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马俊兵,系中共龙游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理论宣讲,尤其是青年理论宣讲是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重要环节。浙江省龙游县体系化高质量推进“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工作,既用青春声音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又用党的创新理论滋养青年成长,推动青年理论宣讲由盆景变风景成风尚,成为全国亮点、全省榜样、全市标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两个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青年理论宣讲工作的研究也应当采用“两个结合”这一方法武器,特别是“第二个结合”,让青年理论宣讲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理论高度和历史纵深,增强了青年理论宣讲工作的文化根基和文化自信。
龙游稻作文化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自强不息、亲仁善邻的文化基因是青年理论宣讲工作的源头活水。一是天人合一就是双向奔赴。世界稻作起源于中国,一万年前,龙游先民就在衢江南侧、罗家溪西侧、社阳溪东侧的区域开展人工栽培水稻,可以想象,当时的荷花山下,水系纵横、草苇丛生,而且生产工具落后、生产力低下,如果没有顺天应时、天人合一的尊重自然规律的理念,是无法完成种植栽培的。青年理论宣讲工作就是青年和理论的天人合一,青年需要理论日日滋养,理论需要青年代代相传,只有青年和理论的双向奔赴、双向发力、双向影响;只有尊重青年成长规律,适应理论传播规律,才能使理论之树常青,理论之花茂盛。二是自强不息就是永不言败。遥想当年,水稻种植必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伴随着无数次的失败,天道行健,四时更替,昼夜不息,只有永不言败,不停地去面对、去尝试,才会有改良、变强壮,生发出令人心动的穗花。青年宣讲员的成长也是如此,没有人生来就妙语成珠、出口成章、听众成群,他们在“小粉丝”到“小讲师”的路上,也有犹豫、有挫折,但只要秉持自强不息,坚信把好理论讲好的理念,便可从容面对失败,继续向前。三是亲仁善邻就是团结协作。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早期人类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人身安全和粮食安全问题。因而群居,也因而形成了亲仁善邻、和平相处的文化传统。在荷花山遗址,人们可以看到石器打造场的痕迹,说明当时已经有较为完整的工作分工,年轻人制作工具用于农业生产,年老者制作陶罐用以存储粮食,男男女女、家家户户友好相处。青年理论宣讲也是细化分工、贯通集成的系统工程,比如,学习理论需要导师讲授、稿件打磨需要各抒己见、宣讲备稿需要反复推敲,一次直抵人心的理论宣讲必定是宣讲者和导师们团结协作、通力配合的结果。
龙游古城文化中所蕴含的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文化基因是青年理论宣讲工作的为民宗旨。一是民为邦本就是以民为重。龙游一直流传着3000年前的徐国仁君徐偃王的故事,且建有徐偃王庙,是徐氏族人祭祖圣地。徐偃王是“民为邦本”思想的践行者。传闻徐偃王为了避战而举国南迁至龙游,民随之者数万众,如此仁政逐渐成为龙游人的文化自觉。青年理论宣讲就是青年人学理论、讲理论、用理论的工作载体,它的对象是老百姓,要牢固树立起以民为重、宣讲为民的理念,把理论讲活、讲透、讲生动,向群众传播愿意听、听得懂、能接受的党的创新理论,这才是宣讲对群众的最大尊重。二是为政以德就是令人信服。龙游为姑蔑故国国都所在,为越国附庸国,公元前221年秦大一统后设太末县,距今已逾2200余年,县治即在今天的龙游,从“姑蔑之墟、太末之里”到“天下龙游”“青年龙游”,龙游县城所在位置基本无大的改变,一代代龙游人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龙游历史上有三位青史留名的县令,无论是《文心雕龙》的刘勰,还是初唐四杰的杨炯,亦或是抗金名将宗泽,都是德行出众,政绩清嘉,声望显著。龙游青年也是见贤思齐、崇贤有礼,以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用“大樟树下话初心”“习礼亭里谈清廉”的群众语言和群众形式,让老百姓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龙游商帮文化中所蕴含的革故鼎新、任人唯贤、讲信修睦的文化基因是青年理论宣讲工作的不竭动力。一是革故鼎新就是迭代跃升。浙江省社科院历史所原所长陈学文教授是“龙游商帮”的提出者,“龙游商帮”是中国十大商帮中唯一以县域名字命名的商帮,它“萌发于南宋,鼎盛于明清,衰落于清光绪以后”,为什么龙游商帮能够在商业竞争中脱颖而出,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龙游商人善于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比如明中后期龙游商人李汝衡,“善与时低昂”,即不死守物价,根据形势变化决定吐纳缩盈,摈弃陋规,抢占先机。龙游的青年理论宣讲已经实现“一步领先”,但要继续实现“步步领先”,革故鼎新、迭代跃升便是“关键一招”。龙游人有善于把握机会的传统,目前浙江省青年宣讲学院已经落子龙游,接下来应在更新平台、更高平台上实现更大作为。二是任人唯贤就是培养人才。龙游商帮能够跻身十大商帮,既有人数上的优势,也有人才上的优势。天启《衢州府志》载“龙游之民,多向天涯海角,远行商贾,几空县之半”,说明经商人数之多;比如放贷的毛家、造纸的傅家、刻书的童家、售药的余家等,皆因人才辈出、义利并重而绵延数代,比如余家的滋福堂药店因聘请兰溪人姜本耕主持店务,事业蒸蒸日上。龙游目前已有4000余人的宣讲团规模,形成“1+98”县团分团模式,每年开展“百团大战”,进行业务比拼和人才挖掘,制定全国第一份青年理论宣讲团建设标准,完善全县域宣讲工作保障等,吸引更多更年轻更优秀的青年人加入宣讲队伍。三是讲信修睦就是注重效果。商帮或者商业,从重农抑商的封建社会一路走来,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力量,必然是争取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讲信修睦、公平交易、童叟无欺则是其安身立命之根本。宣讲也是如此,从常态、到长效、到品牌,是建立在每一次宣讲、每一场宣讲之上的,我们进行“群众点单、宣讲派单”的模式,打通群众的需求和宣讲的供给,真正把有用的信息、有用的理论送到基层;我们进行“科级干部”宣讲,让年轻的县管干部重回宣讲台,持续讲好创新理论;我们进行“宣讲走亲”,让龙游潮音走出浙江、走向全国。
龙游革命文化中所蕴含的天下为公、厚德载物的文化基因是青年理论宣讲工作的价值追求。一是天下为公就是理论认同。龙游青年是中国革命的红色力量,1924年,21岁的华岗同志从龙游出发走上革命道路,他是理论家,也是宣讲家,他是我党历史上将《共产党宣言》结尾准确译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第一人,他在山东大学担任校长时开创的“政治大课”,听者云集,反响热烈。华岗同志一心为公、一生为公,以笔为剑、以字为刃,写下了20部专著、254篇论文。当代龙游青年,围绕着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这一目标,扎根理论学习,用“自己一桶水,给人一杯水”理念,先明道、信道,再用道、传道,以理论认同实现自我教育,以理论宣讲促进自我提升。二是厚德载物就是青年担当。欲厚德者必躬身入局、殚精竭虑、知行合一、挺膺担当。19岁的张凤俊同志,负责龙游北区的妇女工作,在离新中国成立只有78天的日子里,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杀害,被誉为龙游刘胡兰;28岁的“衢州六烈士”之一李子珍,在衢州解放前夕被害,他曾在龙游成立“溪口青年联谊会”,号召并带领青年投身解放事业。他们是龙游青年的榜样,青年一代有理想,中国便有未来,青年一代能担当,中国便可复兴。龙游青年理论宣讲就是体现青年担当,贡献青年力量,让理论这盏明灯,照亮更多的人,让青年这个群体,带动更多群众,引领更多年轻人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