘、涡轮盘榫槽精密加工的关键生产装备,它解决了我国轮盘榫槽拉削加工的技术难题。

“以航空发动机为例,飞机在万米高空作业,发动机运转的温度高达几千摄氏度,所用涡轮盘必须耐高温、抗腐蚀、韧性好,零件精度要求比头发丝的十分之一还细,要对涡轮盘进行高精度加工,难度可想而知。”畅尔公司研发经理蒋小乐介绍,五轴数控卧式侧拉床集成了榫槽精密拉削工艺、工业机器人集成刀具储运技术、快速换刀换模等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满足工件高精度、高效率加工要求。

今日观察|浙江畅尔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为“国之重器”贡献创新力量

缙云县委报道组供图。

2008年下定决心研发这台装备时,公司创始人林绿高和他的研发团队没有想到,他们一干就是整整12年,并且押上了几乎全部身家。

2008年至今,畅尔公司为研发这个项目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光是研发经费就达6000多万元。每年赚到的钱基本都投进去了,最困难的时候,公司甚至卖掉了二期的厂房,以继续投入研发。但林绿高丝毫没有打退堂鼓:“我只知道不能放弃,这是一条不能回头的路,我相信一定能成功。”

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后,2018年,畅尔公司成功研发了第一代四轴数控卧式侧拉床,2020年又研发了第二代五轴数控卧式侧拉床。“五轴拉床打破了传统结构,在四轴基础上创新研发了带数控转台的C型摇篮机构,可以实现榫槽倾角加工,范围从-90°到+45°,满足了不同产品的适配需求。”蒋小乐介绍。

12年磨一剑,这台机床的性能和生产精度、技术水平都达到了德国标准。如今,畅尔公司的产品遍布航空、航运、汽车等领域。

今日观察|浙江畅尔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为“国之重器”贡献创新力量

缙云县委报道组供图。

创新是畅尔的生命力。从2003年进入中国领先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行列,到2009年研发的立式内拉床刷新全球大吨位拉床制造纪录,从2012年研发首台“机器人+”智能化拉床,到2016年突破汽车卡钳支架智能化加工领域的难题,20多年来,畅尔一直在走“专精特新”之路。在畅尔公司研发楼,有一整面专利墙,其中拥有授权发明专利56项,实用新型专利近200项,主持或参与起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17项。

如今,畅尔公司依托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企业研究院、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培养了一支高水平、高技能的科研及工匠队伍,科研团队中硕士、博士及中高级职称人员占比达70%。公司承担国家“补短板”、省“尖兵”计划等省部级项目30余项,刷新并掌握领域内自主可控关键共性技术40多项。

从浙江省“隐形冠军”企业到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畅尔公司已成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拉床成套装备制造商,是我国拉床行业细分领域的领军者。

编辑 马丽飞 责编 董珍珍 审核 王斯依 监制 赵刚 管智勇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七届太和论坛在京开幕

  • 一脉活水舞动古今,绘就水韵江苏新篇章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植物生长不仅依赖阳光雨露,更与土壤中“看不见的世界”密不可分——这里生活着大量微生物,它们附着在根系上,帮助植物吸收养分、抵抗逆境。
2025-10-11 09:32
5年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2025-10-10 10:16
在人工智能(AI)与神经科学的强强联合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艾伦研究所团队联合开发出一种名为CellTransformer的AI模型,助力绘制出目前最精细的小鼠脑图,共包含1300个脑区及亚区。
2025-10-10 10:1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结合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铝合金,不仅耐高温,强度更是传统铸造铝合金的5倍,且比未经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的合金强度高出50%。
2025-10-10 10:10
连日来,北方气温骤降,不少秋冬季独有的养生方式和健康说法随之而来,有些操作或说法听起来科学健康,但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开展不当反而会带来健康风险。
2025-10-10 10:07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8日印发通知,对有效应对部分地区连阴雨天气影响、进一步做好秋粮产后服务和收购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2025-10-10 09:55
甲烷的“寿命”与浓度变化的规律性,指向一个结论:火星上必然存在持续产甲烷的源头,且其“产量”会随季节变化。蛇纹石化反应虽能解释甲烷的持续存在,却无法说明其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难以单独作为火星甲烷的主要来源。
2025-10-09 10:18
国庆假期,中国科技馆推出“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华夏科技学堂国庆特别活动、特效影院VR大空间沉浸体验、人工智能互动应用,与新开放的海洋展厅一起,为观众打造一场科普盛宴。
2025-10-09 10:17
对采集的891份浮选样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共获得约3.2万粒炭化植物遗存,发现的农作物种类有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
2025-10-09 10:16
”  一次和邻村牧民闲聊时,王海强得知有人靠卖草捆赚钱,心思顿时活络起来。据统计,今年科右前旗像王海强、宝音这样以卖草为主的牧民有150余户,草产品销售总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2025-10-09 10:15
10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现场,屏幕显示奖项得主头像和姓名。据诺奖官网介绍,北川进1951年出生于日本,为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理查德·罗布森1937年出生于英国,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奥马尔·M·亚吉1965年出生于约旦,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2025-10-09 10:11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