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仙居下汤遗址,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浙江> 要闻 > 正文

仙居下汤遗址,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来源:之江文物2025-04-24 15:24

仙居下汤遗址,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4月23日至24日,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京举行。经项目汇报会、综合评议,最终评委投票选出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浙江仙居下汤遗址入选!

仙居下汤遗址,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仙居下汤遗址,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下汤遗址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横溪镇下汤村。四面环山,东西邻水,南面约2公里为浙江第三大河——灵江。遗址坐落在盆地中央一处台地上,高出周边农田1-2米,文化层堆积厚达2.5米,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

  遗址发现于1984年,1989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勘探。2018年,进行正式考古发掘。2023年,下汤遗址纳入“考古中国——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形成研究”课题,发掘持续至今,目前累计发掘面积2250平方米。

  下汤遗址包含上山文化(距今约10000-8300年)、跨湖桥文化(距今约8300-7000年)、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6000年)、好川文化(距今4500-4000年)四个阶段,纵贯新石器时代的始终,前后延续5000多年,树立了区域文化发展的历史标杆,是我国万年文化独立起源、连续发展的重要实证,目前,这样的史前遗址在全国具有唯一性。

仙居下汤遗址,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下汤遗址揭露了上山文化中、晚期聚落的布局与演变。遗址中西部为相对独立的中心台地,中心台地的外围围绕着十余座上山文化时期人工堆筑的土台,再外围则是环壕,总体上呈现出三重聚落结构。

  中心台地上发现上山文化中期房址4座,食物加工场遗迹1处,石料储藏间和磨盘储藏坑各1处,沟渠、沟槽、道路各1条。房址分圆形和长方形两种,圆形房址采用挖槽栽柱的方式,长方形房址为基槽式地面建筑。食物加工场发现了多处集中放置的石磨盘。房址与食物加工场侧畔的沟渠,让小桥流水人家的场景跃入眼帘。

  上山文化晚期,中心台地则演变为红烧土“广场”,广场上发现器物坑20余座。器物坑是上山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现象之一,下汤遗址是目前出土器物坑数量最多的上山文化遗址。

  外围人工土台一般用纯净的黄褐粘土堆筑而成,大多呈东西向的长方形,长8-10米,宽5米左右,现存高度约0.4-0.8米。大体呈南北向排列在中心台地的北部和东部,这些土台上目前已揭露房址2处、灰坑23座、器物坑28座,高等级墓葬3座。

  环壕宽约10米,深约2米,壕沟内出土大量陶片、石制品、动物骨骼和植物遗存。壕沟内侧沿岸和沟底分布较多的坑,多为近圆形,凿破砾石层,初步判断可能为食物加工或储藏的设施。

  下汤遗址是目前我国已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聚落要素最为完备、结构最为清晰的遗址之一,为研究我国南方早期稻作农业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样本。

仙居下汤遗址,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下汤遗址所揭示的中心台地与外围人工土台的关系体现了“向心式”的聚落结构,外围土台上有房址、灰坑、器物坑等生产生活设施及各自的仪式活动空间,因此,各土台可能对应于基本的社会组织单元,这是我国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结构的重大突破。

  更让人意外的是,我们在中心台地外围东部的土台上发现了3座上山文化晚期高等级的墓葬。墓坑呈长方形,东西向或南北向,长2米左右,随葬陶器较多,均在20件以上。从随葬品的数量看,等级较高,说明在稻作农业经济的支撑下,距今9000年左右,上山文化社会较早地出现了社会分化。

  下汤遗址升起的炊烟,意味着农业革命的完成,象征着一个新的时代开启。尽管目前所揭露的只是聚落的一角,但它让我们瞥见人类早期家园的图景。

  最后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下汤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仲召兵,带领大家穿越万年,一起探秘浙江下汤。

  来源:之江文物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二十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

  •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当今,百年变局中的全球价值链重构,既考验着中国的战略定力,也孕育着我国从“跟跑”到“领跑”的跃迁机遇。
2025-04-23 09:1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