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浙江丽水夜经济:勾勒经济增长的第二曲线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浙江> 要闻 > 正文

浙江丽水夜经济:勾勒经济增长的第二曲线

来源:源新闻2025-04-10 15:15

  源新闻 记者 管丽芬

  春风徐来,夜幕低垂,街灯与霓虹渐次亮起,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卸下疲惫与压力,迎接属于夜晚的生活。

  无论是享受美食、逛街购物,还是休闲娱乐、健身,丰富多元的“夜经济”点燃了丽水的夜晚,激发无尽的活力与动能。

  继光街夜市熙熙攘攘,街头巷尾弥漫着食物的香气;西城美食广场升腾的烟火味,温暖着每一位游走其中的身影;丽水大剧院的精彩演出接连上演,艺术的魅力尽情绽放;印象西城·七子楼的沉浸式体验则让人穿越时空,体验视觉与心灵的双重冲击……随着夜晚活动的多样化,丽水的夜经济正从简单的消费场景中延伸出无限可能,逐步描绘出经济增长的“第二曲线”。

  从热闹的夜市到沉浸互动的文化空间,从满足基本需求的“生存型消费”到追求精神富足的“悦己型消费”,丽水夜经济的蜕变,发生在消费场景的迭代升级里,也贯穿于丽水人对品质生活的深层求索中。

  烟火气

  晚上8时,市区西城美食广场人潮涌动,烧烤、热卤、烤串、冰粉等特色小吃随处可见,融合南北风味的美食让人胃口大开。

  在摊位前,朱明月手脚麻利地为顾客烹制“香脆无骨鸡柳”。热油在锅中翻滚,酱料与肉香浓郁诱人,吸引了许多“闻香而至”的年轻人。

  “我干这行20多年了!”朱明月语气爽朗地告诉记者,她随着西城美食广场的几次升级改造辗转了不少地方,如今这个摊位在一周前刚完成搬迁,尽管位置不算显眼,但生意一直很稳定,“这里离丽水学院近,学生们下课就来买吃的,上班族顺路下单也很方便。我每晚12点收摊,最热闹的时候,一天的销售额就有2000元。”

  这里不仅是丽水人的“美食集散地”,更是一座生活的“社交场”。市民周静每天下班就直奔而来。“吃喝集中,种类也多。除了烧烤、煎饼、肉夹馍这些常见美食,还有汉堡、榴莲芝士饼、酸嘢等新鲜玩意儿。”对她而言,西城美食广场不仅是满足味蕾的地方,更是繁忙工作之余的放松之所。

  漫步丽水的街头,你会发现,夜市已经融入了城市的脉搏。每到夜晚,市区的多个街巷便会响起喧嚣与欢笑的交响。城西里、处州夜巷、水东村等夜市,即便在晚上10点也依旧热闹非凡。火热的生意、蓬勃的生活气息,共同谱写出丽水夜晚的独特韵律。

  夜市的魅力,不仅是美食的诱惑,购物体验同样令人心动。在继光街这条承载着丽水人30多年记忆的夜市街上,手工艺品、特色服饰、鲜花萌宠等各式摊位令人目不暇接。10元一束鲜花,30元一件T恤,五六元就能淘到的头绳饰品……这里的每一件商品,都以其最平实的价格,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市民陈妙丽捏着一对珍珠耳饰在镜前仔细比划。她告诉记者,逛继光街夜市是她和朋友们的约会首选,“有时什么也不买,只是和摊主唠唠家常,看着周围人来人往,感受热闹亲近的氛围,就已经很满足了。”

  夜市不仅是食欲与消费的交汇点,更是一座城市独特的生活方式。这里汇聚了美食、购物、社交与文化,就像一条缓冲带,穿插在白天的紧张与夜晚的宁静之间,为人们提供一处心灵的栖息地,让人们从可口的食物、可爱的物件和亲切的人之中,寻得心灵的慰藉。

  文化味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显示,60%的居民消费发生在夜间。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消费者对“8小时以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这种多元化的消费趋势推动着夜间经济的迅猛发展。从单纯的夜间餐饮到丰富多彩的夜游、夜娱、夜购等多样化业态,夜经济正在经历从传统模式到现代生活方式的深度演变。

  天色渐暗,华灯初上,市区的印象西城·七子楼迎来了夜间盛宴。一场场别具匠心的文化活动接踵而至,街头的宋代市井风貌赶集,巧妙重现了千年前的繁华景象。游客们漫步其中,既能品尝到美食,也能参与传统的互动演艺、非遗斗鸡表演、射箭与投壶等趣味活动。自3月22日汉服花朝季活动启动以来,七子楼化身为一方古韵悠扬的沉浸式世界。大戏台上,《一鹭莲科》《花神逸舞》等定制剧目精彩绝伦,街头的武术表演劲道十足,展现了中华武学的博大精深;斗鸡擂台前,两只公鸡奋力对抗,观众的喝彩声此起彼伏;而穿梭在人群中的花郎队伍,则将祝福与欢乐带给每一个人。

  周先生带着儿子站在“金羽争霸”舞台旁,目不转睛地观看斗鸡比赛,“朋友推荐的七子楼文化活动,今天我们吃完晚饭就特意来看看,没想到活动这么精彩,孩子非常喜欢。既有趣,又增长见识。”

  作为浙江省首个美食演艺小镇,印象西城·七子楼以“处州历史记忆+现代沉浸体验”为核心定位,推出了《处州寻梦·七子楼》等实景演艺、宋潮市集、鱼跃龙门长桌宴等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项目。通过精心设计,七子楼将古代市集的沉浸式体验与现代消费需求无缝对接,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丰富的夜生活体验,逐步成为丽水夜间文化休闲的新地标。

  与此同时,丽水大剧院也成为夜间文化消费的重要场所。经典越剧婉转悠扬,精彩喜剧笑点不断,音乐会高雅动人,脱口秀妙语连珠,各种演出轮番上演,为市民带来了一场场视听盛宴。对市民薛女士而言,夜晚走进剧场欣赏一场演出,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白天工作压力大,晚上看一场演出能彻底放松,身心都得到了舒缓。”

  文化,显然已经成为夜经济的灵魂所在。文创夜市、非遗集市等主题文旅场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夜间消费场景,令丽水的消费市场焕发源源不竭的活力。人们在夜色中追寻生活深度和意义,促使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商业的有机融合日渐紧密。

  健康态

  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越来越多丽水市民在繁忙的工作日结束后,选择走进夜幕下的运动场,解锁充满动感的夜间生活方式。

  下班后,或与朋友一同奔赴球场,尽情挥洒汗水;或与同事约在健身房,用器械挑战身体极限;或带着家人跳操健身,在团体氛围中感受运动的喜悦……这股夜间运动的热潮不仅提升了个人的生活品质,更成为推动丽水夜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城市夜景。

  4月2日晚上8时,在位于括苍路的“即刻”健身馆门口,健身爱好者叶翔熟练地刷脸入场,存放好物品后,他熟练地调整跑步机数据,开始了每晚2小时的健身。“传统健身房一般在上午9点开门,晚上9点就关门,以前健身很不方便。”据叶翔回忆,去年底,他得知家附近的健身馆实现了24小时营业,于是毫不犹豫办了年卡,“现在,无论何时都能来,很自由。”

  走进这家面积并不算宽敞的24小时健身房,便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运动气息。跑步机上,健身爱好者步伐轻快;器械区内,几个年轻人正在进行力量训练,并在私教的指导下调整动作。健身房工作人员张静怡告诉记者,24小时健身房满足了个性化需求,客户群体比较稳定,大多是附近的居民和学生,“每晚6点以后是客流高峰,即使是晚间9点到凌晨5点的冷门时段,仍能接待20多人。”

  而在丽水莱茵体育生活馆,10个羽毛球场悉数满员,球鞋摩擦地板的声音、球拍击球的声音、不时传出的喝彩声交织出独特的夜间交响。前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因为大多数人白天忙于工作,只有晚上才有空闲时间来运动,因此夜间的场地总是最紧俏,尤其是周一至周五晚间堪称“黄金场”,而周末的场地则必须提前预约。

  不仅是羽毛球,体育馆内的网球、篮球、VIP篮球等场地也同样在夜间格外抢手。由于需求量大,场馆价格也因此浮动,夜间场成为名副其实的“溢价场”。这一切折射出的,是丽水市民对健康生活的渴望与追求,随着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人愿意将时间与金钱投入运动之中,为自己的健康加码。

  夜幕下的丽水,褪去白日的喧嚣与繁忙,随着街头霓虹灯的闪烁,展现出另一番别样的风景。这里,运动场的热烈气氛与美食的诱人香气交织,历史的悠久文化与现代的繁华气息交汇,点亮了城市夜晚的每一个角落。丽水的夜,成为了生活的另一种享受,城市的夜景,也因此变得更加迷人,充满了生命的律动。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夜幕笼罩下的丽水,褪去白天的喧嚣,在灯火通明间展现出另一番动人景致,带来身心的放松、社交的连接,以及精神的滋养,深刻影响着未来的城市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记者手记

  多元业态点燃丽水“夜经济”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唐代诗人王建笔下的夜市景观,勾勒出中国古代夜经济的繁华图景。从古至今,夜间消费始终是城市活力的生动注脚。当现代都市的霓虹点亮夜空,丽水的大街小巷也奏响了一曲关于生活方式与经济增长的双重变奏曲。

  夜幕降临,印象西城·七子楼的舞台上,非遗斗鸡的激情啼鸣合着悠扬的丝竹雅乐,游客手持仿古银票穿梭于宋“潮”市集,体验宋代雅趣;24小时健身房的落地窗前,夜跑者的步伐与器械碰撞声相映成趣。这些场景的交织,让丽水的夜晚成为多样化消费需求的“聚合场”,既承载着人间烟火的温暖,又涌动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多元表达。

  丽水“夜经济”的繁荣,本质是对人们需求的回应。它一头连着消费升级,当人们从“吃饱穿暖”转向追求精神满足与个性化体验时,丽水的夜间消费便从单一的餐饮购物,拓展到“夜游、夜娱、夜健、夜学”等多元化场景。在印象西城·七子楼,游客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能参与射箭投壶、宋氏点茶的“剧中人”;在丽水大剧院,经典越剧与相声话剧共享舞台,高雅艺术与潮流文化在此碰撞出火花。另一头连着民生福祉,美食摊主、手艺人、私人教练等无数个体在夜色中找到生计与梦想的支点,成为稳就业的重要载体。

  但是,要想“夜经济”持续迸发动能,还需在创新与治理中寻找平衡之道。一方面,业态创新是核心驱动力,丽水正通过打造更多的新业态、新场景,满足消费者日益细分的需求。另一方面,精细化治理则是持久保障:划定规范经营区域、安装油烟净化设备、设置“静音时段”……这些举措让“烟火气”与文明共生,既保留了夜市的鲜活生命力,又避免了噪声扰民等“成长的烦恼”。

  当夜晚不再是白日的延续,而是承载多样生活方式的独立时空,当“夜消费”超越简单的物质交易,升华为对生活品质的主动追求时,丽水的夜经济才能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二曲线”。

  编辑 胡浩媚 责编 汤颖 审核 王斯依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为孔子一辩》新书首发

  • 宁夏银川:倡导全民阅读 共享读书乐趣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胡大刚介绍,苹果果实硬度是影响果实耐贮性、运输性、货架期和消费者偏好的重要品质性状。 该研究成果不仅为苹果采后保鲜技术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其他园艺作物的品质改良研究开辟了新思路。
2025-04-21 10:13
来自国家天文台、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荷兰莱顿大学等单位的学者,在利用我国天文大科学装置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进行光谱巡天观测中,证认出1982个银道面背景类星体,其中1338个为新发现星体。
2025-04-21 10:12
在深化测绘地理信息应用上,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改革的通知,强化成果共享。
2025-04-21 09:27
在不少科研人员看来,人工智能不仅是工具,更是撬动科学问题、推动科研范式变革的引擎。
2025-04-21 09:21
标志着全球起飞重量最大的民用水陆两栖飞机通过了严格测试和验证,研制取得圆满成功,获得市场“准入证”。
2025-04-21 09:16
只有加大惩处力度、让造假成本远高于造假“收益”,才能有效祛除学术造假这一顽疾
2025-04-21 09:19
不仅是花粉,杨柳树的种子、悬铃木的果毛等形成的飞絮,可能携带过敏原,也给人们带来困扰。
2025-04-21 09:18
不久前,北京成立了总规模1000亿元、存续期15年的政府投资基金,重点投向人工智能、医药健康、机器人和信息产业领域,给“硬科技”企业送去“及时雨”。
2025-04-21 09:14
值得一提的是,“破晓”存储器件的稳定性高度依赖工艺流程的一致性,通过AI算法对工艺测试条件进行科学优化,能够推动技术创新与落地。
2025-04-18 10:03
向高处攀,能攻克“卡脖子”技术;往深里钻,能改进工艺、降低成本。坚持面向应用,面向生产一线,注重产学研结合,培育兼具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的工科人才——这是教育的有力支撑。
2025-04-18 09:36
春耕正忙,走进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的高标准农田,连片油菜花正被翻耕回田,为稻田积蓄肥力。
2025-04-18 09:29
农业产业发展的目标始终是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品类多元化需求。
2025-04-18 09:27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杨德仁来到禄劝县第一中学,为现场600名初中学生作当日首场讲座。
2025-04-18 09:23
全球首台“玲龙一号”小型模块化反应堆主泵成功吊装就位,这标志着“玲龙一号”进入系统安装关键期,为后续机组调试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5-04-18 09:22
瞪羚企业在中国的实践始于2003年中关村科技园推出的“瞪羚计划”,旨在通过金融支持帮助高成长企业跨越初创期困境。
2025-04-18 09:21
文化的特殊属性决定了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大力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也必须紧扣文化的特殊属性,把握好正确的方法原则。
2025-04-18 09:20
儿童是嗓音障碍的高发群体,更应得到及时、有效的防治。
2025-04-17 10:36
大数据若停留在实验室,便失去了意义。我们的目标是将数据转化为信息,再升级为决策支持。
2025-04-17 10:30
面对人工智能这把“双刃剑”,我们亟须构建完备的人工智能安全治理体系。
2025-04-17 09:30
立足经验,破解问题,继续纵深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布局,以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
2025-04-17 09:2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